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妍
摘 要:“读写结合”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小学中高段“读写结合”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讀写结合”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中高段 读写结合 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34
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可以让二者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但教学实践中,学生虽然拥有较大阅读量,却写不出一篇“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作文。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小学中高段“读写结合”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所裨益。
一、小学中高段“读写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1.落实新《课标》要求的需要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从各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依据。将新《课标》中有关中高段“阅读”部分与“习作”部分的阶段目标相对照,可以看出“习作”目标必须基于“阅读”才能得以实现。“读写结合”在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将新《课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2.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包括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家国情怀等诸多方面,是以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阅读”与“习作”作为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结合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实现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目标。
3.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将“阅读”与“习作”相结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恰是学习其他学习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因此,小学中高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使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提升。
二、小学中高段“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标》认识不足
新《课标》对小学中高段“阅读”与“习作”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而部分教师对此没有充分认识,更没有正确理解并将其有效落实到教学中,导致“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呈现分离状态,无法做到有效
结合。
2.教师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认识不足
“阅读”与“习作”之间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而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主,在“习作”教学中以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及写作能力的培养为主,将二者割裂开来,从而导致读写脱节。
3.教师对教材的掌控能力不足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大量可资利用的资源。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研究不够透彻,加上自身专业素养的欠缺,无法正确把握并有效利用“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无法在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三、小学中高段“读写结合”教学的途径
1.从教材的阅读内容着手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部编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都是教材编写人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规律而精心选择的,并对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或不具备时代特征的部分作了精心修改。模仿是语言学习的主要手段。教师可以从教材着手,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并掌握语言句式、写作方法,从而实现“读写结合”的初级目标。
以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第一单元第2课《花的学校》为例,该文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并对内容作了适当改动。教师可以抓住文章句式“拟人化”的特征,以“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为例,开展“读写结合”式的模仿练习,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
首先,教师以此句为例,讲解拟人类句式的特征以及作用,让学生对拟人类句式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教师示范该类句式的写作方法,如“温暖的春风走过田野,在麦穗间唱着歌曲”,又如“温柔的春雨经过小溪,在水面敲着鼓点”等,引发学生参与模仿的兴趣与积极性;最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例句展开模仿练习,以达到“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坚持运用句式模仿练习进行“读写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模仿中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并强化写作能力。
2.从文章结构着手
阅读教学离不开对文章结构的讲解剖析,习作教学也必须教会学生谋篇布局的方法。统编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的文章以写人、记事及写景为主,段落结构分明有序,行文思路条理清晰,而这两个方面恰是习作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借助对文章段落结构的讲解,以及行文思路的分析,引导学生将阅读教学中所习得的知识及掌握的方法,迁移到习作练习中,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达到提升阅读水平及写作能力的目标。
以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第二单元中第6课《将相和》为例,该篇文章属于叙事类课文,由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构成;而故事的线索在文章标题处已经明示,讲述的是主人公“将(廉颇)”与“相(蔺相如)”两人“和好如初”的故事。教师在阅读教学结束后,可以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以及行文思路展开讨论;再引导学生从创作者的视角出发,分析这种写作表达方法的用意与作用;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展开创作;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恰当点评,并对不当之处予以相应的指导。这样的“读写结合”教学法,让“阅读”与“习作”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实现了从“阅读”教学向“习作”教学的有效迁移,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从教材的文本留白着手
文本留白是作者有意为之,可以引发读者的无限想象,或更深层次的思考。部编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的文本留白,有的是作者在创作时就留下来的,以使文章内容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有的是编写人员对原文内容做了精心改动,以便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文本留白,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从而让“阅读”与“写作”形成有效互通,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以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第八单元中第24课《司马光》为例,该篇文章属于叙事类小古文,全文仅用了36个字就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情节完整叙述,由于语言简练,因此留白之处较多,教师的教学空间较大。同时,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为“那次我们玩得真高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留白之处,将阅读与习作结合,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比如,在“群儿戏于庭”处提问学生:“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几个人参与?”引发学生参与口头创作的兴趣。又如,在“众皆弃去”处提问学生:“他们为什么跑掉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他们逃跑的动作与神态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在“水迸,儿得活”处提问学生:“小朋友得救之后对司马光说了什么?他的家人如何表扬司马光的?”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巧妙利用文本留白之处,将阅读教学与单元习作主题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口头习作”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的有效培养。
总之,将“读写结合”应用于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应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处,并基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有效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治陆《小学语文中高段读写结合指导策略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2] 高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的教学实践》,《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年第6期。
[3] 黄伟《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