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在AlnCum(n=4-6,m=1-3)团簇上的分子吸附理论研究

2020-06-01 05:14杨慧慧陈雨欣刘思含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储氢对称性遗传算法

杨慧慧,陈雨欣,刘思含,苏 帅

(西安航空学院 理学院,西安 710077)

0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与能源息息相关,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还是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化石燃料的使用引起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解决能源的危机同时要兼顾环境保护,需要开发出储量丰富、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这将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氢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理想能源,可从水或碳水化合物中制取,燃烧后的产物仍是水,无污染且可循环利用,而且氢燃烧所释放的热量是同质量汽油燃烧所释放热量的3倍。氢能作为化石能源的理想替代者之一,目前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是制约氢能应用的一个关键问题。

传统的储氢方式有高压气态储氢(35-70MPa,室温)和低温液态储氢(0.1-1MPa,-253℃),但这两种储氢方式成本较高,且存在安全隐患。无论是从储存密度还是经济效益和安全性考虑,固体储氢都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储存方式。固体储氢大致可分为物理吸附储存和化学吸附储存。物理吸附储存中,氢分子吸附在多孔材料的表面或间隙中,氢分子与主体材料之间形成弱的范德瓦尔斯作用,氢分子的吸附强度较弱。化学吸附储存中,氢分子首先发生解离,然后以化学键的形式与主体材料相结合,氢气释放时需要破坏强的化学键,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脱附,而且吸附的氢不能完全被脱附。储氢技术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材料可以同时具有高的储存密度、良好的热力学性能以及适宜的储放动力学性能。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氢分子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寻找性能良好的储氢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团簇研究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材料科学的新兴分支,它拥有一系列不同于块体材料的奇特性质,已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关于团簇作为储氢材料的研究非常多。铝作为一种廉价的轻质材料,铝团簇及掺杂铝团簇储氢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Upton[1]等人研究了Aln(n=2-6)和H2分子的相互作用;Wang[2]等人利用光电子能谱研究了阴离子团簇Aln(n=3,6-15)与D2分子的反应;Pino[3]等人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H2分子在Aln(n=2-6)团簇上的解离过程。我们之前研究了H2分子在Al6C团簇上的吸附和解离,得到H2分子在Al6C上的解离能垒仅为0.30 eV[4]。杨传路老师团队研究了H2分子在Al6Si和Al6N团簇上的吸附与解离,他们给出H2分子在Al6Si团簇上沿不同路径的解离能垒范围是0.48-1.15 eV,在Al6N团簇上沿不同路径的解离能垒范围是0.62-1.13eV[5-6]。文献[4-6]的研究表明:氢分子在Al6C、Al6Si和Al6N团簇上的分子吸附都很弱。本文中我们采用遗传算法,结合密度泛函搜索了原子Cu掺杂的AlnCum(n=4-6,m=1-3)团簇的稳定结构,分析了团簇的稳定性,研究了H2分子在团簇上的分子吸附。

1 计算方法

首先采用遗传算法(GA),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搜索了AlnCum(n=4-6,m=1-3)团簇的异构体[7-9]。对每一个团簇,遗传算法首先随机产生16个结构,接着执行遗传算符,我们选择的遗传算符有杂交、变异和交换,每个算符的几率分别为50%、30%和20%。杂交算符指从种群中选取两个个体作为父代团簇,通过切割和拼接产生子代团簇;变异算符指在种群中选取一个个体,将选定个体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子的位置进行微小的变动;交换算符指将选定个体中的不同类型的原子的位置进行交换。遗传算法见图1所示。产生的子代团簇再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进行全优化,选用PBE[10]方法和加入d 极化的双数值DND 基组,使用的程序是DMol3[11-12]。每个团簇体系遗传算法的迭代次数设为2000代。遗传算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搜索的异构体,我们又采用B3LYP方法和加入极化以及弥散函数的双ζ 6-31+G(d)、三ζ 6-311+G(d)基组进行了再优化。氢分子在团簇上的分子吸附的计算采用的方法是B3LYP/6-31+G(d,p),计算采用Gaussian09程序执行[13]。

2 结果讨论

2.1 AlnCum(n=4-6,m=1-3)团簇的几何结构

图2给出了团簇的最稳定结构。结构Al4Cu具有C2v对称性,其构型为Cu为顶点的四棱锥结构;Al4Cu2相当于在Al4Cu团簇的一个Al-Al键上连接一个Cu原子,结构具有Cs对称性;Al4Cu3的最稳定结构具有C2v对称性,其中四个Al和两个Cu原子构成一个四棱双锥,剩余的一个Cu原子连接在Al-Al键上。

结构Al5Cu具有Cs对称性,其中三个Al和一个Cu原子构成一个四边形,另外两个Al原子位于四边形的上方。Al5Cu2具有Cs对称性,其结构与Al4Cu3类似,其中四个Al和两个Cu原子构成一个四棱双锥,剩余的一个Al原子连接在一个Al2Cu面上。Al5Cu3结构中五个Al和一个Cu构成畸变的三棱柱,剩余的两个Cu原子连接在三棱柱的两个侧面。

Al6Cu团簇的最稳定结构是在Al6四棱双锥的一个面上覆盖一个Cu原子,结构具有Cs对称性;Al6Cu2结构是在Al6三棱柱的两个侧面覆盖两个Cu原子,具有C2v对称性;Al6Cu3-a结构是在Al5Cu三棱柱的三个侧面覆盖一个Al和两个Cu原子,具有Cs对称性。

我们优化得到的Al4Cu结构与文献[14]报道的结构一致,Al5Cu结构比文献[14]报道的结构更稳定,Al6Cu结构与文献[14]报道的结构一致,比文献[15]报道的结构更稳定。据我们了解,目前没有关于掺杂多个Cu原子稳定结构的相关报道,我们首次搜索给出了掺杂2个和3个Cu原子的Al-Cu团簇的稳定结构。几何结构优化发现,掺杂多个Cu原子时,Cu原子不会在团簇表面发生聚集,而是分散的位于团簇表面。

2.2 AlnCum(n=4-6,m=1-3)团簇的结合能

团簇的结合能是衡量团簇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定义为团簇的能量与组成团簇的原子的能量之间的差值。AlnCum(n=4-6,m=1-3)团簇的结合能可用下式计算:

Eb(A1nCum)=E(A1nCum)-nE(A1)-mE(Cu)

式中,E(AlnCum)、E(Al)、E(Cu)分别是AlnCum团簇,铝(Al2P)和铜(Cu2S)的总能量。表1给出了B3LYP方法两种不同基组6-31+G(d)、6-311+G(d)计算的团簇的结合能和对称性。从表1可看出采用不同基组计算的团簇的结合能非常一致,基组6-311+G(d)比6-31+G(d)计算的结合能略高。

表1 不同方法计算的AlnCum(n=4-6,m=1-3)团簇的结合能 (eV)

为了讨论团簇的稳定性,我们描绘了团簇平均结合能随团簇尺寸的变化图,见图3所示。团簇的平均结合能可用下式计算:

随着团簇尺寸增大,平均每个原子参与形成的化学键增多,团簇的平均结合能增强。为了讨论掺杂Cu原子对Al团簇的稳定性的影响,我们还计算了Aln(n=4-6)团簇的结合能,其平均结合能也在图3中给出。Al7团簇价电子数目为21,在幻数20附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图3中也可看出,总原子数目为7时,掺杂Cu原子使团簇的稳定性减弱。除总原子数目为7外,Al-Cu团簇的稳定性与对应的纯Al团簇的稳定性相当或更强。

图3团簇平均结合能随总原子数目变化图

2.3 H2分子在AlnCum(n=4-6,m=1-3)团簇上的分子吸附

考虑团簇的所有不等价位(顶位、桥位和面位)和氢分子的不同取向(平行和垂直),每个团簇体系,我们设计了10个以上的氢分子吸附结构,对所有初始结构采用B3LYP/6-31+G(d,p)进行全优化,稳定的吸附结构见图4所示。H2的吸附能和H到团簇的距离在表2中列出。吸附能用下式计算:

Eadsor=E(A1nCumH2)-E(H2)

图4给出了氢分子在AlnCum(n=4-6,m=1-3)团簇上的吸附结构。从图4可看出,氢分子倾向于以平行取向吸附在Cu原子的顶位。理想的固体储氢材料中,每个氢分子的吸附能在-0.1~-0.3 eV。从表2可看出,氢分子在Al原子的顶位的吸附强度很弱;氢分子在Cu的顶位的吸附较强,尤其是吸附结构Al5Cu-a、Al5Cu2-a、Al5Cu3-a和Al5Cu3-b中,氢分子的吸附能范围在-0.124~-0.212 eV,达到了理想的吸附强度。这明显比氢分子在纯Al团簇、Al-C团簇和Al-Si团簇上的吸附强度更大[4-5,16]。

图4 氢分子在AlnCum(n=4-6,m=1-3)团簇上的吸附结构图

表2 氢分子在AlnCum(n=4-6;m=1-3)团簇

3 结论

本文采用遗传算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对AlnCum(n=4-6,m=1-3)团簇的几何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搜索分析,计算了团簇的结合能、平均结合能,优化了氢分子在团簇上的吸附结构,计算了氢分子的结合能。首次报道了2个和3个Cu原子掺杂的AlnCum(n=4-6,m=2-3)团簇的稳定结构。Cu原子掺杂Al团簇后,分散的处在团簇的表面,除Al4Cu3、Al5Cu2和Al6Cu,掺杂Cu原子使纯Al团簇的稳定性增强。氢分子倾向于吸附在原子的顶位,在Al原子顶位的吸附非常弱;在Cu原子顶位的吸附较强,最大吸附能可达到-0.212 eV,达到了氢分子物理吸附的理想吸附强度。

猜你喜欢
储氢对称性遗传算法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航空集装箱装载优化
氢燃料电池车储氢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超临界氢存储技术的研究进展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航空集装箱装载问题研究
燃料电池储氢材料及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遗传算法的高精度事故重建与损伤分析
中国首座地下储氢井加氢站建成
高中数学函数对称性的应用探究
高中数学函数对称性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