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春燕 魏文锋 程艳霞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有了新的内涵。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是全球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是全面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学校要提高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政治高度,开足劳动课时,做好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内容选择,建立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探索有效的劳动素养评价。
关键词 劳动教育;劳动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劳动价值观;全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4-0009-03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中小学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教育。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将劳动教育指向劳动素养、劳动素质或劳动能力的提高。例如:黄济认为:“劳动教育是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等基本素养的教育。”[1]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2]王连照认为,劳动教育于目的而言是为了培养具有端正的劳动态度,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拥有良好的劳动习惯,且能为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服务的人。[3]
综合已有研究,笔者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自我服务与家政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公益)劳动,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简单地说,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劳动教育。劳动素养是学生想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品格和价值观,凸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视角,是劳动教育内涵的具体化。之所以这样界定劳动教育,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其一,劳动教育具有综合的育人功能属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之上,否则教育将无从谈起。劳动,这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4]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意见》对此已经做了详尽阐述。
其二,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教育价值属性。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尊重、热爱劳动过程和劳动主体。
其三,劳动教育具有适应未来的社会属性。随着时代发展,全社会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新业态的劳动不断形成,劳动教育应依据劳动形态的演进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包括参加体力劳动、服务形态的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等。
其四,劳动教育具有家校社协同属性。劳动教育价值认同的基础是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对劳动价值的真实认同和支持。
劳动教育是新形势下关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回答和践行,是科学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中小学劳动教育在本质上促进学生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的素养提升,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助力学生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因此,劳动素养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素养,我们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是涵盖劳动兴趣、劳动意识、劳动认知、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创造等方面的劳动素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5]这是对新时代劳动素养最深刻的诠释。有学者从多个维度谈到了劳动素养的内涵。例如:檀传宝认为劳动素养包括劳动的价值观(态度) 、劳动的知识与能力等维度。[6]徐长发认为劳动教育能够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是一种具有经验性、先进性、前置性特点的人生核心素养培育活动。[7]
面向人工智能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劳动素养的内涵必须与时俱进,更多地融入科技、创新等元素。劳动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从人的主体性、精神成长、创新创造、幸福追求等方面拓展,超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范畴,既需要有劳动意识、劳动尊重、劳动责任等“想劳动”的思想观念,也需要有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造等“会劳动”的过硬本领,更需要有认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追求,进而形成自觉、安全、诚实的劳动习惯,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为重要思想指导,构建了四个维度的劳动素养框架,包括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尊重、劳动责任)、劳动能力(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造)、劳动习惯(自觉劳动、安全劳动、诚实劳动)和劳动精神(劳动奉献、劳动美好、劳动幸福)(见图1)。
一是劳动态度,指向以劳树德,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尊重、劳动责任感,让学生想劳动。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与责任心,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敬畏劳动、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的劳动态度。
二是劳动能力,指向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创新,重点让学生掌握相关劳动领域的知识、技能,让学生会劳动。即通过真实劳动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受真实的劳动活动,习得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技能,在实践中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
三是劳动习惯,重点培养学生自愿劳动、自觉劳动、安全规范劳动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认识和体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线上劳动和线下劳动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感受其过程,让学生想劳动、会劳动。
四是劳动精神,指向以劳育美,以劳树德,以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让学生爱劳动。即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脑力劳动(学科学习)和体力劳动(应用实践)的贯通,提高學生发现劳动美、欣赏劳动美、创造劳动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坚忍不拔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7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哈佛大学正式发布《PISA全球素养框架》。“全球素养”是21世纪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倡导的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所必需的学习力、在全球经济事务中的就业力、适应多元文化生活的理解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执行力。[8] PISA是基于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素养测试,其中PISA测试内容包含三种重要的素养,即创新素养、应变能力和责任感,而对这三种重要素养测试的目的与鼓励学生养成创造性的劳动态度、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等紧密关联。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创新始于劳动和实践,而劳动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创造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其中,“做事”是劳动的本质,生存中离不开劳动。“四大支柱”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劳动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替代性。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世界教育大会有众多主题,其中之一是“未来15年,如何全面增加相关技能人员的数量”。与会学者讨论最多的是如何通过劳动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形成劳动技能,为将来就业、获得更好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并倡导全球中小学加强职业体验的劳动教育。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瑞典、芬兰等发达国家,通过法律等多种途径,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细化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实践创新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劳动意识”,即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9]
可见,无论是PISA全球素养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大支柱”和未来15年的教育愿景,还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关于态度、责任、创新、实践等品格与能力要素,都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目标一脉相承。劳动素养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和素质教育实践,进一步促进广大青少年形成有助于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素质和能力。
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需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其一,认识深刻意义。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系列讲话,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意见》精神,提高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政治高度。
其二,保证课时安排。要开足劳动课时,以多种方式、多种形式保障学生每天的劳动活动时间,要真劳动,不要走过场。
其三,优化课程设计。要做好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内容选择,把专门开设劳动课和挖掘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和劳动文化。相关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劳动属性,研发1~12年级系列劳动课程,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劳动教育课程。
其四,实现家校社联动。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基地)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把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
其五,完善评价方式。要开展有效的劳动素养评价。通过研发劳动素养监测评价平台,家校共同收集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数据,建立评价模型,让学生从自己的劳动电子记录中不断增强爱劳动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 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7-22.
[2][6]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 :82-84.
[3] 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89-94.
[4]《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40.
[5]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7]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8] 唐丽芳,杨芸艺.全球素养教育:国际动向与我国的发展方向[J].外国教育研究,2019,(4):91-102.
[9] 汪瑞林,杜悦.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N].中国教育报,201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