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轶群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心内科,黑龙江 北安 164000)
心肌梗死通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又可影响心肌能量的代谢,因此临床中对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肌能量消耗水平的评估可帮助诊断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为临床确定诊疗方案提供参考。培哚普利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特效药,但不同剂量培哚普利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仍然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方向之一[1]。为探究高剂量培哚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指标及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本次试验对我院收治的78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对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78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给予患者分组,共两组,分别为接受常规剂量培哚普利用药的对照组和接受高剂量培哚普利用药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及平均年龄分别为52-70岁、(62.14±3.88)岁;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及平均年龄分别为52-72岁、(62.52±3.97)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较小,可,可比较(p>0.05)。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倍他乐克、阿司匹林及其它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照组接受常规剂量培哚普利用药,观察组接受高剂量培哚普利用药,低剂量设定为4mg,高剂量设定为8mg,每日晨起时口服,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用药6个月。
对比用药前后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心室收缩末周向室壁应力(eESS)及心肌能量消耗水平(MEE)等指标变化情况。
利用统计学信息软件SPSS 20.00对本次试验涉及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设定为“%”,以“x2”检验;计量资料为“(±s)”,以“t”检验,以P值为标准,设定P<0.05时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心室收缩末周向室壁应力(eESS)及心肌能量消耗水平(MEE)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用药前后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表1 用药前后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对照组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LVEF 0.462±0.024 0.518±0.019#* 0.454±0.132 0.497±0.028#LVFS 0.331±0.014 0.352±0.028#* 0.304±0.048 0.348±0.032#cESS(N/cm2) 150.48±17.52 122.34±11.78#* 162.74±20.48 132.48±10.41#MEE(J/min) 124.32±13.82 72.68±12.84#* 122.47±18.05 82.41±12.84#指标 观察组
培哚普利是临床中一种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治疗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培哚普利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心肌能量消耗,抑制心肌重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2]。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心室收缩末周向室壁应力(eESS)及心肌能量消耗水平(MEE)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临床中培哚普利能够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指标及心脏收缩功能,且高剂量培哚普利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