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康 尹丽娇 余秀峰 张春雨 何乔晶 杨云友
1丘北县皮肤病防治站,云南文山,663200;2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皮肤病防治所,云南文山,663000
图1 患者胸腹部的暗红斑、红斑 图2 表皮变薄,部分表皮突变平(HE,×40) 图3 真皮层血管、神经周围轻度组织细胞呈条索状浸润,伴少量淋巴细胞散在分布(HE,×100) 图4 抗酸染色:4+(×1000)
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文山州广南县人,壮族,已婚,农民。因全身无痛痒暗红斑、红斑1年余,加重3个月来诊。2017年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于腹部出现散在暗红斑、红斑,因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处理。1个月后,左手臂及左大腿出现类似皮损,金华市某医院诊断不详。2018年1月,皮损突然增多,并逐渐累及全身,曾自购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无效。2018年4月,患者就诊于广南县皮防站,被以“麻风疑似病例”送文山州皮防所明确诊断。患者既往健康,近年来长期在浙江省金华市务工,家族中无麻风病史,邻居曾患“瘤型麻风”。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无浸润,双眉无脱落,耳垂、鼻甲无肥厚;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一的散在暗红斑和红斑,皮损分布不对称,形态不规则,边缘局部界限不清(图1)。皮损表面略粗糙、附糠秕状鳞屑,毳毛无脱落,部分皮损温、痛、触觉迟钝。双腓总神经明显粗大、压痛明显。右尺神经粗大。面部、手、足的运动功能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皮肤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左眶上4+,右眶上3+,左耳垂3+,右耳垂3+,BI值为3.25。
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变薄,部分表皮突变平(图2)。真皮层血管、神经周围轻度组织细胞呈条索状浸润,伴少量淋巴细胞散在分布(图3)。抗酸染色:(4+)(图4)。诊断:BL型麻风。
临床结合实验室检查,患者被诊断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型麻风)。
讨论BL麻风皮损多数类似瘤型麻风,但没有瘤型麻风皮损那样光亮,分布广泛但不对称。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如瘤型麻风完全对称,畸形出现迟且不完全对称,皮肤查菌4+~5+。本例患者皮损为暗红斑和红斑,分布广泛但不对称;皮损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部分皮损温、痛、触觉迟钝。皮肤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皮损病理检查:真皮内有灶性及条索状组织细胞浸润,抗酸染色(4+)进一步支持分型诊断。
本例患者籍贯为文山州广南县,在外务工期间发现腹部及左手臂、左大腿出现红斑和暗红斑,并到务工当地医院就诊,未得到正确诊断,说明务工当地医务人员缺乏麻风诊疗知识,对麻风的警惕性低。因此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应加大对皮肤科医生等医务人员的麻风防治知识的培训力度,让皮肤科医生掌握麻风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要点,提高对麻风的警惕性。对于来自麻风重点流行地区的皮肤病患者,皮肤科医生应仔细询问其流行病学史,保持对麻风的高度警惕性,才能降低对麻风的误诊、漏诊,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