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
摘 要: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是高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同时语文也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同样也是在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本文将重点从语文方面分析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以及提升学生的个人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人生价值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4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不再是以前那样的传统应试教育,而开始要求综合素养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忽略人文底蕴培养的重要性,导致语文课堂缺失人文价值,学生缺失人文关怀,同样导致在教学中丧失了人文色彩,让本该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单调乏味,这背离了语文教学基本的规律,没有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生价值观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教学中对待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
1.教师
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是让学生懂得“学”。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的核心意义最主要的是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没有合理的引导学生去关爱生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融合人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理解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教育是人格与心灵的激发过程,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的目标去进行教学工作。只为了根据考试的标准去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做题的工具,而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教学已经丧失了最初教育的意义,失去了教育最核心的教学理念以及人文教育的思想。所以,教师一定要搞清楚自身工作价值的核心所在。
2.学生
开展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学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学生在此过程中要自主地接受人文教育的价值,体现出自主、自尊、自强的主体观念,并且将其更加完善地结合起来,不仅在学习中运用,而且要更好地融入生活中。学生想要做到个人价值观的全面提升,首先教师要从教学的“以人为本”以及帮助学生抓住自身的学习主动权开始。
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路口选择时期,这个时候对于学习也是迷茫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上的人文精神不仅渗透在学习当中,还体现在生活当中,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当学生自身能够活学活用的处理问题并且拥有足够强大的自主能力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成绩也会随着人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其次,在课堂的空间上,一定要强调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他们自己经历过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人文精神的核心以及提升综合素养。
3.文章选择
语文课本是非常好的文选集课本,里面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荀子的《劝学》表述获得教养途径的人文理念,还有感悟自然的人文,苏轼的《前赤壁赋》。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文内涵体现。但是大部分的教师对于课文都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讲述生、难词汇,然后古文翻译讲一讲就进行下一篇文章,完全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学习过程,导致教材的浪费。对于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教育思想,学生应当有不同的感受力,教师更应当合理使用教材去引导学生,把握好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体会作者想表达的人文理念以及人文情趣,将人文教育有效地渗透到课堂以及生活中,这是新时代以及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目标。
二、古文化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不仅仅是最基础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改革对语文课程进行了学科的新定义,语文不仅是工具性的学科,而且拥有了人文性的教育意义。这不单纯是给予了语文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而且算是正式文件中首次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昭示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人文含义。
古诗、古文是我们世代传承的宝贵历史文化财产,古诗文中处处体现着我们民族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以及人文情趣。瀚海阑干下的壮志难酬,天生我才的郁郁不得志,乡音未改中的乡愁别绪以及明月清泉的悠然自得,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人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以及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的过程。教育的核心是人,当教育离开了人,已经不能称之为教育,所以教育应当回归学生本身,教师一定要强调明白“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理念,通过传统文化的古文教育渗透人文教育,凸显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关注“人”的自身价值,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以及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三、如何通过古文化讲求人文精神
古诗、古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讲述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学生对于古文化的热爱,发扬传统文化。
1.古诗文中感悟人文
高中的古诗文背诵是基本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教学任务也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备战人生,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够局限于背诵,对学生要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让学生在古诗文中去感悟人文经历以及情感,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使学生要做到有意识地积累、感悟、运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以及审美情趣。例如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可谓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篇文章其中表达着不仅是李白陈述蜀道的难行,更是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感叹。他利用丰富的想象以及奔放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抓住了蜀道山水景物的特色景象,极具艺术的感染力以及情感渲染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所表达的含义以及情感,这不仅仅是古蜀道地峥嵘和奇险,同样是作者十几年风雨仕途路的艰辛,《蜀道难》不仅是山水,更是人生。在这种艺术性的古文当中让学生体会、感受古文化的魅力,了解背后的人文精神,培養热爱祖国文化的兴趣,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
2.独特的体验力
语文课本当中有着许多的名家名篇,这些文章都是词藻优美、内涵丰富的文章。结合语言的独特魅力,学生要享受语言,享受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对于同样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独到的感受。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发挥自身个人的情感感受力,在古文的学习当中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亲身体验永远是自身提高能力的最好方式。比如,《逍遥游》这一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并且利用绘画文本的形式,将庄子“神游太虚”以及“鲲鹏之大”的特点和神韵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绘画,利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审美感受其中的魅力。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还原课文的内涵,将作者和学生的距离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逍遥游》当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并从其中提高对自身的认知,培养价值观形成以及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古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最好的教育手段,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指导自身的行为。
3.合理进行课外拓展
教师要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通过课堂上的文化熏陶以及文学性的语言在利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在学习完课内知识去进行扩展知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塑造国学的氛围,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哲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外拓展。在课外的阅读中,学生能够更加广泛地接触大量的富含人文的读物,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对人文素养文化进行有效的积累,满足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在课外拓展中,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学生在课外拓展中可以积极调动自身的主动性,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于自身的认知,将学到的知识文化更好的结合利用,从书本到现实,从学习到实际,更好的感悟和运用所学到的一切,陶冶人文情操,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促进良好的发展,自身做到全面提升。
语文的教育不单纯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其中包含着各种方面的人文情感以及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通过学习古文,学生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魅力,同时可以激励其奋发图强以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张春丽《论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汉字文化》2020年第12期。
[2] 郭春容《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学周刊》2020年第12期。
[3] 刘欣茹《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第3期。
[4] 张兆年《高中语文教学中對人文精神的渗透探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
[5] 郑碧聪.人文精神渗透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