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玲彦
摘 要: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舞台,也是学生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高年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忽略课外阅读教学等问题,不利于学生有效提升阅读能力。因此,笔者结合阅读教学的经验,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误区以及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教学中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阅读 语文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0.001
语言是学生与他人交流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工具。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其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积累字词知识、丰富人文涵养、提升理解与表达能力。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探阅读教学误区
1.教师的朗读教学形式单一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占据着基础地位。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一些教师习惯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单一教学方式,往往先让学生跟随自己朗读一遍课文,再让学生自主朗读几遍课文,这种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难以让教师真正掌握学生的朗读情况。在这种朗读模式下,许多自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朗读效率低的问题,这不利于教师提升学生的朗读节奏。例如,在讲解《丁香结》一课时,教师往往先向学生讲解“缀、拙、愁怨”等生字,然后带领学生朗读“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等课文内容。最后,让学生重复朗读直至能够熟练朗读全部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未能切实转变课堂角色,仍然沿用着教师一味讲解、学生一味聆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完全扮演着聆听者的角色。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内容时,常常依靠自身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惯性地将知识成果直接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讲解内容做好笔记并强化记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未能适当扮演讲解者的角色,学生也未能适当扮演学习者的角色,这不利于教师遵循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例如,在讲解《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一般利用一些课堂时间讲解课文内容并直接告诉学生“作者详细描写参加大典的人数是为了突出开国大典的隆重”等内容,未能结合具体的语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
3.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能够将零散的、抽象的知识内容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感官的刺激。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利用好信息化教学资源,不注重创设具体的阅读教学情境,导致阅读教学进入了另外一个误区。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内容时,如果将侧重点放在生词生句、段落主旨、特殊语句、描述手法等内容上,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文情境的教学内容,难以提升教学效率,学生难以通过阅读学习深度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在讲解《竹节人》一课时,一些教师未能为学生创设“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等课文阅读情境,不利于学生对“竹节人玩具的来历和做法”形成具体准确的认识。
4.教师缺少课外阅读教学意识
在当代教育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日益增加,传统课内教学的模式难以展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一些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作为全部的教学内容,只是带领学生阅读学习课本上的课文,很少结合单元主题或者引用课外阅读材料,缺乏课外阅读教学的意识。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教师难以拓展教学内容,不利于发散学生的阅读思维、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少年闰土》一課时,一些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阅读“闰土用钢叉刺猹”“我用大竹匾捕鸟”等教材中的内容,未能带领学生阅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教材外的内容,导致学生缺乏课外阅读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发挥信息优势,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优势效果越来越明显。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工具,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具有扩充教学资源、播放音频和视频等多项优势功能,能够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等信息设备播放课文内容朗读的音频或者视频,引导学生把控课文朗读的节奏、感受朗读者的情绪,以此来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在讲解《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设备和互联网技术,播放相关的课文朗读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认真聆听“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深情、感动的朗读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设备播放关于夏天的背景音乐,然后和学生进行分句式或者分段式的阅读,如教师朗读“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学生朗读“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以此来引导学生的阅读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
2.巧设情节表演,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不仅要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还要向他们传授学习技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当践行新课改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要求,注重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拥有展现个人学习才华的舞台。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巧设情节表演环节,引导学生合作演绎课文情节,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可以巧设课文情节表演环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表演小组,然后引导学生合理划分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等角色。在学生划分完角色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准备情节表演所需要的道具、设计阅读时的肢体动作和脸部表情,如扮演“班长马宝玉”的学生在阅读“同志们!用石头砸!”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慷慨激昂的神情。当阅读旁白内容的学生朗读“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的内容时,扮演“战士宋学义”的学生可以做出抡臂的动作,表现坚定的神情。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加强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的优秀品质的把握。
3.结合文本素材,创设语文阅读情境
阅读情境在阅读教学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教师将课文中的文字信息具体化,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高度。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上的文本内容作为素材依据,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运用生活内容、真实物品、图画、音乐等展开阅读教学,以此来创设阅读问题情境、阅读对话情境等,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通过创设语文阅读情境,教师有利于丰富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
例如,在讲解《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现实中的春节场景的图片,将火红的灯笼、工整的春联、多彩的年画等展现在学生眼前,创设人们逛庙、逛天桥、听戏的情境,设计“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和文化”等问题,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具体认识“北京的春节”。另外,教师可以播放鞭炮的声音和庙会上叫卖的声音,让学生伴随着声音情境阅读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春节的纪录片,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情境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春节习俗、体会人们在春节前的回乡之“路”,以此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逻辑顺序,推动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组织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努力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玉秀《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析》,《华夏教师》2017年第19期。
[2] 薛兴灵《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