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
摘 要: 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效衔接,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更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梳理高职“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不能有效衔接的现存问题,提出通过落实一个根本任务,发挥线上线下二者相结合的全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用好课堂、實训和实习三个阶段全程开展思政教育,发动政校企行四方资源全员开展思政教育等措施,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效衔接,提升高职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20)01-0001-04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各类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以“课程思政”为重要抓手的教学改革方向[1]。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高职院校作为具有职业教育特质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立足高职的校情和学情,坚持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的有效衔接,这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更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如何把“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效衔接,既避免在专业建设中把专业课“思政化”,又避免专业教学成为“无教育的教学”,实现“德业融合”、“德业并进”,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和现实命题。
一、高职推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自“课程思政”提出至今,诸多专家和学者围绕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核心、特点、内在要求等多维阐释“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这些阐释为高职院 校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教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渗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科学内涵,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理念。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效衔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意见》在总体要求的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坚持中国特色;在改革发展任务中,强调“三进”(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意见》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中,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2]。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把高质量发展定位在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高技能师资队伍水平、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实训建设等环节,忽视“课程思政”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照《意见》,高职院校要想跻身于“高水平” 高职院校之列,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校本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这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第一批遴选已经结束,无论是遴选上的院校、专业群还是准备参加遴选的院校和专业,都必须下大力气进行专业内涵建设。实施专业内涵建设过程中,不能过于侧重知识目标,注重系统性的知识和操作性的技能,要注重把牢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的教育贯穿于专业内涵建设全过程,覆盖全部课程[3]。2019年香港发生的暴力事件,这样的教育结果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因此,在专业内涵建设过程中,只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这是新时代的要求,是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任何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立足于本土化,在中国,人的全面发展由于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相融合,德育的教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德育的重视和培养贯穿于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培养质量滑坡,学生职业精神缺失、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普遍不高等问题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是教育过程中重技轻德,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后果。依靠“课程思政”实现学生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功能已经成为共识。“课程思政” 在立足国情、校情和学情基础上,以专业为载体,把专业知识技能与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起来,打造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
二、高职“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衔接存在的问题表征
(一)专业建设目标中没有体现“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普遍具有根深蒂固的重技轻德观念,反映在专业建设目标上,培养目标多是对所从事专业需要的知识技能要求,对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计算机水平等有具体明确要求,缺少对“课程思政”的要求。高职专业建设目标过于偏重专业的知识讲授和技术技能培训,忽视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对于“又红又专”的专业人才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二)专业课程标准中没有体现“课程思政”
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课程建设目标重视对知识体系、授课形式、技术技能等的考核,忽视挖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资源开展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的教育,没有对实施“课程思政”提出明确要求。专业课程标准中缺少“课程思政”要求,不利于专业教师提升政治素养,不利于学生政治素养培养。
(三)专业教师缺少“课程思政”意识
高职院校根深蒂固的重技轻德观念也表现在专业教师缺少“课程思政”意识。部分专业教师只顾授业解惑,没有发挥传道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身思政素养不够,不关心、不关注国家大事,不具备传道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传道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与他们不相关,导致专业教学成為“无教育的教学”。专业教师身上的诸如此类问题,导致专业教学没有与思政课程保持同向同行,没有发挥出专业教师的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作用。
(四)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中缺少“课程思政”
专业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作用,应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考核和教师的绩效考核中,缺少对推进“课程思政”绩效的考核。这就导致专业教师在挖掘和梳理专业课程的价值属性,开展专业思政教育方面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没有落实落细。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高职院校虽一直倡导“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效衔接,但实际成效却差强人意。
三、高职“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效衔接实现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效衔接,培养政治上可靠、技术上精湛、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勇敢追梦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是“12345”模式:“1”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是发挥线上、线下二者相结合的全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作用,“3”是用好课堂、实训和实习三个阶段全程开展思政教育,“4”是发动“政校企行”四方资源全员开展思政教育,“5”是建立教、学、师、生、企五方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学校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高职院校要转变重技轻德的观念,全力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人才。“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作,光靠专业和专业教师来推行和推进此项工作是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只有学校层面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才能深入推进此项工作,确保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其次,专业方面要加强系统设计。发挥“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最大化、最强化和最优化,专业方面要加强系统设计,进行整体规划。以专业群为单位,确定每个专业的挖掘目标和任务,再将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个专业,以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等为重点内容,挖掘各个专业的思政教育资源,及时沟通交流,共挖共享,避免资源和信息重复使用而使学生听烦听厌。
最后,专业教师要加强课程设计。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是落实落细的关键。教师要对学情进行调研分析,在尊重专业学生需求,尊重专业特质、尊重高职生成长规律,尊重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思政设计,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逻辑性,保证前后教育目标的一致。此外,专业课教师要与思政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二者在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方面要保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发挥好线上、线下二者相结合的全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作用
在今天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双刃剑功能愈发明显,一方面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快捷服务和支持;另一方面所带来的意识形态等问题也让老师伤脑筋。专业教师在重视线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好线上资源,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以专业在线开放课程以及由此建立的各种讨论群为载体,抢占网络意识形态高地。专业教师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课程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面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甄别政治是非的能力,增强敢于批判错误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防止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无所适从或误入歧途[5]
(三)用好高职的课堂、实训和实习三个阶段全程开展专业思政教育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理实一体化”,这与辩证唯物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一致,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利条件。高职教育多采用“2.5+0.5”的教学模式,在2.5年的学校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占比50%及以上。换言之,高职学生的学习主要由课堂教学、实训和实习三部分组成,其中实训课和实习课占比较高,也就意味着,专业教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最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力的主体。如何在学生的专业课堂、实训和实习期间推进“课程思政”,发挥专业课的价值塑造功能,专业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勤学习,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习近平的系列著作;学习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如十九大报告、十九大二中、三中全会报告等;关心国家大事,把握新形势,明确思政教育新任务,提高价值引领和价值教育的理论水平。其次,要善思考,专业教师要思考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结合专业知识运用到“课程思政”,如何把生硬的说教转换成学生能接受的形式,如何把专业思政教育与学生关心的利益结合起来等。最后,要会应用,专业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让价值塑造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好本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五四精神”的传承者,新时代“五四精神”的践行者。
(四)发动“政校企行”四方资源全员开展专业思政教育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和作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实训、实习过程中,企业和行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想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效衔接,“政校企行”四个因素,一个都不能少,否则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思政教育生态系统。要发动“政校企行”四方资源全员开展专业思政教育,其中,深挖企业行业的思政教育资源,如企业行业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这些近在咫尺的人和事所具备的家国情怀更容易打动学生,对学生的价值教育效果更好。
(五)建立教、學、师、生、企五主体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
考核是检验“课程思政”的指挥棒。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是“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效衔接,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是专业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动力源泉,是防止“课程思政”流于形式走过场的保障。在建立考核激励体系过程中,关于考核主体,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关键越有用越好,“课程思政”的考核主体由教务处、学工处、教师、学生和企业五部分组成即可,这五个考核主体对贯穿在教学、管理、实训、实习过程的专业教师、企业行业推进“课程思政”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后的价值取向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可以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教育部 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4-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石书臣.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9.
[4]杨雪琴. 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2.
[5]吕景胜. 香港颜色革命给高校社科课堂带来什么启示[EB/OL].(2019-07-29).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xuezhe/2019-07-30/206440.html.
Abstract: Promoting vigorously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s the need for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the need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need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ies by carrying out a fundamental task, playing leading role to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of the whole cours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ways.It also tries to make full use of classroom, training and internship, mobilize the government, school,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link betwee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English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volle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ffective 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