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蕊
如何整体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探索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路径?这是当下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开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自1998年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基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的育人目标,不断完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劳动中丰富情感、明白事理、养成习惯,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从而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促使劳动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我校围绕上海市“二期”课改“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的建设要求,在保障“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对“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进行深入研发,设置“德”“才”系列课程,并将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相关课程之中,不断完善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 研发“基础型”课程,家校社一体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2002年,我们依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开发了与“劳动技术”课程融合互补的“劳动”系列校本课程。2018年,我们又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从三大方面16个系列对新时期的“劳动”校本课程进行深入研发和实践。三大方面,指“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16个系列,包括“校内劳动”6个系列:我爱学习、小小岗位、DIY创作、STEM创客、美化教室、美化校园;“家务劳动”6个系列:整理、美食系列、日常技能、中外小点、理财系列、工具使用;“社会劳动”4个系列:小志愿者、岗位模拟、植物养护、美丽家园。一至五年级的每一个系列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循序渐进或者螺旋递升的结构关系。
2. 丰富“探究型”课程,开展多样化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我校探究型课程中的“德”系列课程包括“小苗初长”“花样童年”“神龙在天”“周游上海”四门课程。这四门课程中均包含侧重校内外主题活动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
“小苗初长”为上海市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准备期”的微型德育课程。其中“养成好习惯”板块中的“学会整理我最棒”“图书馆里闻书香”“公共物品爱惜好”等几个课题直接与劳动教育相关。
“神龙在天”为校内一至五年级的跨学科德育课程。我们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入手,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相关内容进行跨学科德育研究。其中“富强”和“敬业”板块均涉及“劳动创造世界、劳动者风采”等内容。
“花样童年”为校内外相结合的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其中“五一节”“环保节能”“理财学习”“采摘节”等主题活动直接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展现不同的劳动风采。
“周游上海”为校外社会实践课程。我们结合《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家庭护照》中相应的场馆和上海其他主要景点,梳理出150多个学生校外实践场馆,旨在有效整合优质社会资源,为学生学习科学、锻炼创新、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参照。
3. 整合“拓展型”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劳动教育需求
根据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问卷调查,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分年级设置了8大类(106门)“才”系列课程,包括快乐阅读、多维艺术、奇思妙想、奥林匹克、美化生活、小外交家、小小龙娃、科普达人。其中在多维艺术、美化生活、科普达人等相关课程中,我们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开设了彩陶工坊、串珠乐乐、工艺美术、小小主持、传统小点、女红工坊、丝袜绢花、编织入门、生活摄影、十字绣坊、中国结艺、巧手烘焙、车模世界、航模达人、追风空模等课程,学生可以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体验中,创造劳动成果,收获劳动快乐。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的支持力量,拓宽各种资源渠道,形成了家、校、社联动多维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模式。
1. 融入课堂,确保劳动教育有序开展
除了对“劳动技术”课配备专职教师进行教学外,我们还将“劳动”校本课程排进课表,并不断增加“劳动”课的课时量。目前“劳动”课已从每周五午会课的20分钟,调整为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时间。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班主任要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辅导。校内劳动原则上在校内以班级为主体进行;家务劳动由班主任进行引导,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具体实践;校外劳动也是由班主任事先在校内进行辅导,然后由班主任或者学校学生发展部相关人员或者家长与社区人员协调,带领学生以全班或以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形式进行社会劳动。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班主任在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的过程中,始终发挥主导与协调作用。学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实践体验。此外,在探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課程的学习和体验中,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2. 岗位实践,确保每个学生充分参与
学校每天定人(人人参与)、定岗(人人均有班级劳动岗位)、定时(上午7:40-8:10、中午12:00-12:15、下午3:30-4:00),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在参与岗位实践活动时,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劳动岗位,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三个岗位(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各一个劳动岗位),一学期或者一个月轮换一次。学生的劳动实践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考核日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考核人员也是学生自己来聘。通常校内劳动和社会劳动由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评价与监督,在统一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具体聘哪位同学可以小组内协商决定;家务劳动也是在统一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由家长进行评价和监督,具体聘哪位家长可以由孩子自己决定。
3. 家校社联动,确保劳动教育对接真实生活
围绕校园生活,我们开展了团队知识伴我行、明星闪闪显身手、活动竞技展风采等活动,学生在体验“护绿小哨兵”“白鸽小卫士”“行为规范示范员”“礼仪之星”等角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劳动意识,培养了劳动习惯。
围绕家庭生活,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整理房间、美食制作、家庭读书角建设、掌握日常劳动工具使用技巧等活动,在掌握多种生存技能的同时,不断体验家务劳动的乐趣。
围绕社会生活,除了学校开展的少年宫延伸活动之外,孩子们还经常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开展丰富多彩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尤其是寒暑假,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深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等活动,学习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技巧;通过参观上海市各级各类场馆,体验上海的巨大变化,了解劳动带来的现代文明和城市发展。
1. 专职与兼职结合,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师资梯队
我们以校内劳动教育为纽带,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家长和社区人员,进行校内辅导员、校外家长辅导员、社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健全德育管理网络,逐步打造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例如:在“劳动”校本课程学习中,主要由班主任和家长担任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校内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指导,引导学生收获力所能及和不断创新的劳动技能。在探究型、拓展型课程实践中,则由相关教师和社区志愿者担任劳动教育教师,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长各种劳动技能。
2. 校内与校外结合,拓宽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我们利用校园有限的空间,建设了“建龙在田”种植园,研发了“神龙小苑”校本课程,并且邀请科技专家定期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导。目前种植园里有40余种植物,每一种植物都融入相关的人文故事,孩子们在其中开展植物创客、做植物笔记、研发多功能自动灌溉机等多种体验活动。我们还将劳动教育基地拓展至校外,带领学生定期到闵行区青少年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三天的劳动实践,让学生体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劳动技术。
3. 过程与结果结合,建立少先队“劳动争章”评价机制
我们结合实际,将劳动教育与少先队活动中的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专门设置了培养儿童劳动素质的特色奖章,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实践中,特色奖章按照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分别设计,如校内劳动中设置有小小岗位“打扫章”、我爱学习“好学章”、DIY創作“服饰章”、美化教室“队务章”等。我们针对每一枚奖章,都设立了相应的争章参考方案,对学生的相应劳动实践进行“考章”。奖章的设计与劳动教育的目标相对接,循序渐进,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
(编辑?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