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阅读中发现说理文的秘妙

2020-06-03 08:42张海英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

张海英

【摘要】说理文的教学,需要教师把握文体特点并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发现说理文的秘妙,指向语文方法的掌握和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本文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篇说理性文章《谈礼貌》的教学为例,立足文体特点,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再进行迁移运用,将阅读所得进行运用内化,真正实现“语用”的课堂。

【关键词】比较阅读 说理文 秘妙

比较阅读,简单说来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文本或语段)对照阅读,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整合,从而发现规律、迁移运用的一种阅读方法。而说理类文本大多都是通过“叙事说理”,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发现事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的培养和提升。

《谈礼貌》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主旨明朗,语言浅显,结构严谨,作者通过引用古训引出观点后列举了问路、踩裙、刮脸這三个典型事例说明礼貌待人的重要性。笔者以本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比较阅读中发现说理文的秘妙,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从“会读一篇”走向“会读一类”。

一、整体类比,聚焦文体结构的独特

说理文层次清晰,语言精练,逻辑性强,结构特点非常鲜明,一般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说理文的教学,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本在“说什么理”,更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说理的,而要让学生理清作者的说理思路,就必须关注整篇课文的结构和段落间的关系。

《谈礼貌》安排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对学生来说,说理文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由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说勤奋》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旧知进行迁移,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说理文的结构特点。所以,课的一开始便可以把教学思路聚焦到说理文独特的结构特点这一文体特征上,教师以《说勤奋》为例复习说理文的结构:提出观点一论证观点一总结观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理清《谈礼貌》一课作者的论证思路,即先让学生明白课文通过用古训引出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接着提问:“作者又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在阅读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用牛皋、岳飞问路.小学生踩裙和周总理理发三个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事例都采用分总的结构,即先描述事例,再总结观点。最后让学生了解结尾段,进一步总结观点:“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相同文体不同文本的对比阅读,让学生不难发现说理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逻辑严密的结构秘妙,有效地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说理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感受说理文谋篇布局的独特性——“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二、求同寻异,聚焦论证事例的典型

“事实胜于雄辩”,说理文一般采用例证法,即选用具体的事例论证观点,将观点形象化、具体化,把理说透彻,让人信服。因此,所选的事例都极具典型性,一是事例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往往涵盖“古今中外”;二是事例认可度比较高,往往是名人甚至是伟人,具有极强的公信力;三是事例指向性明确,一事一议,叙述与观点高度契合。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所选事例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说理文的论证方法。

例如,在《谈礼貌》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以“课文选用了问路、踩裙、理发这三个事例说明礼貌待人的重要性,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三件事呢?这三件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求同寻异,聚焦说理文事例的典型性、事理的一致性及说理的层递性。

1.求同

教师先让学生自读三个事例,找一找三个不同内容的事例有何相似之处。学生很快发现三个事例的叙述都聚焦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上,其他的情节则省略不写,而且三个事例都是“一事一理”,先叙事再说理,在叙事后分别用“引用”“比喻”“关联词”的方法在每件事后面说明了一个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这个论点相关的道理。教师因势利导:“侧重语言和行为”的叙事突出了“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这个观点,切合谈礼貌的说理意图;“一事一理”的说理方式既深刻又不失生动,指向明确,具有说服力。通过这样的比较,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的内容转移到关注语言的形式,学习说理文的表达方式。

2.寻异

文章所选的三个事例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在学生了解三个事例都是论证谈礼貌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探寻三个事例的不同之处。首先可以聚焦到事例中的人物身上,人物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普通人也有大人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告诉我们人人都要讲礼貌。接着让学生关注三个事例的选材角度,每个事例各有侧重:问路是有求于人的时候,踩裙是有过于人的时候,理发是人过于我的时候,且层层递进,告诉我们事事要讲礼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事例时空上有变化,角度上有不同,选材上有侧重,具有普遍意义,极具典型性,更能充分地证明“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个观点,领悟到说理文表达方式的精妙。

在对比阅读中引导学生领会选材的典型性,不只关注“说什么理”,更重在关注“怎样说理”,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说理文的表达秘妙——论述不能空谈抽象的道理,必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即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事理一致,说理递进,才能“言之有据,言之有法”,有助于学生语文方法的掌握和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迁移运用,聚焦语用能力的提升

叶圣陶先生曾说:“实用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聚焦思维,即能够从文章的写作章法理解文本,然后用这种写作章法进行阅读和写作学习。”说理文属于实用性文章,语言简练,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表达精准,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其文体秘妙后,需要给学生搭建言语表达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写作或者说话中提高思辨能力,增强说理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了问路、踩裙、理发三个事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到说理文“叙事说理”的文本表达方式,教师可以模拟课文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先创设话题情境,出示说理文《谈合作》,但文中的事例太过具体,每个事例说明的道理也需要概括。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要求自己朗读文章:“一事一理”是个说理的好办法,就看你会不会用。请自由朗读文章,聚焦“合作”将事例进行删改,并用上“引用”“比喻”“关联词”等方法简洁准确地概括出每个事例的道理,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接着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推敲修改,对文中的事例进行删改,与“合作”有关,能体现“合作”的词句保留,无关的则一律忽略不写,根据选取的事例概括出相应的道理,能适当引用名言,运用比喻,或者用关联词进行总结以论证“谈合作”的观点,比如“正如俗语所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又如“学会合作,就像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再如“可见,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在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生掌握了说理文“叙事说理”的表达方法,把学到的知识转为真实的本领,语用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谈礼貌》一课的教学,笔者立足说理文的文体特点,借助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关注“说什么理”,更加关注“怎么说理”,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语言表达形式,并迁移运用,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锻炼说理能力,启迪说理智慧,得意、得言、得用,实践了阅读教学的多元指向,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真正实现了“语用”的课堂。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中高段教学中要用好“比较阅读”
浅论语文比较阅读教学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比较阅读,触及文本底蕴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质疑·比较·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