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交军 李国英
(1.贵阳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贵阳市青岩贵璜中学,贵州 贵阳 550027)
“诗书尽啮从谁愬,冠履俱伤重我羞。”(南宋·刘黻《问鼠》)老鼠属啮齿类动物,乃地球资深居民,距今约5千万年,较人类历史更为悠久。鼠类偷窃毁坏习性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如柳宗元《笼鹰词》诗更是愤怒呵斥云:“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而在传染病研究权威、流行病毒学专家汉斯·辛瑟尔眼中,老鼠(虱子以及它们)所携带的致命病原体始终在黑暗之中默默支配着人类历史的文明走向与终极命运,并尖锐指出:“无论现代文明的生活看上去如何安全与有序,细菌、老鼠蝙蝠蛇等原生动物、病毒,被感染的跳蚤、虱子、蜱虫、蚊子以及臭虫等,总是悄然潜伏于阴影之下。只要人类因粗心大意、贫穷、饥饿或战争而放松警惕,它们就会发动殊死进攻。”[1]老鼠曾在东亚古陆繁衍昌盛,为中原先民所熟知,甲骨文中作“合 2804”、“合 19987”、“合19990”,活灵活现地凸显老鼠外观样貌,而《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释“鼠”为“穴蟲之总名也。象形,凡鼠之属皆从鼠”[2],且为其立部辖词,因《说文》“首一终亥,各有部属,包括六艺群书之诂,评释百氏诸子之训,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北魏·江式《论书表》)诚如斯言,作为我国以及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更被视为翔实叙写着汉民族“弥纶三极、囊括百代”(《北史·王轨传论》)的博物指南与百科全书[3],字符语码间承载着质朴厚重的人文底蕴、观念价值与历史信息,而词汇尤其是鼠类词语乃汉语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社会交际中表现最为活跃的语言因素,也是华夏民族文化语言形式集体折射后的意义焦点,可谓最直接、最迅速以至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华大地人类社会生活的信息传真,据此可探赜钩深出上古中国鼠之文化镜像与民族秘史,意义非凡。
“凶年是物即为灾,百阵野凫千穴鼠。”(唐·陆龟蒙《五歌·刈获》)一提到鼠,浮现于社会大众脑海中往往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情景,或为贪婪无厌之“硕鼠”(《诗经·魏风·硕鼠》),或乃窃时肆暴的“永某氏之鼠”(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或即“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狡诈黠鼠(苏轼《黠鼠赋》),然汉字乃上古初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奇门法窍》卷二)记录天地万事万物的语言编码与实录信史,笔者以《说文》鼠类字训诂(见表1)为中心进行考察后发现事实却并非尽然,而是另孕乾坤,别有洞天,其间透露出诸多不为人知的尘封隐秘与民族记忆。
“后世日破穿,通为万鼠穴。”(北宋·郑獬《杂兴三首》)老鼠家族成员庞大,种类夥颐,有“辞书之祖”称誉的《尔雅·释兽》“鼠属”下仅列举“鼢鼠、鼸鼠、鼷鼠、鼶鼠、鼬鼠、鼩鼠、鼭鼠、鼣鼠、鼫鼠、鼤鼠、鼨鼠、豹文鼮鼠、鼰鼠”等13种。而通观《说文》,鼠类名物词归类更显丰富精细,高达28种,且依据体型、色貌、功能等作出较为详尽的解说,如“”鼠《说文》解为“竹鼠也。如大。”[4]而“鼷”鼠《说文》诂作“小鼠。”[5]“鼨”鼠《说文》训为“豹文鼠也。”[6]而“貂”鼠释作“大而黄黑,出胡丁零国。”[7]堪称一部洋洋洒洒的上古鼠类动物大全,体现出人类对鼠族观察程度与命名水准。
“业为鼠技不能群,酷似狼贪却畏人。”(南宋·释宝昙《鼠狼二首》其一)更有意味的是按中国古代哲学相生相克原理,许慎还特别载纪鼠类之天敌,见《说文·鼠部》:“鼬,如鼠,赤黄而大,食鼠者。”[8]《尔雅·释兽》“鼬鼠”郭璞注:“鼬似鼦,赤黄色,大尾,啖鼠,江东呼为鼪。”鼬鼠俗称黄鼠狼,《本草纲目·鼬鼠》:“鼬,一名黄鼠狼。又名鼪鼠,又名鼠,又名地猴。”又《说文·鼠部》:“鼶,鼠也。”[9《]集韵·齐韵》:“鼶,鼶鼬,鼠名。”鼶鼠亦属黄鼠狼,如《康熙字典·鼠部》:“鼶,即鼠狼也。今曰狼猫,江北曰黄鼠狼。”说明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即已敏锐注意到自然界存在生物链彼此制约互动关系,以维持生态平衡。
“一鼠得仙生羽翼,众鼠相看有羡色。”(白居易《禽虫十二章》其十一)老鼠在今天的话语体系中已处于鄙称訾语尴尬地位,如著名对联“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总姓乌”即属明证。社会观念中它似乎只与寻常百姓家结缘,注定无法入贵族王侯法眼,而据考古资料则不然,如河北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岩松鼠(130只)、社鼠、黄鼬(4只)等众多鼠骨,而其妻窦绾墓挖掘出大量社鼠、褐家鼠、大仓鼠等完整骨骼,更具说服力的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阳陵亦发现了褐家鼠遗骨,诸多考古事实无疑“不仅仅纠正对考古发现的误解,更是提醒学者‘以今度古’的惯性思维可能导致的认识偏差”[10],下从平民上追帝王对老鼠的偏爱清楚表明古人对鼠类种群、肉感、药用等认识的深入周密。《说文》如此细大不捐地搜集鼠类动物等事物名称,并对其归类诠释,实源于作者著书主旨乃面对“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俗儒鄙夫“未尝覩字例之条,怪旧执而善野言”[11]的危险现实,自觉坚守“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急就篇》卷一)经学优良传统,力图达到“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12]王政目的,正本清源,经世致用,许慎“五经无双”具有深厚的动物学知识与社会学基础,给炎黄子孙留下继古开今、可资借鉴的文字史料语料。尽管气候变迁、人类滥垦滥伐等综合因素导致上古华夏大地不少动植物先后绝迹成为后世传说中的“语怪”名称,但幸得有赖《说文》,仍能窥见一斑。
“坏舟畏鼠复畏漏,恐向太仓折升斗。”(唐·王建《水运行》)老鼠因牙尖嘴利,啮咬毁坏房屋器皿、偷吃百姓粮食的臭名远扬,成为人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古今皆然,如《诗经·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揭露鼠子喜撕咬败壁情形,孟郊愤怒地控诉“硕鼠既穿墉,又啮机上丝。穿墉有闲土,啮丝无馀衣”(《赠韩郎中愈》)鼠患惨状。然据《说文》观之,先民用文字符号如实著录鼠类三大主要危害:一为鼠物噬啃成性,毁墙坏垣,如《说文·穴部》:“竁,穿地也。从穴,毳声。一曰小鼠。”[13]“竁”当为“鼠啮土穿穴”义,《玉篇·穴部》:“竁,小鼠声。”《说文句读·穴部》:“盖即竁,乃鼠啮物之声也。”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讽刺鼠诗问世,见李贺诗句“横庭鼠径空土涩,出篱大枣垂朱残”(《仁和里杂叙皇甫湜》)悲鸣作者遭遇荒凉狼狈状,又南宋诗人章甫刻画“渚宫茅屋住经年,墙壁苦遭群鼠穿”(《从贾倅乞猫》)严重鼠灾图,(唐)徐成更是大声痛斥鼠患为“偏怕腥膻物,仍嫌土作槽。鼠穿成大秽,更忌艸中毛。”(《王良百一歌·杂忌六》)诗人笔下,老鼠已成世人唾弃的公害大敌。
表1 《说文解字》鼠类字关系一览表(鼠类字共:32字,含鼠部字:20字)
二乃老鼠隐匿灵巧,偷吃贪婪,如《说文·穴部》:“竄,坠也。从鼠在穴中。”[14]会“鼠藏穴中”意,《慧琳音义》卷一百“走竄”注:“鼠走奔穴曰竄。”又《左传·定公四年》“天诱其衷,致罚于楚,而君又竄之”,杜预注:“竄,匿也。”“竄”同“窜”,成语有“抱头鼠窜”“狼奔鼠窜”“鸟骇鼠窜”等。文人于此多有感触阐发,如杜甫诗云:“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玉华宫》)唐代诗人戎昱亦批评“彼鼠侵我厨,纵狸授粱肉”(《苦哉行五首》其一)嚣张情形,罗邺作诗戏谑“床头残药鼠偷尽,溪上破门风摆斜”(《送张逸人》)无奈心态,北宋文学家张耒亦抒发“夜久无人风露冷,空廊饥鼠窃膏油”(《正月十八日四首》)伤感心态,而最为愤慨的是唐朝曹邺刻画“官仓硕鼠”胆大妄为的丑恶形象“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官仓鼠》)极具艺术震撼力。
三是鼠同癙,表疾病义,《淮南子·说山训》“狸头愈鼠,鸡头已瘘”刘文典集解:“鼠即癙字。《尔雅·释诂》:‘癙,病也。’”段《注》:“鼠,引伸之为病也。《毛诗·正月》作癙,《雨无正》作鼠,实一字也。”鼠类可携带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主要在老鼠等啮齿类动物间流行,《温病正宗》第一章:“至于鼠疫,亦有由皮肤刺伤,或死鼠之蚤咬伤而传染者,则皮肤既伤,乃疫毒与伤处血液相接之故,仍非疫邪之能由皮肤入也。”鼠能染病致病,故民间将淋巴结核病俗称老鼠疮。先民受医学局限,古代迷信说法误解瘟疫乃疠鬼作祟[15],《周礼·春官·占梦》“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郑玄注:“疫,疠鬼也。”欧洲又名“黑死病”,危害甚大,如(日)佐仓孙三《台风杂记·毙鼠毒》:“台(湾)地多疫病,瘴疠、鼠疫为最惨毒者。鼠病俗呼曰草疫,又曰瘟疫,以当其春气渐动之时发生也。鼠疫之发也,鼠必毙于屋之内外,其毒浸染人体,是以称鼠病。此疫流行之时,土人戒不食饼果油晕等,盖鼠族多嗜糖类也。”而(清)嘉庆年间诗人师道南更是用生命代价写出揭露鼠疫惨烈“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的千古绝唱《鼠死行》一诗: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乌啼不断,犬泣时闻。人含鬼色,鬼夺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
向世人呈现出一幅血淋淋、凄切切、惨兮兮的鼠疫屠城、尸横遍野之民族苦难“诗史”画卷,故师氏诗尾拼命呐喊“我欲骑天龙,上天府,呼天公,乞天母,洒天浆,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地下人人都活归,黄泉化作回春雨”,诗文弥漫着一种忧国忧民、救万民于瘟神水火的赤子情怀。全篇“人”字(17次)、“死”字(9次)、“鬼”字(6次)、“鼠”字(4字)迭现重出,读来鬼影曈曈、死亡气息浸透字里行间,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屡亦闻投鼠,谁其敢射鲸。”(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鼠辈危害人类健康安全,造成财物损失,下起百姓上至王侯赤膊上阵,施展抓鼠捕鼠拿手绝活,如《南史·齐废帝东昏侯本纪》:“(帝在东宫便好弄)尝夜捕鼠达旦,以为笑乐。”(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二·箴戒篇二》亦云:“齐郁林王既嗣位,尝夜中与宦者共刺鼠至晓。”同时为提高效率,国民亦利用各种器具技巧展开与鼠的激烈较量,如西周时代先祖实施“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熏鼠驱鼠的早期方式。“挑鼠穴,探涤器。”(《墨子·非儒下》)为彻底根绝鼠患,先秦时期古人对鼠类就已采取犁庭扫穴的霹雳手段,史载西汉名臣酷吏张汤有审鼠“鼠狱”之典,《汉书·张汤传》载:“汤为儿守舍。还,鼠盗肉,父怨,笞汤。汤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淮南子·说林训》亦曰:“治鼠穴而坏里闾,溃小皰而发痤疽。”因鼠子体型灵活,有空就钻,南宋诗人华岳提醒灭鼠须注意“投鼠固知当忌器,得鱼谁敢便忘筌”(《诉董寺丞》)。“(某恶鼠)因设机,鼠弗蹈;饵以毒,弗食。”(乐钧《耳食录二编·卷八·恶鼠》)因鼠嗅觉灵敏,异常狡猾,先民纷纷设置陷阱、器械以制鼠赶鼠,东晋太兴年间区纯“甚有巧思”,创造一种饲鼠控鼠的“鼠市”机关,如《艺文类聚》卷九五引东晋孙盛《晋阳秋》:“太兴中,衡阳区纯作鼠市,四方丈余,开四门,门有一木人。纵四五鼠于中,欲出门,木人辄以推推之。门门如此,鼠不得出。”唐朝年间一叫王肃的人发明“逐鼠丸”之新科技,名噪一时,见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卷·逐鼠机器人》:“王肃造逐鼠丸,以铜为之,昼夜自转。”北宋年代相传有“却鼠刀”神器,(北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却鼠刀》载:“苏子瞻有却鼠刀,云得之于野老,尝匣藏之。用时但焚香,置净几上,即一室之内无鼠。”东汉《说文》于此亦有发明,见《说文·木部》:“棝,棝斗,可射鼠。从木,固声。”[16]《广韵·暮韵》亦曰:“棝,射鼠斗也。”棝(斗)乃古人创制一种利用棝木射杀老鼠的专门器具。上古时期人们已开始懂得利用巩石药草等毒药毒饵来消除鼠灾鼠害,《山海经·西山经》“(皋涂之山)有草焉,其状如槀茇,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也有用鼠莽(即鼠莽草)来毒鼠灭鼠,《元典章·刑部四·自害》载:“今后非因斗殴杀伤,自行投河自缢及服食鼠莽草死者,如别无他故,官司无得理问。”《本草纲目·草六·莽草》亦曰:“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山人以毒鼠,谓之鼠莽。”礜石乃巩石,别名鼠乡,见《本草纲目·石二·礜石》:“鼠乡,时珍曰:礜义不解。许氏《说文》云:‘礜,毒石也。’《西山经》云:‘皋涂之山,有白石,其名曰礜,可以毒鼠。’郭璞注云:‘鼠食则死,蚕食而肥。’则鼠乡之意以此。”礜是一种有毒的矿物,即硫砒铁矿,《神农本草经·玉石》亦载:“礜石,吴普曰:‘白巩石,一名鼠乡,神农岐伯辛有毒,桐君有毒,黄帝甘有毒。’《西山经》云:‘其名曰巩,可以毒鼠。’高诱云:‘巩石,出阴山,一曰能杀鼠。’”最环保便捷有效途径无疑利用猫狗等老鼠天敌扑杀鼠类,《礼记·郊特牲》载岁末腊祭“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南宋项安世赋诗云:“血人于牙犬政猛,杀鼠如邱猫事狞。”(《丁教授家猫狗皆相乳二首》)《诗传名物集览》亦载:“蚕时,村人蓄猫驱鼠,谓之‘蚕猫’。”虽然老鼠相对人类而言,形体不占优势,固然“买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苏轼《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但是“驱鼠防穿墉,彻桑及未雨”(清代蔡廷兰《夏日喜雨呈蒋怿庵镛刺史》),鼠仍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给人类造成无尽麻烦。直至今时今日,人鼠仍处于一场永无休止的长期拉锯战争态势。
“犀带鼠裘无暖色,清光炯冷黄金鞍。”(唐·温庭筠《遐水谣》)与解放后列为“四害”之首有异的是,老鼠于华夏先民曾发挥过独特的实际功用,例如鼠类动物毛皮可供人们编织御寒保暖的衣裘,诗文典册多有咏颂,如岑参作诗称赞“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胡歌》)的将士风采,又唐朝诗人袁瓘心存“宝马青丝辔,狐裘貂鼠服”(《鸿门行》)之叹,北宋诗人梅尧臣亦有“紫鼠皮裘从去著,飞龙厩马借来乘”(《送吴仲庶殿院使北》)之句,元朝卢浩诗载有“记郎别时风飕飕,银鼠帽子黄鼠袍”(《西湖竹枝词》)之语,明朝政治家刘基也感慨“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北风行》)的壮志豪情,而《说文》早已对鼠类动物的皮毛用途作出真谨确凿的记载,如《说文·鼠部》:“鼲,鼠。出丁零胡,皮可作(裘)。”[17]段《注》:“《魏志注》引《魏略》云:‘丁零国出名鼠皮、靑昆子白昆子皮。’王氏引之云:‘昆子即鼲子也。’《后汉书·鲜卑传》云:‘鲜卑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软,天下以为名裘。’按今俗语通曰灰鼠。”鼲鼠俗称灰鼠,尾毛蓬松,毛皮柔软如绒,可作衣物,见曹丕《大墙上蒿行》诗曰:“冬被貂鼲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
又《说文·鼠部》:“䶅,鼠,出胡地,皮可作裘。”[18]䶅鼠形似土拨鼠,毛呈刷状,毛皮较珍贵,可作皮衣,《玉篇·鼠部》亦曰:“䶅,鼠,出胡地,皮可为裘也。”鼠类动物皮厚绒长,因其舒适度与保暖性成为人类喜爱的衣物制品,受到士子文人们的交口称赞,如崔颢诗颂扬猛将“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飒爽英姿,又唐代刘言史赋诗传唱出“鼠毛衣里取羌笛,吹向秋天眉眼愁”(《牧马泉》)沙场乡愁,施耐庵更是由衷抒发“番奴平掩貂鼠袍,健儿戏舞鱼腹刀”(《水浒全传》)尚武精神,南宋诗人陆游诗亦偶有“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夜寒与客烧乾柴取暖戏作》)友情佳话。积极利用动物毛皮制作御寒衣物(即“裘”)中原大地早已有之,据《说文·衣部》:“裘,皮衣也。”[19]“裘”在殷墟卜辞作“合 7921”、“合2853”等字形,为典型的象形字,形象地刻画出先民用兽皮制成毛皮衣而兽毛在外表状,后于西周中期如金文卫盉、九祀卫鼎等“裘”字演变为从衣、求声之形声结构,求作声符。西周金文“裘”字即用本义,见大师虘簋:“王呼宰曶赐大师虘虎裘。”虎裘乃用虎皮制作的毛皮衣。九年卫鼎存“羔裘”一语,羔裘为羊羔皮制作之毛皮衣。乖伯簋:“己未,王命仲侄归(馈赠)乖伯(貔)裘。王若曰:朕丕显文武,膺受大命,乃祖克弼(辅佐)先王……赐汝(貔)裘。”貔裘即用白狐皮制作的毛皮衣,《诗经·小雅·都人士》亦载:“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而用貂鼠等毛皮制成衣服的可靠史料记载可远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如《说苑·正谏》云:“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貂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足证春秋时期江南地区纺织业已较为发达繁荣,又《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淮南子·说山训》亦曰:“貂裘而杂,不若狐裘而粹。”宋应星《天工开物·裘》:“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自西汉武帝开创羽林军种以来,汉代羽林军首戴锦蒙帽、身穿貂鼠裘便成为标配,主导历朝历代皇室禁军的着装传统,《宋史·志第一百一·仪卫六》规范羽林禁军仪容:“前马队内折冲及执槊者,服锦帽、绯绣袍、银带。”“执弓箭、执龙旗副竿人,服锦帽、五色绣袍、大口裤、银带。执弩、弓箭人,服锦帽、青绣袍、银带。”也是将士们狩猎征战时“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真实写照。
“韦鞲毳幕,人传食鼠之风;膻肉酷浆,俗染乘羊之化。”(《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三)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在苏格兰新石器时代斯卡拉布雷史前村落遗址发现大量田鼠骨骼残骸,从而推测欧洲5000年前早期人类曾以田鼠为食,且很可能老鼠也是漫长海上航行的人类食物[20],然事实上鼠类动物对于华夏先民而言意义更大,不仅是裘服皮衣的主要原料,同时亦为古人肉食充饥的重要来源,西周时期人们即将未腊熏腌制的新鲜鼠肉奉为上等佳肴,见“周人怀璞”事,典出《尹文子·大道下》:“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之所以出现“衒璞而市鼠腊”(明·高启《墨翁传》)误会是因为“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战国策·秦策三》)。朴同“璞”,亦作“鼠璞”,后世常用“鼠璞”或“鼠朴”比喻有名无实的人或物,语带贬义,实则恰好验证鼠肉为周朝国民所喜爱,故能当作商品进行交易,西汉哲学家焦赣《焦氏易林》卷四即云:“贩鼠卖鼃,利少无谋,难以得家。”北宋诗人梅尧臣存“寻常饲鹰多捕鼠,捕鼠往往驱其儿。其儿长大好飞走,其孙卖鼠迭又衰”(《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三白鹘屏》)豢养猎鹰用于捕鼠卖鼠的相关记载,(元)杨允孚诗文更录“怪得家僮笑语回,门前惊见事奇哉。老翁携鼠街头卖,碧眼黄髯骑象来”(《滦京杂咏一百首》其七十八)之卖鼠趣谈,清人周传授录有“且学曹家书史郎,不做漆商卖草鼠”(《生绡剪》第十一回)之句,其实唐朝时期高适亦有诗句“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李云南征蛮诗》)见证古人捉鼠食鼠。鼠与人之间关系难解难分,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掘鼠穴食鼠肉似是古人风尚,历代相传,如苏轼诗感喟“使君不复怜乌攫,属国方将掘鼠余”(《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之“食无肉”窘境,南宋文人晁公溯诗句“远游旅食荒山里,竹鼠山鸡污刀几”(《谢曾子长分饷临江军黄雀》)流露时人擅长烹饪竹鼠为食,(元)通贤诗吟咏“马乳新桐玉满罐,沙羊黄鼠割来腥”(《塞上曲》)念叨鼠肉珍馐,清朝郑燮诗亦嘲“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念奴娇·台城》)的“酸心硬语”落魄情形。华夏地大物博,南北饮食习俗差异显著,“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一)捕鼠食鼠是西北民族的嗜好,以匈奴食俗为例,该民族尤爱食鼠肉,见《汉书·匈奴传上》:“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肉食。”以致(唐)张鷟撰文感叹“韦鞲毳幕,射多食鼠之夫;膻肉酪浆,俗负乘羊之化”(《龙筋凤髓判》卷二)地域饮食风俗差异。其实鼠肉味道甘甜可口,南方民俗亦喜欢享用鼠肉,如张鷟《朝野佥载》卷二载鼠肴美味:“岭南獠民好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箸挟取,咬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元朝周致中《异域志》卷上亦录马耳打班(元时南蛮古国):“其人与回回同,食鼠初生未开眼者为上,进王则为孝顺。”《清稗类钞·粤人食鼠》亦云:“粤肴有所谓蜜唧烧烤者,鼠也。豢鼠生子,自毛长分许,浸蜜中。食时,主人斟酒,侍者分送,入口之际,尚唧唧作声。”北宋张师正《倦游录》云:“岭南人食鼠,号为家鹿。”延至时下,食鼠遗风多有孑存,民族学材料证实: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贵州、云南、乃至川藏部分地区仍有食鼠习俗,西藏结婚仪式上甚至将鼠肉作为上等珍馐款待嘉宾亲朋。与蛇、龙等动物文化一样,我们研讨本土文化时必须破除“以欧美文化为世界中心”的它者视角,有力地摒弃“西方式的傲慢与偏见”,为民俗文化正名扬威[21]。欧美人士认为老鼠喜食生活垃圾,好钻城市下水道,传播鼠疫等疾病,乃肮脏秽物,行径不齿,谈之色变,国人食鼠被视为他们眼中的异端怪谈,以致《申报》1924年8月27日老圃专门刊文《食鼠故事(一)》声称“欧美人未至中华者,坚信华人食鼠,因自幼入学,教科书中皆载华人食鼠之事,故深信不疑,虽与之辩亦不信,以为讳国恶也。”为避落后不洁嫌疑,作者竟然强调“寮人、夷人非华人也。”并进一步指出“吾谓华人食鼠之说,由契丹、蒙古而误会(汉人不食鼠)。”民族虚无如此,让人诧异,何以文化自信?其实与近代欧洲城市化早期人流拥挤、垃圾遍地、鼠疫横行糟糕状态迥异的是,中国农耕社会长期保持着田园风光般的生态平衡与天人和谐,是西方哲人梦寐以求“诗意的栖居地”。中华各个民族捕鼠食鼠均为田野乡垄、山林竹溪的田鼠竹鼠等,而非城市下水道的老鼠。云南布朗族食鼠,喜欢烤山鼠肉,有“不吃烤鼠肉,不算尝过肉香”的说法。尤其嗜食竹鼠,竹鼠生长于竹丛洞穴,专啃竹笋竹根,(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顺宁府条载:“境内多……酷嗜犬鼠。”每年傣历四至九月,布朗族人开始集体挖竹鼠,且举行一种特殊仪式:挖到竹鼠后,举抬身戴鲜花的竹鼠绕寨一周,并将鼠肉砍碎均分到各户祭祀家神。每家村民接到鼠肉都要朝火塘上的三角架点拜三次,感谢竹鼠给宗族带来“谷魂”和“盐巴魂”,方才食用竹鼠;海南黎族盛行食鼠餐俗,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并洗剥鼠皮毛内脏后盛入竹筒烤烧而成香碰碰的“啖鼠竹筒饭”野味;而今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还保存着崇鼠食鼠之侗乡民风,且呼“山鼠”尊称“鼠姑”。俗谚云:“一鼠当三鸡。”每值立秋,山鼠野鼠正体肥味脆,侗族人捕鼠黄金时节开始,带领全家“心地除四害,争当捕鼠王”,默念“捕鼠”口头禅与祭鼠民谣,伐竹削木制作捕鼠夹,将战利品做成“鼠肉干”、“鼠肉鲜”等美食宴请亲朋围长桌共话家常叙说乡谊,并赠送贵宾[22]。特别是遇到战乱饥荒时,鼠肉甚至成为战士百姓的救命粮,如史载“(苏)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汉书·李广苏建传》)、“臧洪为袁绍所围,粮乏,乃掘鼠而食之”(《魏志》),而“食鼠张巡惟报国,牧羝苏武幸还身”(张程《大忠祠诗》),史载安史之乱后唐军守将张巡指挥将士坚守城池,但因“睢阳食尽,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新唐书·张巡传》),可见老鼠曾造福人类,慷慨给予中华民族丰厚的馈赠。
“毛龟蓍下老,蝙蝠鼠中仙。”(白居易《喜老自嘲》)在古人看来,老鼠的世界亦存在等级序列结构,如处于鼠界至尊的“蝙蝠”,该语为联绵复音词,是一种哺乳动物,今湘南地区俗称“檐老鼠”(因其喜欢栖居房瓦屋檐处),或“盐老鼠”(乡间民俗认为它喜欢偷吃盐而变成),许慎对“蝙蝠”这一事物有着明确的记载,将它归为虫部,见《说文·虫部》:“蝙,蝙蝠也。从虫,扁声。”[23]又《说文·虫部》:“蝠,蝙蝠,服翼也。从虫,畐声。”[24]而《尔雅》一书将蝙蝠视作鸟类,如《尔雅·释鸟》“蝙蝠,服翼”郭璞注:“齐人呼为蟙䘃,或谓之仙鼠。”闻一多《古典新义·〈尔雅〉新义》经考证后明确指出:“蝠读为蹼,下文‘凫雁丑,其足蹼’注:‘脚指间幕蹼属相着。’蝙蝠之足亦有膜蹼属相着,故谓之蝙蝠也。蝙蝠连绵词,析言之可曰蝙,亦可曰蝠。”蝙蝠到底是归为鸟类还是兽类?这一经典难题不仅《说文》、《尔雅》有别,长期以来也持续困扰全世界智者达人,因它“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尽似鼠形,谓鸟不似……不容毛群,斥逐羽族”(曹植《蝙蝠赋》),任曹植“才高八斗”面对蝙蝠仍难以判定头疼不已,《佛藏经》亦曰:“譬如蝙蝠,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欲捕鼠时则飞空为鸟,而实无有鼠鸟之用。”西方传世文献《伊索寓言》内《鸟、兽与蝙蝠》与《蝙蝠与黄鼠狼》两文亦有类似论述。其貌其状其性迥异于绝大多数动物,习惯昼伏夜出,见《易林》卷四:“蝙蝠夜藏,不敢昼行。”韩愈诗“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山石》)细致描摹到蝙蝠夜出觅食情景,而辛弃疾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清平乐·绕床饥鼠》)更是透露出环境饥鼠、飞蝠同行共舞萧瑟破败的风情画。蝙蝠为有效地保护自身,多栖居悬崖洞穴,(南宋)倪梦龙诗有“悬崖多蝙蝠,往往寿千年”(《蝙蝠洞》)之语,雷思霈诗亦载“岭外猕猴闲出定,洞中蝙蝠解安禅”(《青溪龙女洞》)之句。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隐士甚至认为蝙蝠乃老鼠多年修炼而成的一种神兽瑞兽,郭璞《玄中记》载:“百岁之鼠化为蝙蝠。”据此可看出古人动物崇拜、趋瑞辟邪的心理痕迹,白居易诗存“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山中五绝句·洞中蝙蝠》)之句,南宋豪放派诗人刘克庄更有“貌似金毛狮子,心疑白蝙蝠精”(《释老六言十首》其六)的佛门感悟。正因这种特立独行的派头风范,蝙蝠有“仙鼠”、“天鼠”之誉,如《方言》卷八:“自关而东,蝙蝠谓之服翼,或谓之飞鼠,或谓之老鼠,或谓之(仙)鼠。”《仙经》亦云:“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关于蝙蝠这种首尾倒悬奇特姿态,先民因缺乏现代动物医理解剖知识,误认为它是特意为之,以便修炼成精成仙,从而得出食蝙蝠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甚至可得道成仙的错误认知,如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蝙蝠》曰:“蝙蝠,一名仙鼠,一名飞鼠。五百岁则色白,脑重集则头垂,故谓之倒折,食之神仙。”蝙蝠捕食蚊虫飞蛾,有功于人类,故蝙蝠可作长寿的象征。因蝠、福二字谐音,进而又增添“福禄”之寓意,而中国民俗心理讲究“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清·蒋世栓《费生天彭画赠百泉》),蝠、福正好构成谐音双关,而“蝙蝠”又通“遍福”,寄寓福从天降,象征幸福,蝙蝠倒悬而置,寓意“福倒(到)”,蝙蝠与铜钱组合暗示“福在眼前”,故(清)孟超然精辟论述到:“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之织绣图画皆用之,以与‘福’同音也。”(《亦园亭全集·瓜棚避暑录》)故国人常用蝙蝠图案置于门窗、家具、器皿、书法、服饰等之上,含招福纳财之福兆寓意,尤以装裱五只蝙蝠最为常见,突出表示“五福临门”,而北京恭王府竟然装饰蝙蝠纹图案高达9999只,成千上万只蝙蝠合言之即“万蝠(福)之地”象征。
“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墙,雷霆一发兮其孰敢当。”(唐·李朝威《柳毅传》)无独有偶,据许慎记载,鼠类家族还供奉着另一位神兽,如《说文·虫部》:“蟨,鼠也。一曰西方有兽,前足短,与蛩蛩、巨虚比,其名谓之蟨。”[25]蟨鼠又名“比肩兽”,乃西北方域瑞兽名,《尔雅·释地》“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岠虚比,为邛邛岠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蟨”郭璞注:“《吕氏春秋》曰:‘北方有兽,其名为蟨,鼠前而兔后,趋则顿,走则颠。’然则邛邛、岠虚亦宜鼠后而兔前,前高不得取甘草,故须蟨食之。”陆德明释文引李巡曰:“邛邛、岠虚能走,蟨知美草。即若惊难者,邛邛、岠虚便负蟨而走,故曰比肩兽。”蟨鼠“鼠前而兔后”之独特组合鲜明特征《韩诗外传·五》亦有记载:“西方有兽,名曰蜃,前足鼠,后足兔,得甘草必衔以遗蛩蛩距虚。其性非爱蛩蛩距虚,将为假足之故也。”对照古籍文献资料,可证比肩兽之间乃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共生共存关系,“蟨与駏虚,乍兔乍鼠。长短相济,彼我俱举。有若自然,同心共膂”(郭璞《比肩兽赞》),其互助行为表现与中国道德传统标准暗合相通,故被视为祥瑞吉兆,见《瑞应图》曰:“比肩兽者,王者德及幽隐,鳏寡得所则至。”古人相信吉人天相之说,为圣王者需伴有瑞兽神禽出现,以应三才(天地人)合一[26],《宋书·符瑞志中》即云:“比肩兽,王者德给矜寡则至。”更有甚者古人替吉祥动物进行等级尊卑划分,比肩兽(即蟨鼠)被优先列为最上等尊荣“大瑞”位置,与龙、凤等相提并论,见《唐六典·尚书礼部》:“凡祥瑞应见,皆辨其物名。若大瑞 (大瑞谓景星、庆云、麟、凤、鸾、比翼鸟……獬豸、比肩兽)、上瑞、中瑞、下瑞,皆有等差。”蟨鼠常被诗人用来比喻邻里手足亲情友情关系融洽,如韩愈诗有“况逢旧亲识,无不比鹣蟨”(《送文畅师北游》)之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存“平日鸰原左右手,蟨邛前后未须论”(《寄怀八弟三首》)之语,明朝陆釴有“任马衔负嬴,高蛩载跛蟨”(《西山诗次李宾之韵》)之赞。
“一日时辰子为首,十二生肖鼠占头。”十二生肖,以十二地支为基础与十二种各具特色的动物形象进行搭配形成独特的生肖文化,乃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最受欢迎的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演绎着东方大国的图腾情结与生活方式,成为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符号,其中鼠作为动物守护神位列生肖之首,然颇费思量的是,与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一种动物相比,外观、体型、力量、速度等无论哪一项指标,鼠均不占有任何优势,它是如何雄霸这个生肖榜冠军宝座的?流行于民间故事的说法称老鼠利用不正当手段,在黄帝挑十二种动物担任宫廷卫士比赛中,忘记给猫报名参赛,又在赛事中耍滑头,直接跳到牛背上,意外地获取第一名,该传说具有戏谑化喜剧色彩,诚然不可当真。然“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位”(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在人》),古人推崇“上下有序,则民不慢”(《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祀牲》)排序理念,说明先民相当重视论资排辈的重要性,十二生肖的排序应该是极为谨严慎重的,影响颇大的观点首推明代学者郎瑛,“予旧以地支在下,各取其足爪,于阴阳上分之”,郎氏用干支、阴阳与动物足趾进行一一对应,从而寻求统一的解释,见《七修类稿·卷四天地类·十二生肖》:“如子虽属阳,上四刻乃昨夜之阴,下四刻今日之阳,鼠前足四爪,象阴,后足五爪,象阳故也。”纵观宋元明文人笔记,采用动物足趾奇偶附会阴阳五行学说以解答生肖起源,并衍生出多姿多彩的相关习俗惯制与迷信思维似乎是宋明以来的传统,如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十二生肖》引戴冠《笔记》亦云:“十二生肖之义,尝闻人述浙江参政左公赞之言,谓以足上趾爪奇偶辨数之奇偶,或疑子肖鼠,鼠足爪前偶后奇,又何也?予曰:此可见取象极精,盖子乃阴极生阳,又在夜半,万物皆息之时,惟鼠独动,若阴中有阳、静中有动然,故取象于此。”该生肖说法颇具本土化特色,明显区别于世界其它文明古国的十二兽历,然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这种生肖起源观念已渐失本真,其实质远超出了十二兽历(纪辰、纪月、纪年)原有的社会功能。
“天地小如喉,红轮自吞吐。多少世间人,都被红轮误。”(明·杨子善《鼠歌二首》其一)比较有新意的说法是“鼠咬天开”创世神话,见清人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引(明)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然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鼠咬天开”说法甚至取代“盘古开天”在少数民族广为流传,老鼠用利齿咬开天地混沌,使万物自然生长,从而成为人类眼中的文化英雄受到膜拜,如马昌仪《鼠咬天开》:“古语有云:自混沌初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子神鼠破混玄,天开;从警,戒身以平安;从捷,迅足以登先;应万物之灵,吐物华天宝之兽。”民间故事中甚至还广泛流传着老鼠冒险私自进入天堂将稻种偷盗交给人间耕植的动人传说,鼠俨然化身为华夏农业文明的东方“普罗米修斯”。
“艮为鼠。”(《周易·说卦》)又“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经《说文》鼠类字文化考察,笔者认为鼠能在十二生肖争霸赛中独占鳌头,应是上古先民动物崇拜尤其是生殖崇拜在发挥主导作用。在“万世师表”的孔子眼中,天地至高美德乃孕育生灵,且维持、延续生命存在,堪称生命要义的绝佳解释,并进一步主张持续不衰地诞生新的事物确保生命之河永不干涸,即为变易(创新)功德,见《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王弼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孔颖达疏:“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生生不息”可谓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而终极核心就是探讨生命主题。生殖崇拜乃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风俗习惯,表达出上古先民追求幸福安康、希望家族绵延不绝,肯定及讴歌生物界的繁殖能力与生命活力。首先老鼠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强,生育产子多,家族成员蕃庶,如《说文》字词中就记载鼠类动物共计30余类,远超其它动物属字;适应性高,极其适应各种恶劣环境,遍布全球各地,堪称生存专家,为其它动物望尘莫及;本事超群,能游能飞,除蝙蝠飞行健将外,《说文》还载录一种“五项全能”的神奇“鼫鼠”,见《说文·鼠部》:“鼫,五技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27]鼫鼠类似鼯鼠,亦称“大飞鼠”或“五技鼠”,《荀子·劝学》亦云:“五技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尽管后世诗文常用“(鼫鼠)五技而穷”比喻技能多而不精者,但至少不得不承认鼠类动物进化能力全面;敏锐性、感应能力突出,如地震、塌方、海啸等灾难来临时,鼠类比人类可更灵敏地察觉到危险信息而提前反应逃生,老鼠异常行为常常是人们判断灾难来临与否的重要情报源;寿命长,鼠俗称耗子,却有“老鼠”之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一·兽部·鼠》认为:“(家鹿)此即人家常鼠也。以其尖喙善穴,故南阳人谓之鼠。其寿最长,故俗称老鼠。”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甚至认为:“鼠寿三百岁,满百岁则色白。”(《抱朴子·对俗》)最后从人类与鼠的关系来看,相对于其它动物,老鼠应该是最先和人类发生直接联系的,成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上古原始部落重要的口中粮源,而其它动物因体型力量等因素不易捕获,驯化也需要漫长的等待,据考古资料显示史前时期人类就常食用老鼠,如5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火灰烬层中发现成堆烧焦的鼠骨残骸,经统计鼠类化石多达25种。《说文》鼠类字映照出鼠与人类的密切程度与重要地位,而许慎对鼠类字词的分类意识更是彰显出该书堪称华夏上古“百科全书”式文化经典[28],对解密鼠文化迷案功勋卓著。
“或以尾翔,或以髯凌,飞鼠鼓翰,儵然皆腾,用无常所,唯神斯凭。”(郭璞《鼠赞》)老鼠生殖能力诸多优势使得人类对这个小不点生命精灵产生了敬畏,相关记载史不绝书,如辽朝契丹时有种族名“黑鼠族”,见《辽史·地理志一》:“泰州,德昌军,节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黑鼠族累犯通化州,民不能御,遂移东南六百里来,建城居之,以近本族。黑鼠穴居,肤黑,吻锐,类鼠,故以名。”古于阗国亦存鼠神崇拜,于阗国王“练锦帽,金鼠冠,妻戴金花”(《北史·列传·西域》),(南朝宋)刘敬叔曾描述一神秘崇鼠国度如“西域有鼠王国,鼠之大者如狗,中者如兔,小者如常。大鼠头悉已白,然带金环枷。”(《异苑》卷三),《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二“瞿萨旦那国(今新疆和阗)”亦载:“闻之土俗曰:此沙碛中鼠大如猬,其毛则金银异色,为其群之酋长,每出穴游止则群鼠为从。”东晋僧人释道安《西域志》云:“于阗道中有鼠王国,大者如狗,小者如菟,着金袈裟,沙门过不礼,白衣不礼辄害人。”古人甚至认为鼠有情有义,《异苑》卷三:“义鼠形如鼠,短尾,每行递相咬尾。三五为群,惊之则散,俗云见之者当有吉兆。成都有之。”对有恩于鼠之人亦然,唐朝张读《宣室志李甲》记载:“宝应中,有李氏子,亡其名,家于洛阳。其世以不好杀,故家未尝畜猫,所以宥鼠之死也。迨其孙,亦能世祖父意。常一日,李氏大集其亲友,会食于堂。既坐,而门外有数百鼠,俱人立,以前足相鼓,如甚喜状。家僮惊异,告于李氏。李氏亲友乃空其堂而纵观。人去且尽,堂忽摧圯,其家无一伤者。堂既摧,群鼠亦去。悲乎!鼠固微物也,尚能识恩而知报,况人乎如是则施恩者宜广其恩,而报恩者亦宜力其报。有不顾者,当视此以愧。”语言文字乃至文献典籍是完整蕴涵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最佳载体与可靠语料,因为“汉字不仅是有声汉语的记录形式,更是能直接反映客观存在、体现认识主体心灵的文化符号。”[29]如此我们就能明白鼠因其自身特点给予人类的启示,最终确定它在人类世界及生肖动物之首发位置,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寓意已浸入亿万人群信仰与观念之内,凝固成我们的民族符号和精神象征。
“燕鼠孕灵褒上德,龟莲增耀答无私。”(唐·陈陶《和容南韦中丞题瑞亭白燕、白鼠、六眸龟、嘉莲》)与今日社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惹人厌憎的耗子丑陋形象横截面迥异的是,我们通过《说文》鼠类字展示了一帧帧华夏民族有关“鼠”观念历史的多维立体图,忠实还原中原大地上人类曾与鼠互存共生的文化镜像,从而有助于后世更好地解释炎黄子孙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秘史[30],汲取古圣先哲们五千多年“仰观天文、取法万物”苦心经营、遗泽千载的哲学智慧与灵魂素养。以历史事实观之,鼠给予人类更多的是恩赐与启示,世人应心生敬重,常怀感恩,而不应数典忘祖、滥杀海吃。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爆发,袭击全球,造成多人死亡等惨重损失,老鼠、蛇以及穿山甲等动物先后被怀疑为病毒潜在宿主,至今仍未定论,但是贩卖、宰杀野生动物等恶劣行为,大自然已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大众需要认真反思,以史为鉴,以《说文》为例,该书载“鸟鼠山”一语,见《说文·水部》:“渭,水。出陇西首阳渭首亭南谷,东入河。《夏书》以为出鸟鼠山。”[31]相传大禹治水就从渭水源头鸟鼠山开始疏浚,鸟鼠山因鸟鼠“同穴止宿”而得名,如《尔雅·释鸟》“鸟鼠同穴,其鸟名鵌,其鼠为鼵”郭璞注:“鼵如人家鼠而尾短;鵌似鵽而小,黄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又《尚书·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孔安国传:“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鸟鼠,渭水出焉。”鸟与鼠看似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动物,彼此却能安然共处,这一奇怪现象曾遭到不明真相的文人质疑,南宋蔡沈《书集传》即云:“同穴,山名。《地志》云:‘鸟鼠山者,同穴之枝山也。’《孔传》曰:‘鸟鼠共为雌雄,同穴而处。’其说怪诞不经,不足信也。”其实自然界生物之间共生现象非常普遍,如犀牛和犀牛鸟、鳄鱼与牙签鸟等。蔡氏少见多怪、积非成是的错误认知自然引发学者们的犀利批评,如明代嘉靖年间著名文学家杨慎根据亲身游历,结合陕西民众与目击者见证,确认有鸟鼠同穴山,认为“宋人(指蔡沈)作《书》传,乃以鸟鼠为一山,同穴为一山。意欲附于不语怪,而不知其妄可笑也。”(《山海经补注·鸟鼠同穴之山》)明代万历年间硕学鸿儒焦竑《焦氏笔乘续集·鸟鼠同穴》亦提出:“按《甘肃志》:‘凉州之地有兀儿鼠者,形状似鼠,尾若赘疣。有鸟曰本周儿者,形似雀,色灰白,常与兀儿鼠同穴而处。所谓鸟鼠同穴也。’凉州唐属陇右道,然则孔说非诞。”尤为称道的是,以博学好问著称的康熙皇帝通过使臣亲身经历后明确指出:“天地之大,奇异甚多,经典所载必有证据,后人因未亲知实见,故疑而弗信。如《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孔安国传云:‘鸟鼠共为雌雄,同穴而处。’蔡沈谓其说怪诞不经,此特蔡沈未尝身至其地耳。张鹏鷊奉命往俄罗斯,经过地方见鸟鼠同穴事,朕曾面询之,知《禹贡》之言不诬。”(《康熙几暇格物编·鸟鼠同穴》)诚如斯言,鼠鸟相殊,却能互利互助、和平共处,为自然书写一段佳话,推己度人,人与鼠等动物亦然。古代中国哲学思辨历经“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至“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朱熹《朱子语类》)理论演进,个中蕴含“天人合一”、“天地人合一”等万物一体、众生平等全息思想精华至今仍是世界各个政府正确处理人与万物、自然关系的哲学依据、经典理论、指导方针与治国法则[32]。敬畏生命,善待自然,与鼠同行,和谐共生理应成为国民始终遵循的根本规范,余光中先生曾激切呼吁到:“悠久而美丽的中文,粟雨鬼哭的典礼之后,远从诗经的源头,历经李杜韩柳与欧苏,传到了我们手头。勉力接棒,是我们的天职,无能传薪,是我们的罪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鉴不远,闻者足戒,笔者以《说文》鼠类字进行文化探赜,重新发现古圣先哲们经史典籍中鼠类汉字的微言大义,见证了鼠与人曾“环球同此凉热”、生机勃勃的曾经过往,力图唤醒华夏民族的深层记忆、意识结构与价值体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要之,一段人鼠相携之艰辛历程其实也就是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的一曲田园式牧歌、一首长篇叙事诗与一部人文生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