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在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20-06-06 00:01苏丽钦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移情阅读教学

苏丽钦

【摘 要】中国诗歌讲究“一切尽在不言中”,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真的搞不懂内在含义”,而“移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分析移情在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实践原则,提出一些教学见解,希望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阅读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诗歌鉴赏;移情;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049-02

所谓移情,就是“以我情悟你情”,但学生不是天生就有移情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做个有情之人。在教学中,教师需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情感体验,由易到难,激发学生兴趣,在实践中,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

一、移情的概念概析

移情(empathy)原本是心理学术语,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太多投射到分析者身上的过程。移情的重点是转嫁和投射,而转嫁与投射是学生阅读所需的能力。教师可以将转嫁和投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这样的方法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就此,本文定义阅读教学中的移情是将自身情感转嫁到阅读中,通过共情、想象、联想等形式,完美地还原作者的思路、情感、主题,更深入地理解文章[1]。

二、学生的诗歌阅读答题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大多“重理不重文”,理科强文科弱,诗歌阅读学习效果不佳。特别是三级达标学校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普遍薄弱,很多文章对他们来讲就是“天书”。诗歌,字少,寓意深远,更是让学生无所适从,对诗歌学习缺乏兴趣。平时考试诗歌6分的简答题中,学生的平均分基本为2分左右。由此看来,当下诗歌鉴赏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阅读答题情况“惨不忍睹”,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对此,教师急需解决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薄弱的问题[2]。

三、移情在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移情”在诗歌鉴赏中扮演重要角色。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题,题材多是唐诗宋词,那么诗歌因何而作呢?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人云:“诗言志。”不管是“为时”“为事”,还是“言志”,诗歌都与生活、与人紧密相连[3]。而人是生活的主体,人性是共通的,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体验是可以共通的,也就是说,读者可以把自己的体验移到作者身上,想想“如果我是诗人,我会怎么样”“如果我是诗中的主人公,我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一来抽象的文字就变得具体生动,深奥的内容就显得亲切自然。那要如何发挥移情在诗歌阅读鉴赏教学中的作用呢?对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阐述移情在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原则。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移情,得先有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乏生活经历,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要求人类针对尚未知晓的事物所表现出的行为,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体验。有感情的作品往往来自于生活,都是作者生活的所得。刘文西,当代著名的主流美术家之一,他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发表之后轰动一时,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不断深入生活,走到陕北农民群众中去,不断努力创作,才创作了有黄土地灵魂的作品。艺术创作是如此,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因此,解读作品也要先有生活“味”。

一般来说,诗歌的创作要么是作者的时间体验,要么是作者的空间体悟,是诗人情感体悟、历史意识、人文关怀、政治抱负,甚至宗教情结等内心意识与时空的高度融合。所以开展移情教学指导,便不能让学生天天呆在“四角天空”中,不能“坐井观天”。学生缺乏情感体验,那么便不能体会艳阳、绿草、鸟叫的美好,难以明白亲情、友情的美好,难以体会感知离别、生死、凋谢的痛苦等情感。因此,一线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种活动,多看书看报,多听新闻听民生琐事,多写日记随笔……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这种智慧值得借鉴和学习。有了生活积累,开展诗歌鉴赏才能水到渠成。

如在分析2017高考卷诗歌题《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时,笔者问:“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加以说明。”放在以前,部分学生直接不管,静等答案。而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懂得了移情后,笔者便这样引导:“大家想想,如果現在是你和亲人朋友要离别,聚散苦匆匆,而且此恨无穷,永远都无穷无尽,你会是什么

感觉?”学生立即就活跃起来。笔者再问:“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明年花开不知同谁再来赏此花的伤感之情。”学生大声地回答。笔者继续提问:“你们为什么知道?”学生答:“想想如果是自己跟朋友要长久分离,肯定很难过,再看到花开,乐景衬悲情,更伤感!”这个案例能够凸显移情的效果,但学生移情能力需要在生活中持续培养。

(二)给予成就感,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发现学生的个人优点和个性特点,通过引导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随着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融入学校教学体系,赏识教育在教学中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赏识教育理念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多在课堂上,所以如何把握好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爱上“移情”,是赏识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己心体他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只要“只愿君心似我心”,就“定不负相思意”。

笔者曾听过一堂公开课。一位教师在课上讲高一的一首新诗,并延伸了4首诗,其中有咏史类的律诗,一首8句,是对历史的慨叹。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挺难,更别说高一学生。一时间课堂鸦雀无声。几分钟后,该教师说:“这都不会,平时要积累……”听课的教师都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选题不当。这位教师显然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特点,这是不可取的,容易扼杀学生对诗歌甚至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对教师来说:是至理名言。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成就感,坚持赏识教育,做好诗歌鉴赏移情教学。

(三)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荀子的这句话强调学习应当是渐进的,应不断积累,厚积薄发。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随便拿几道题目让学生练习,那是不负责任的。如果教师没有由易到难地选择和安排题目让学生练习,而是一开始就出一些难题,那么学生是读不懂的,其鉴赏诗歌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务必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如在一次下乡教学中,笔者开展了“诗歌鉴赏之情感赏析”教学,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笔者特意选了《早行》《绝句二首(其一)》《庆庵寺桃花》这几首诗。但在磨课时,其他教师表示这些教学内容太简单了,《早行》这首诗初中就学过,要换成往年高考题中难的。此时,笔者问道:“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什么?难和易怎么界定?”事实证明,这节公开课是成功的。农村学生的基础虽然弱些,但由于从《早行》开始授课,很多学生很快就能读懂作品,抓住情感,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面互动越来越精彩。

情感是诗歌的核心要素。中国的诗歌是有画面感的,而情感体验是在具体的物象、画面中得到的。所以要教会学生抓住意象,从只言片语中展开联想与想象,然后设身处地地体验,这样他们就容易体会情感。

总之,从教学来说,实践永远比具体方法更重要。教师应当选择适合的方式,结合真实学情,引导学生“移情”,感受诗人的内在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升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洁.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翻译雪莱诗歌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S2).

[2]姚文燕.从生命移情到生态诗歌写作——论华海诗歌[J].贺州学院学报,2016(3).

[3]傅琳凌.英语诗歌中的移情作用与中国诗学“兴”手法比较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移情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