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文
摘 要:随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以来,市场运行当中各个行业都在与互联网相结合,在“互联网+”大发展的形势下,各种生产、销售、第三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等都在向融合化、高速化发展,而在这其中,文化产业建设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改革发展。而在文化发展当中,最为基本的是群众文化建设,并且要深刻意识到,互联网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影响的一面,所以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既要依托网络也要加强自身建设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信息化;宣传
在现今的新技术发展中,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AI等新技术正在逐步与生产和生活无缝渗透,在这个大时代下,任何群体、个体都无法避免的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基础的群众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积极适应新技术对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或好或坏的影响, 另一方面要努力适应及深度融合互联网,使得群众文化建设依托“互联网+”获得长足进步。
一、“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
“互联网+”不仅代表新的技术,也代表新的行业发展生态,即传统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新技术的加入对传统产业的各个节点发生催化作用,使其更新原有的运作模式,并更加快速的适应市场需求,进而实现产业升级。通过大数据的系统化、智能化分析,完成对传统行业的重新塑造。
而这体现在群众文化方面,由于其为公益事业,并不涉及盈利,所以在文化方面,“互联网+”主要体现在收集数据,通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将正向信息与互联网的新媒体相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影响,铸造群众文化发展的信息基础,快速精准的发现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方案进行解决,进而摆正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思路和建设质量。
二、当下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群众,以群众为工作核心,以群众文化的需求为指导方向,以增强群众文化素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最终目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若不正视问题,就无法实现良性发展。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逐步增加,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实现了文化繁荣,但新形势下又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文化建设由单项输出,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投入,将新思想、新内容、新模式融入群众文化建设当中。随着文化消费行业的发展,群众对文化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对于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不断加强,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文化服务。
鉴于文化的特性,其有高速的传播性以及深刻的影响性,收入及教育水平的不同其對文化的需求以及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思想受到信息的影响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吸收先进文化,破除文化壁垒,吸收其积极的部分,向大众进行传播,进而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水平。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传统的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参差不齐;二是受限于思想认识,群众文化活动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老旧,无法适应群众日益提高的要求。在目前的文化建设当中,群众的自发参与度其实还是非常有限的,主要由党政机关组织进行推进,在这样的情况中,内容往往停留在传统当中,过于呆板、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较低,文化资源的投入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文化建设与互联网相结合,以群众为本,吸引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互动。
三、“互联网+”与群众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利用数据分析,精准推送优质文化产品
大数据技术在目前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文化建设当中,通过技术分析,可以得出当下的文化发展趋势,发现文化热点,了解社会风评导向,挖掘文化导向,进而针对群众的关注点进行文化建设工作。当下的文化市场,充斥着大量的低俗内容,吸引了大量的流量以及受众,其中有很多思想观念以及行为都对大量的信息使用者造成不良影响。这就为群众文化的创新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在文化建设当中,不但要提供基础的文化服务工作,还要在思想上、质量上进行正向思想引导,进而提高大众认识水平,这就需要互联网新技术的真正融入及参与。
(二)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文化的传播效率
有了优质的文化产品,还需要有更高效、便捷的途径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传播,而这正是互联网的最大优势。以往文化成果的传播途径较少,集中在报刊杂志、宣传资料等方式,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在于“互联网+”的融合当中,可以通过官方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种网络平台进行有公信力的、正向传播,通过优质的内容,实现广大群众的转发、互动,使得人民群众参与到新时代下的文化建设当中,引入源源不断的流量,吸引社会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群深度参与到文化建设工作当中,形成广大的互动,建设交流沟通的桥梁,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其中,进而产生更多的方式进行群众文化建设,形成良好循环。
参考文献:
[1]秦小云.论“互联网+”时代的群众文化工作创新[J].大众文艺 .2019(17)
[2]蔡玮炜.互联网时代的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9(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