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芹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03
上大学时,我和舍友一起养成了读文学名著的习惯,每年都要读上那么几十本。参加教育工作后,单位领导一直提倡读教育专著。但是我每次都和大多数同事一样,应付性地摘抄一些笔记,没认真地去读教育理论书籍。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教育专著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对于教育工作者,必须得有教育理论做奠基。这也是我慢慢认识到的。
去年,我参加了吉林省兼职教研员培训。我眼里的教研员,之所以能走上教研的岗位,就是因为他们有教育实践做基础,又有超越实践的理论做支撑。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参与了一些理论研讨,那时我才真正感觉到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以前,我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在很多时候总是停留在教育的一些表面现象上,却没有及时去反思自己。对于做过的事,我没有及时去总结。如果我们经常思索自己的工作,及时记录自己的得失,那么我们也许会从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寻新的教学路径。
与一些教育专家相比较,一线教师往往缺少教育理论知识。通常我们认为,平日里每天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平凡小事,但就在这些平凡的实践中,往往蕴含着教育哲学深刻的道理。如果我们每天都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一天的教育行为,并且及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们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心得体会归类、整理,就一定会有很多理性的收获。十年磨一剑,如果这种习惯能够坚持下去,我们也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独特的教育方法,也许我们也可以写书、出文集,我们也有可能成为一代教育名师,而不是专家眼中“只知道低头走路,却不懂抬头看天的教书匠了”。
经过专家“头脑风暴”的洗礼,我开始叹息自己曾经蹉跎了二十几年的岁月。于是暗下决心,读教育专著,看专家是怎么走他们的教育成功之路的。我觉得,我需要从理论层面提升自己,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平常的教育实践中总结更大的收获。
有了计划以后,我开始选自己想要读的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我曾经在长春听过李老师的现场报告,很喜欢他的教育风格。李老师这本书中的案例很多都是一线教师曾经经历过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总能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于是,我边读边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书的空白处渐渐充实起来。书读厚了,思考问题有深度了。这种做记录式的读书方式,丰富了我自己的读书体验。有些时候,我读到一个和自己教育教学中相似的经历,就把李老师的方法暗暗记下来,当我再次碰到相似的事情时,就采用李老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经过实践检验,李老师的办法非常有效,我的孩子也越来越喜欢我了。
在李老师的书里,论述过这样一个主题:我们要懂得儿童。这个论点源于他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感悟。李老師在他的专场报告里就曾经讲到,他特别喜欢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因为李老师有丰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才能得心应手地去处理一些问题。因为方法得当,李老师才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爱读书,善于总结,这让李老师有了自己的教育团队,成为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
在向李老师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时候,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一个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您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双圈没得着,仿佛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了一般的伤心。”
儿童的世界是纯洁的,他们的认知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们,他们的父辈就是被宠大的。而这一代孩子,更是在宠爱中长大。他们很少经历挫折,当他们被老师拒绝的时候,仿佛经历天塌下来的重创。他们的行动表现了他们的真诚,有时候毫无矫饰与遮掩。
有一次,我接了一个家长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出差带回来的土特产,被孩子放在了讲台上,而我随手把它送给了一个没吃早饭的孩子。他的孩子很伤心,他想让老师尝尝这个“礼物”,而老师却随手送给了别人,老师根本不在乎他的礼物。当时我并没有特别在意家长的说辞,感觉他有点故弄玄虚。但当我读了李老师这段话后,我突然理解了那位家长,更对我辜负孩子的情谊之事怀有深深的愧疚。
作为班主任,我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我用心呵护着这些小宝贝,他们对我的那份真情也不是简单的师生情谊。很多时候,孩子们想要向老师表达一份真情,在成年人眼里看似是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对于他们来说,却饱含着莫大的勇气。可能孩子做出一个决定,要花费他们很大的心思,我们不经意间的拒绝,就是没有尊重他们的情感,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
很多时候,学校各种严格的秩序规范,对于一些新入学的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例如,孩子不小心走错路线,或者一时兴奋和一同在走廊行走的小伙伴勾肩搭背,都可能被“大个子”值周生拉住,然后被扣分……这时你就会看见那些“小不点儿”哭成了泪人。是孩子真错了,还是我们错了?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错了。我们缺少对这些“小不点儿”的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是稚嫩的,是需要我们保护的。成年人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孩子、评价孩子,所以才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我的班里有一个小男孩儿,以前一直很活泼开朗。但后来便时常精神萎靡,总是趴在桌上发呆。一天下课,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拉着他的手问:“宝贝,老师发现你最近有心事。”孩子先是低头不语,后来左顾右盼,最后把头凑过来说:“老师,我告诉你个秘密,我妈妈走了,我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孩子!”孩子的语气让我陡然一惊。我简单地了解了孩子的情况,疫情期间,孩子的父母离婚了。我把他搂过来说,“不会的,妈妈还会回来的,老师会帮助你。”那一刻,他的眼睛亮了。我想到李镇西老师的话,孩子的世界本来就该是清亮的,我们大人必须努力不让他蒙尘。从那以后,我多留意这个孩子的心思,时常塞给他一些小零食,并且接触家长,努力做家长的工作,争取他们破镜重圆。随着父母矛盾的缓解,孩子的情绪渐渐好起来,笑容又重新绽放在他的脸上。
想起前一段时间新闻里的一件事。一个补考的大学生,因违规把手机带入考场,被终止考试。这个孩子趴在桌子上哭了近二十分钟,最后做出自杀的决定。学校对考风纪律的要求本无可厚非,但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如果监考老师能将此事及时反映给考场外的其他老师,场外老师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及时疏导,那么就可能避免这个结局。
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他引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发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李老师分析说:“在先生那里,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因为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师生之间可以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李老师的观点正是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我们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我们就不会认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些现象是荒诞无稽的。我们同样也会找到能够让他们接受的语言去帮助他们化解矛盾,解开心结,引导孩子从客观角度去分析问题,理解别人。
阅读教育专著,是我们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教育的智慧是引领我们在浩瀚知识海洋中远航的灯塔。专家总结的教育理论的确值得我们去品味、思索。它会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如果一线教师都好好阅读教育专著,积淀教育理论,丰富教育内涵,那么,教育的明天一定会百花争艳,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