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摘 要:本文详细阐明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现状,以及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继而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增长;协调机制
近年来,我国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了诸多解决措施,如推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经济等,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应树立绿色經济发展理念,并不断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推行低碳出行等环保理念,实现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当前人类仍然没有停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自然资源流失严重,其中包括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草原荒漠化、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不仅是面临着污染的现状,同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仍然在加速,这必然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毁坏。我国的土地面积十分辽阔,具有一十分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但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当前生态系统已经逐渐体现出退化的倾向。上世纪,我国青藏高原土地裸露面积不足10%,然而现如今却已经高达30%以上,这已经充分体现出我们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重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注重清洁能源的使用,然而我国拟仍然每年消耗着大量的煤炭资源,甚至已经超过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据相关数据统计,直至2018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经超过40亿吨,庞大的消耗量已经超过世界总消耗量的一半。不仅仅是煤炭资源,我国的石油资源消耗量也极高,石油资源日渐衰竭。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延续这种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污染的情况,导致环境资源无法满足和承受,我国一直以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近年来城市地区环境恶化开始严重起来。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自然天气产生了影响,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的阻碍。如当前许多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四川省盆地则由于雾霾天气而产生了大量的酸雨,这造成其每年的损失高达一百亿元以上。
二、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
(一)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面对我国当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想要进行有效的治理是一项长期、庞大且较为复杂化的工程,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内容较多,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可在区域内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小组,明确相关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保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环境污染治理小组的引导下,树立大局的治理工作观念,着手于环境污染的源头,探寻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全面的展开工作。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环保基础设施构建,这也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和前提。环境污染治理对每个人均有益,且各个地区和部门均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所以,必须要相互协调和配合,通过建立公共环保设施,强化环境污染治理的监督和检查。除此之外,加强我国大型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许多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等,这些问题时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对企业周围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产生了影响。所以,应进一步强化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企业环境污染。
(二)环境保护理念下的经济发展路径
在构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过程中,应以环境保护作为发挥理念,进而探析可行性的经济发展路径。一方面,树立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甚至会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失。所以,绿色经济和环保理念,是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中,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应逐步将GDP计算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引入绿色思想观念,使其管理者充分认知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环境保护的发展原则,不能过于重视经济增长而盲目展开许多重污染项目。另一方面,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在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应立足于产业结构,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针对我国清洁能源产业进行大力的扶持和发展,倡导低碳经济产业,并加大给予的扶持力度,并且在税收、政策、资金等物质层面,给予优惠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应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实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环境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所以,应制定完善的环境治理措施和经济增长协同机制,实现两者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俭,吉小琴,朱清叶.环境规制、FDI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两控区”政策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9,35(03):140-145.
[2]李香菊,刘浩.区域差异视角下财政分权与地方环境污染治理的困境研究——基于污染物外溢性属性分析[J].财贸经济,2016(02):41-54.
[3]程都,李钢. 我国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基于《中国经济学人》的调查数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05):9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