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18
《窦娥冤》(人教版语文必修4)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世界十大悲剧之一。读到窦娥的冤情,很多人都为之动容。我在三年前与学生们一同学习过这篇课文,深刻地感受到悲剧的艺术魅力。然而在课后,有同学质疑:《窦娥冤》到底是不是悲剧?
《现代汉语词典》“悲剧”词条上有具体阐述,介绍之后,也了解到這种写作手法是将现实与主人公的悲剧结合到一起,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学生疑惑的中心是“悲惨结局”。诚然,《窦娥冤》的结局着实大快人心,窦娥冤屈昭雪,恶人一一伏法。而在当时我没能给出明确答案。
关于《窦娥冤》是不是悲剧,在学术界也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所谓西方悲剧的“tragedy”不等同于汉语中的“悲剧”,这就造成人们对“悲剧”的误解:“悲剧”一定要有一个不幸(最好是流血、悲惨)的事件做结尾。有的学者则主张,中西方拥有各自特殊的民族悲剧观;悲剧作品也各有其特点,应区别对待。有的学者还从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出发,提出喜剧性的结局是因为中华民族要求在审美过程中,使由悲剧命运引起的心理倾斜得到平衡。结论如何,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答案,通过学术的探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文学的属性,知道这种设计究竟是为了什么。
其实,《窦娥冤》是不是悲剧,完全可在课堂上通过学生探讨、情景模拟、辩论等方式让大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都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现代语文课堂需要呈现的新思想和新方式。
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有几点想法:
第一,高中语文课不等同于大学的文学课,我们不是要讨论出什么确凿的结果,讨论只是一个方法、一个过程,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和探索精神。第二,阅读也要扫除学生的障碍,比如语言上的生僻字,还有一些繁难的字义,老师要在课上做好引导,课下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复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对于古代的剧本,老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做好细致讲解,让学生可以通过事例有所收获。第四,本课的讨论设计建议放在第二课时。组织讨论之前,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剧本“第四折”的内容,扩大论据范围。同时要提出高标准,要从中找到论点和论据。第五,为方便学生在探讨和学习的时候有相应的抓手,通过情节联想到人物的关系,了解悲剧故事中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教师要掌握好教学节奏,深入讲解这种创作手法的独特意义和文学魅力。
纵观整个剧本,学生无论支持哪一观点,都会找到有力证据。
【观点一】《窦娥冤》是悲剧
这一论点的相关论据在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中已经得到很好的提示,但关于其分类和具体内容,我们有自己的想法。
论据一:窦娥的身世命运本身就很不幸。
父离母逝、早年丧夫、逼迫再嫁、含冤被杀。只要通读文章,这四方面自然很好总结。
主人公的殒命无疑是悲剧的重要因素。窦娥被昏官桃杌刑讯逼供之后残忍冤杀,恶人逍遥,极大地刺激了读者的心理,让同学们心生怜惜,又感到十分痛心。
论据二:窦娥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好人没好报。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窦娥的蒙冤杀害,可以看到这是一种毁灭性的。而窦娥身上的优秀品质正是剧本最有价值的东西。善良、孝顺、性情刚烈、坚持主见,除此之外,窦娥的抗争精神,更是人物形象的一大亮点。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剧本哪里表现了窦娥的抗争精神。从多个方面看到压倒窦娥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多重—流氓的无耻欺压、官吏的不作为展示出当时的政治的黑暗,这些都是酿成悲剧的主要推手。总之,在元代的大环境下,社会的黑暗和官员的不作为,让普通老百姓求告无门,只能任人宰割。
论据三:窦娥是借助超自然力量来明冤复仇的。
这一点同样是学生最敏感的话题。窦娥的三桩誓愿虽然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基本无法实现,因为在“第四折”中,窦娥也是通过法术倒换卷宗,并且现魂与父亲讲述冤情,后来又现魂于公堂之上,与张驴儿对质才得以雪冤。她虽然怒斥天地鬼神,但最后还是依赖于天地鬼神。也就是说,只有虚幻的才能帮助窦娥,其余的都没办法去帮助,这是一种美好的心愿寄托,也只能说人们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关汉卿的剧作一向以语言质朴著称,但作为戏剧,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是经常被使用的,如《汉宫秋》《长生殿》《梁祝》等。教师在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剧本的艺术手法,并引用以往学习过的课文来对比讲解,如《孔雀东南飞》中焦、刘化作鸳鸯鸟的结局,就是以浪漫主义手法来处理的。还有《离骚》和李白的一些作品。
【观点二】《窦娥冤》不是悲剧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一般是紧紧咬住剧本的结局,在阅读之后,本剧的确给人一种大快人心的感受,这就与大家以往理解的“美妙的开始和残忍的结局”的“悲剧”有很大出入。
论据一:三桩誓愿的应验已经证明了窦娥的清白。
这个剧本的高潮主要体现在三桩誓愿,这是窦娥不满现实做出的奋力抗争,在刑场上,通过天气的渲染,昏天暗地的氛围,以及吹去的凉风,更体现出一阵阵凄凉感。在刽子手行刑的时候,又有鬼神助力,可以看到第三条誓言也都应验了,大家都知道窦娥是真的蒙冤了。“第三折”是很多教师都青睐的经典章节,几乎成为每位教师的备课重点。从语言和篇章角度看,“第三折”确实精彩:三桩誓愿含义明确,指向性强;同时又富有层次感,顺序固定,一个比一个强烈。而我认为,戏剧不同于小说:小说是语言艺术,是给读者读的;戏剧是情节艺术,是演给观众看的。“第三折”固然精彩,但可以视课时需要而另做处理。
论据二:邪恶势力罪有应得,最终伏法。
如果说“第三折”让读者悲到了极致,那么“第四折”则是给读者一剂强烈的精神补药,让人大呼痛快。
窦天章回到楚州重审此案:张驴儿被凌迟处死;桃杌和下属官吏行杖一百,罢官免职,永不叙用;赛卢医终身发配充军;蔡婆婆年迈,由窦天章收养。读到这里,可以看到是一个大欢喜的结局,虽然窦娥死了,也有人为她申冤,可是窦娥回不来了,她的命换不回来了,但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正义,让人从她的身世到结局都感到同情。
论据三:窦娥思想保守,泄愤时也显出其自私的一面。
有的学生会关注到这一方面。“贞洁观念”是违背人性、陈腐至极的鄙陋思想,窦娥却守之如命,它实际上对窦娥的人物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夏季下雪,对于农民来讲是致命的,庄稼绝收,这是农民不该承担的,可是窦娥为了证明自己是冤的,发了愿,最终也成了事实。如果仔细斟酌起来,人们会发现窦娥是自私的,这也是同学会产生的质疑。
综上所述,学生会在这样一个大讨论中逐步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整堂课也会更有条理,更加紧凑。
关于《窦娥冤》是不是悲剧,实际上已经不是《窦娥冤》剧本本身的问题,而是中国传统戏剧的定性,以及如何理解“悲剧”这一概念的问题。问题没有解决,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以悲剧的观念来阐释中国传统戏剧。人类精神层面的生产总是有相通之处的。在文艺创作上,作者也不总是根据某种观念来展开相应的创作—正如诗人不必知道“诗”的文体概念到底是什么也能写出好诗一样。
同样,我也知道,每个人学习了这个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大家悲悯于主人公窦娥的身世和结局,更从中去反思人生,知道一个人无力反抗的时候,只能借助神力去促成大结局,然而,戏剧文学并不是生活,生活远比文学作品要现实,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懂得人活在世界上就会遇到各种遭遇,无论是生活的苦与酸,都要欣然接受并想办法去扭转,更要体会生活的甜与辣,这才是多姿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陈奇佳《“悲剧”的命名及其后果—略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起源》,《江海学刊》2012年第6期。
[2] 乔德文《中西悲剧观探异》,《戏剧艺术》1982年第4期。
(鲍树柏,男,汉族,文学硕士,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奋斗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