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部编教材,非洲史,全球史观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9-0057-08
《中外历史纲要》(下)加入了大量非洲历史的内容,将非洲文明历史的多维角度纳入教材意义深远。部编新教材消解了欧洲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文明是多元的,这无疑更符合历史的真实。非洲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非洲的历史是非洲人民自己创造的,是世界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非洲受到西方殖民入侵,经过各族人民顽强斗争,挣脱帝国主义枷锁,二战后纷纷独立,在世界历史舞台上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部编新教材的非洲史内容丰富,涵盖了非洲的古文明和王国、奴隶贸易、殖民帝国、战争与独立浪潮、当代发展等话题。在笔者看来,教材试图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揭露殖民统治和侵略、掠夺非洲黑奴的罪行,认识非洲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英勇精神和革命传统,从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构建非洲新形象,这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当前,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正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教材引入非洲史内容有助于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民意基础。因此,本文于实践层面的探索旨在:梳理部编新教材有关非洲历史的教材内容,探求教材如何呈现非洲,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对非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教材中的非洲史内容梳理
1.文明曙光和辉煌帝国
《中外历史纲要》(下)在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呈现古代非洲史(详见表1),这一时期从地域上覆盖了古代东非(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等)、西非(加纳、马里、桑海古国)、北非(古代埃及)和南非(津巴布韦)各个地区,涉及地理环境、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明成就诸多领域。重点阐释了古代非洲的文明曙光和辉煌帝国。例如在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中详细阐述了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在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中聚焦古代西非三大帝国: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这些帝国曾在世界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材运用了多幅图片,生动直观地展现了非洲古代文明成果。非洲是保存岩画最多的大陆,①岩画是记录人类想象力的最早证据。第1课展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画。第5课中的石头城则位于津巴布韦——拥有“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史前建筑”的巨大遗址。②对于非洲古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教材多以图片配合史料阅读,如马里帝国国王曼萨·穆萨,①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②对于东非地区城市繁荣和外贸发达的情况,教材使用了不同类型的史料,如伊本·白圖泰游记对摩加迪沙的描绘③和插图“中国瓷器”。④教材重点关注了中国古代和非洲之间的交往,突出介绍了游历非洲的古代中国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杜环,他是第一个有名有姓到达非洲并留下文字记载的中国人。
总体来看,通过教材,学生可以形成对古代非洲形象全新的认知,北非有古埃及优秀的文明成果,东非的城市国家商业外贸发达,西非有黄金帝国十分富有,南非有大津巴布韦文明。
2.非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非洲近代史主要围绕的主题是欧洲列强在非洲地区的殖民史及当地人民的抗争史。统编教材强调非洲各国的国家观念和反抗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国家观念伴随西方列强殖民入侵和非洲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而逐渐产生。统编教材关注非洲各国反抗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所覆盖的国家很有代表性(见表2),如教材第13课、16课、21课都出现了埃及抗英到埃及国家独立、埃塞俄比亚抗意的史实和图片,教材不仅涉及各国各区域反殖斗争,还概括了其各自特点。非洲反侵略斗争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通过教材的非洲近代史内容呈现,学生对近代非洲的认知如下:伴随西方列强在非洲的殖民扩张,非洲各国的独立意识觉醒,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3.独立后非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材关注非洲独立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详见表3),如第20课写道:“非洲国家已经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第20课的学习拓展部分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2000年10月12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⑤发表的时代背景和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份宣言凝聚了中国和非洲共同发展的愿望,感受构建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顺应并引领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学生对非洲现代形象的认知大致贴合独立后非洲的情况,从而对理解通过合作谋求发展,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有所帮助。
二、非洲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进一步思考
通过梳理相关内容,我们能够看出统编教材的非洲史内容始终贯穿着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并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了诠释。
第一是强调文明的多元性。作为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人民对人类历史的发展 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第1课将非洲教学内容置于多元文明格局中,旨在培养学生认识古代文明发展的不同时空条件。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埃及的鲜明地区特色,文明历史悠久。第5课置非洲于中古世界各文明区的多元面貌之中,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各个不同的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①非洲古代史的魅力首先在于非洲人民的创造力。教材让学生欣赏到了非洲古朴、自然与神秘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岩画)和一些伟大的工程(如埃及的金字塔、大津巴布韦遗址)。此外,在非洲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古代埃及、西非帝国(加纳、马里、桑海等等)拥有各自较为成熟的政治制度,并呈现与各种宗教或信仰相结合的统治色彩。伊斯兰教的引入带来了新的生存方式和宗教文化,马里帝国国王曼萨·穆萨成为第一位出现在欧洲人地图上的帝王。非洲从来不是孤立于外部世界的大陆,自古以来就与外界有着联系。人民不仅依靠自己的资源生存繁衍,也开发了以跨撒哈拉沙漠长途贸易为主的商业网络系统。教材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世界文明多样化,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
第二是融入合作共赢的新理念。“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上任后的首份非洲政策演说,也是他对于中非关系的高度概括。鉴于当前中非关系进入新的阶段,教材第20课的学习拓展部分其实是让学生了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理解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关注全人类历史命运的重要意义。教材经常将非洲和亚洲、美洲置于一课,讲述反抗殖民斗争史,这一安排布局,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是相似的命运让中非人民相互支持。
统编教材的内容贴近新时代精神,但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1.应当进一步丰富古代非洲文明的内容。第5课古代非洲的内容由于篇幅所限,难以全面概括。一是没有提努比亚②(麦罗埃、库施王国),埃及的黑人法老来自此地,大致在今苏丹北部,曾与阿克苏姆③有冲突。二是没有提诺克文化。④三是未提及刚果王国。四是没有提及北非阿拉伯文明、西非豪萨文明和阿散蒂文明。
2.应当进一步完善非洲历史的细节内容。教材在第5课写道:“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这里的“国家”一词,我认为不妨改为“城邦”,也就是城市国家。主要原因是东非沿海诸城邦核心地带的面积都不大,都具有“以城为邦,小国寡民”这种鲜明的外部特征。①根据一些考古发掘的遗址推断,较为强大的城邦如基尔瓦,占地不过3公顷。在城池不大的情况下,常住人口也不会太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教材在第20课写道:“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此处的表述有失严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迎来独立运动高潮,大部分非洲国家都获得了独立,英国、法国、西班牙等传统的欧洲殖民国家纷纷放弃了在非洲的殖民地。但也有例外,那就是葡萄牙。当非洲大部分地区都独立时,葡萄牙仍然保留着塞舌尔、安哥拉、科摩罗、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佛得角等大量殖民地。直到70年代中后期,葡萄牙在发生康乃馨革命后才不情愿地放弃了这些殖民地。
3.非洲史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建议以鲜活的历史人物入手来进行讲述。如14世纪的马里帝国皇帝曼萨·穆萨,美国名人资产净值统计网站在2012年根据相对公平的算法,计算出最近1000年中一些名人的财富值。根据计算,古代西非马里帝国的皇帝曼萨·穆萨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的首富。计算发现,曼萨·穆萨在1331年去世时的资产换算成现在的美元达到了4000亿美元,而当年比尔盖茨的资产为610亿美元,他的财富是盖茨的6.5倍。这样的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再如第12课“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一目,教师可以利用“英国殖民者在非洲的野心”这幅插图,从罗得斯的个人经历入手,生动呈现非洲殖民史。②
三、非洲史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实践举例
在课堂实践方面,我围绕《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產生与发展”的第1课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和思考。这一单元是世界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童年,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对世界的思考。这一课有启下的作用:教材展示了距今约五千至六千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叙述了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原始状态发展到今天的。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讲述了古代文明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格局,由于农耕文明生产力的发展而促成的欧亚非大帝国的形成以及这些地区文明的相互交流,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文提及的古文明,如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古代印度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教学中,我尝试追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展示古代文明成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的几大古文明区域对后世的影响既广泛深厚又持久深远,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文化,有利于学生从根源上认清各文化的特征,认识文明多元发展的必然性。这些人类文明原初形态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厚重根基,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因此,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每一次重大的转型和变革,都需要回归古典,从起源中寻找智慧的启迪。
课程标准对此课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征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③“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主要有“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目内容。主要叙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其产生的标志包括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因此可将本课主旨提炼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的初曙。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不同的时空条件造就了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和希腊等多元文明并存,演绎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初的文明形式。
【教学目标】了解文明产生的标志;明晰世界古文明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成就。学会利用史料阐释文明发展的多元特征,从而分析认识形成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印度和希腊文明的不同时空条件,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重难点】阐释文明发展的多元特征,以及造成多元发展的时空条件。
确定的理由:本课的教学主线在于阐述与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路径。鉴于初中已经对各个文明的一般现象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所以高中阶段重点不宜再叙述一般现象,而应该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和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及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解释能力。①
【教学建议】
导入: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教材P2),两幅图大约绘制于5000—6000年前,反映农业和畜牧业刚刚产生时的情景。虽较为抽象,但我们仍能清楚地发现,上图的人们在放牧,下图的人们在收割。
设计意图:直观说明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环节一:探寻人类文明的产生标志
教师解释作为人类文明产生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不是统一地出现,而是在不同的地域梯次出现不同的农业作物。
材料1: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②
请学生解读关键词:生产力发展(农耕畜牧产生),私有制(剩余产品出现),文明的标志(阶级、国家、文字),由此解读文明的产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地图和文字材料信息的能力,展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初步渗透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发展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环节二:勾勒文明演进的历史轨迹
出示世界早期文明地图(空间演示),请学生以时间轴形式梳理世界古代文明产生的历史轨迹。
设计意图: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通过阅读地图和梳理相应的时间轴,建立“时空架构”,以此说明世界早期文明演进的历史轨迹。
环节三:把握“一带一路”沿线文明的特征
孕育这些文明的几大古国大多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既广泛持久又深远厚重。出示表4,展示各地区古代文明发展的主要成就。让学生根据表格总结呈现文明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特征。
设计意图:掌握“一带一路”沿线文明的重要成就,学会尊重他国文化,提升相互认知,学会分析概括文明的特征,从源头上认清各文明间的差异与特点,整体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再次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环节四:审视文明发展的多元条件
出示几组相关材料,比较各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时空条件。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看,各文明因地理环境、思想文化因素、经济因素以及历史条件等因素,各自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文明体系。
第一组材料:地理因素。
正像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的泛滥不可预知、来势凶猛,从而促成了苏美尔人的不安全感和悲观那样,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起势平缓,从而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苏美尔人把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作恶神,而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做“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①
古希腊有着较为统一的地理特点。最显著的有两点,一是多山,二是多港口和岛屿。多山使得地区间交通不便,独立性强,城邦最流行的政治模式,难以实现统一,这也培养了希腊人独立的性格。众多的港口和岛屿使得希腊人较为乐意向海上探险,这培养了他们的勇敢探索精神。
——陈超、刘衍刚:《地图上的古希腊史》②
第二组材料:文化因素。
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文化本质上是法治文化,而埃及人的主流文化是伦理文化。在法治社会中,法典,比如汉谟拉比法典的诞生是自然结果;而埃及这样的神权政治国家似乎不需要法典。
——王婧:《两河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比较研究》③
第三组材料:宗教思想因素
在美索不达米亚人们不相信有极乐的永恒世界。所以对死者的尸体没有特殊照顾,不制作木乃伊,不大关注埋葬,也不倾力修造坟墓。
——尹晓冬:《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看上古前期自然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④
埃及人对来世充满了希冀,相信人死后可以复生;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则认为,人的灵魂去报到的地方,是个阴风阵阵、无限凄凉的悲惨世界。
——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探析》⑤
第四组材料:经济因素
古希腊商品经济使人们相互间处于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地位,从而势必激发人们对独立自主、个性解放、自由竞争和人人平等精神的追求,形成对政治参与、政治自由和政治平等的诉求,产生官吏民选的民主意识。
——王海明:《古希腊经济制度新探》⑥
设计意图:通过四组材料,请学生从多个视角分析认识形成多元文明的不同时空条件,培养时空观念。渗透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环节五:从轴心时代中探索智慧的启迪
人类古文明是人类智慧的大本大源所在,因此,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每一次重大的转型和变革,都需要回归古典,从原点中寻找智慧的启迪。
教材第6页问题探究: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古代中国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各个文明的发展。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探寻这些文明带来的智慧。提问:东西方当时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对此,可补充相关介绍:
在轴心时代印度、希腊和中国都或早或晚地产生铁器,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也扩大了人们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往来,从而使人有可能由原先的狭小的活动范围和狭窄的眼界中解脱出来。这是三者在经济基础上的共性。
——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①
设计意图:探索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和影响,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初形态中精神对当代社会文化的滋养,再次感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再次渗透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上层建筑也包括人的思维活动,只有具备比较牢固的经济基础,人才能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度思考。
环节六:升华总结
总结提问:学习了本课,请大家说说古代世界文明的特征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的时空条件有哪些?对于当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何意义?
教师提升总结:分散多元的特征;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亟待人类更多经验、智慧、意志的文明共同体。无论是东亚文明、南亚文明、中东文明,还是欧美文明、非洲文明,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中,通过破除地理、语言、文字的区隔,成为人类共同书写、共同享有的华章。
设计意图:以文明合力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之基。让学生感悟世界古代文明研究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殊意义。
【作业设计】古代埃及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文明,为何不属于轴心时代?建议学生课后自行查找金寿福教授的《古代埃及与轴心时代》一文。
设计意图:解读轴心时代的定义,深化思考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的意识。
【参考书目】金寿福:《永恒的辉煌:古代埃及文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此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一带一路”古文明书系(于殿利:《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周启迪、阴玺:《古代埃及文明》;蒋重跃、庞慧、石洪波等:《古代中國文明·上》;宁欣等:《古代中国文明·下》;周启迪、沃淑萍:《古代印度波斯文明》;易宁、祝宏俊、王大庆等:《古代希腊文明》;杨共乐等:《古代罗马文明》)。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用中国人特有的视角审视世界文明的源头,呈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作者简介】钱轶娜,中学一级教师,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实习编辑: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