【摘 要】教材分析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明确教学内容、针对性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基于此,本文对初中数学教材分析情况进行探讨,从教材分析的基本理念、基本依据以及具体方法等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同时,在满足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的前提下,针对现有教学方法提出改革和创新的思路,以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材分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093-03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教学的开展需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下,各学科传统、单一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得到适当转变,先进的教学方法得到合理的引进和利用,满足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有一定抽象性,很多公式、概念比较复杂,学生日常学习时,常会出现知识混淆、运用矛盾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客观分析现有的初中数学教材,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结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证。
1 初中数学教材分析
1.1 教材分析的基本概念
初中数学教材分析主要是指分析现有的初中数学教材的有关内容,提炼出相对应的数学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能力和思想等。需注意教材的分析并不是随意、盲目的,是要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实现针对性分析,这样才能将初中数学教材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1.1.1 以学生为本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教育体制经过改革和创新發展后正不断完善,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当代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构建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同时,新课程标准改革也明确提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意味着学生在数学上可以实现不同的发展,任何学生都应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分析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要保证学情分析的全面性。
如教学初中数学直角坐标系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学情进行全面分析,设置分层教学目标。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要求其掌握基础性知识,如能够根据坐标描述出点的位置,在方格纸中表明事物的位置;对成绩中等学生,可以要求其在掌握基础知识外,对不同象限点的不同符号进行研究,对数学概念形成归纳概括能力;对成绩优秀学生,可以要求其掌握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分析各层次学生情况及明确其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后,教师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对各类学生需参与的具体教学活动进行细致分工,如让哪部分学生回答概念性的问题,让哪部分学生回答并解决不同象限点的不同符号问题,并根据学情思考应该如何进行分组探讨。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更有针对性。
如果教材分析脱离学生实际学情,那么将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实现对学生的培养,促使学生自身知识储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构建和完善独有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由此可以看出,进行初中数学教材分析,必须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够保证初中数学分析的合理性、有效性。
1.1.2 尊重教材
分析教材必须要尊重教材。教材的设计、编写以及装订,整个过程对编写者提出的要求相对较高。教材往往是由多名经验丰富、有一定权威的专家、学者合作编写而成的。编写者编写教材时,不仅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还会保证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可以直接有效、合理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
1.2 初中数学教材分析的基本依据
深入分析初中数学教材时,要将新课程标准改革作为主要依据,对教材有深刻的了解。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时的主要参考依据[1]。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明确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是教材内容编写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历经多名教育学界权威人士的共同努力才得以落实,具有非常强大的理论基础,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3 初中数学教材分析的具体方法
对初中数学教材展开一系列分析时,要想深入探究,同时保证初中数学教材分析研究的结果具有可靠性、有效性,就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实现对数学教材内容的合理分析。
可以通过材料中的知识结构来分析数学教材。数学教材中的各知识点间有一定潜在的逻辑关系,分析知识结构旨在理清教材中各知识点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数学知识结构的学习以及记忆强化,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分析初中数学教材时,可以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合理分析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其中涉及的系统性知识体系[2]。
还可以通过分析材料中的数学认知活动来分析数学教材。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为从根本上科学、合理地应用数学教材,就要对教材内容的编制目的有所认识和了解。而通过对教材中数学认知活动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数学教材的编制意义和目的。
此外,要结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分析教材。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局限性、单一性,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理念下编成的数学教材,不仅考虑到了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学科逻辑思维的需求,而且满足了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3]。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制以及落实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知识间的有效联系,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增加知识储备量,为当代学生的全面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影响,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所以要在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只要有一定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进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取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4]。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对比法”“实践法”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同教材内容的作用和价值。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各环节知识点的认识,使其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兴趣,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慣。
如学习因式分解中的分组分解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趣味比较,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物,如兔子、狼、老虎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对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学生兴趣很高,会纷纷说出他们的分类方法,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分类方式,然后出示因式分解题目“ma+mb+na+nb”。学生在分解因式时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能逐渐培养分类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牢固记忆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不仅富有趣味性,还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举一些有趣的例子,使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性。如在引导学生解决“两个半径为1的圆相切,与这两个圆同时相切、半径为2的圆共有几个?”这个问题时,学生画出了圆形进行观察,得出结论“上、下、左、右、中共五个”,这时教师可以顺口说出:“东西南北中。”这样学生自然更容易记住该题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再加以肢体语言,也可以使教学更富趣味性与形象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2 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严格遵循和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诸多要求,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利用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平台。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升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学以致用,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不同类型数学问题的实际解答中,锻炼学生的解题技巧。小组成员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能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学生对各环节知识点的认知。小组讨论后,教师需要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顺相关知识点的思路,从根本上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讨论学习中,不断培养和提升信心,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时,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其有初步了解,初中阶段要使其实现从体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渡,提升学生几何知识的推理能力,可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探究,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学习中联系新旧知识,增强学习信心。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首先引导学生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如图1,与、与叫做对边,与、与叫做对角,、分别为的对角线。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思考平行四边形具有哪些性质。在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通过直尺、量角器等学具量出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和对角线,思考其有什么关系。学生会进行合作交流,猜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证明猜想是正确的。学生讨论中,教师应了解小组探究情况,如果发现有的小组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既有边相等,又有角相等,这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会想起几何证明的知识,并通过相关角的等量关系及边相等的关系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深入探究,促进其数学综合能力提高。
2.3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部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内容,同时还可简化教材部分复杂、繁琐的步骤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单一性,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一定作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推进和全面落实,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的要求逐渐提高。新教育教学形势下,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高质量教学,就必须对初中数学教材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同时还要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这样不仅能保证初中数学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有效融合,而且可以取长补短,实现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共存,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富平.运用微课拓展初中数学教材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
[2]童琛菲.初中数学“平移与旋转”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
[3]路璐.初中数学教材章起始课的分析和思考——以“二次函数”章起始课教学为例[J].数学之友,2019(6).
[4]刘瑞,于鸿丽.初中数学教材章头图、章头语的内涵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9(27).
【作者简介】
周建洪(1974~),男,汉族,浙江桐庐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