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性服装的缘饰艺术探究

2020-05-30 01:03王巧宋柳叶李正
丝绸 2020年5期
关键词:清代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王巧 宋柳叶 李正

摘要: 清代女性服飾经历了从满汉各异到满汉交融的历史发展阶段,缘饰艺术发展至顶峰。文章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探究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的清代女性服装,以缘饰为切入点,以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复原设计等形式进行缘饰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研究。研究表明:清代女性服装所特有宽窄缘饰的错落镶嵌中具有以如意云纹、镶滚工艺与花式绦子边为代表的程式化符号,共同奠定了服装的基本骨架,它不仅具有吉祥文化内涵,同时也继承了中国人的线性审美思维,能够为当今服装的文化及设计研究提供思维借鉴与艺术载体。

关键词: 清代;女性服装;缘饰;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TS941.11;K892.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

Abstract: Womens clothing in Qing dynasty experienced 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from the varia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Man and Han, and the art of fringes developed to the peak.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Qing dynasty womens clothing of China Silk Museum, Suzhou Silk Museum and Donghua University Textile Clothing Museum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Starting from the fringes, the paper studi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fringes in the form of cas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restoration desig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inlay of the unique wide and narrow fringes of the Qing dynasty womens clothing, there are stylized symbols represented by Ruyi cloud pattern, inlay rolling process and fancy tapestry edge, which together lay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clothing. It not only has auspicious cultural connotation, but also inherits the linear aesthetic thinking of Chinese people, which can provide the thinking reference and art carrier for the current clothing culture and design research.

Key words: Qing dynasty; womens clothing; fringes; artistic features; cultural connotations

中国服饰历经数千年发展,代代传承又代代相异,形成了上下有别、贵贱有等、贫富有差的服饰形制,既有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又有各时代自身的风格与特点。但其服饰之共性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平面结构”和“衣缘变化”[1]。就平面服装结构而言,没有需要装饰的“侧面”,只有必须重视的“边缘”[2]。缘饰是中国古代服装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服饰衣边的独特处理方式,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涵、社会属性及功能效用。缘饰,又称边饰,《说文·系部》载:“缘,衣纯也。”[3]《辞海》中缘饰是纹饰、镶边加饰、绘饰。缘饰在装饰格局之中属于边缘勾勒式,是一种对款式、造型进行强调的方法。常见的缘饰材料有织锦、绦子、丝带、花边、绣片等,传统缘饰制作工艺种类丰富,主要有折边、绲边、镶边、嵌边、刺绣、堆绫、挖云、彩绘、编织、绗缝、印花、染色、织绣等[4]。它常出现在服装的襟、领、袖口、裙摆、开衩、裤脚等部位并镶嵌二方连续纹样装饰条带,因其格外强调的装饰美感使得服装边缘异常精彩,也因此成为服装装饰的着眼点。缘饰并非任意绝对之说,说起“无缘”之衣,《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就有:“后常衣大练,裙不加缘。”[5]《汝南先贤传》也有提到:“戴良嫁五女,皆布裙无缘。”无缘之衣谓之“褴褛”,难登大雅之堂,一般作为贴身内衣穿着,不作为正式外衣出现。“有缘”之服则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主流,春秋战国即出现“衣作绣,锦为缘”的说法,战国时期以连续纹样和方折回旋云纹之类规整精美的图案作为缘边装饰[5]。宋元时期缘饰风格简洁,明清时期则趋向华丽鲜艳,明代末“绣初施于襟条以及看带袖口”,清代初改“用满绣团花”,当时流行“外护袖以锦绣镶之,冬则用貂狐之类”[6]。显然,清代女性对衣装镶滚花边的运用超过前代,缘饰除了功能性、装饰性,更具有一定社会属性。本文研究清代女性服装的缘饰艺术,旨在从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两方面入手,为现代服装设计活动提供借鉴及思考。

1 清代女性服装缘饰的艺术特征

清代的穿着风俗,色彩缤纷,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多元性、实用性、时尚性特色,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穿着风俗文化体系[7]。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皇帝便饬命吏部制定《服色肩舆永例》颁行天下,清政府对文武官员、耆老、商人、兵民的服装样式、色彩、质料、纹样均作了具体规定。虽清代由于阶级地位的差异导致服饰的质地、样式方面的巨大差异,但缘饰已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礼制。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以衫、襖、背心、披风为主,满族女性服装以袍服为主,尤以旗袍为典型特色,清末旗袍袍身宽敞,直线外形,在领口、袖端、衣襟等处镶以宽阔的花边。清代后期不论满装、汉装,女性的衣襟袖口均讲究绣工缘饰[8]。

1.1 清代女性服装缘饰的程式化符号

清代服饰规章最为繁复,缘饰作为重要的装饰性载体而发展至顶峰。从工艺上来说,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边饰从三镶三绲发展到十八镶绲,工艺也更加多样,光绪末年形成“一衣仅有六分绫绸,而镶条则居十之三四”的局面[9]。而在众多的缘饰元素组成中,不同造型的如意云纹、镶滚工艺及形色各异的花式绦子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共同构成了清代女装缘饰的程式化符号。1.1.1 如意云纹

将滚边与如意云纹组成的“大镶边”成为当时女性服饰中极受喜爱的装饰形式,这也是清代女性较之前代所独创的[10]。清代的如意云纹以装饰服饰轮廓即缘饰的形式出现在女性服装当中,它主要位于对襟下端、交襟处、左右腋下、领部,一般呈上下或左右对称状,部分斜襟服装缘饰还采用如意云头的半边式造型。清代女性服装缘饰中的如意云纹在轮廓设计中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有加固与界定的实用功能,精巧地解决了衣边开叉起翘、收尾不顺等问题,为原本方整宽阔的衣边增加了柔美精致的变化。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查阅,以及实地调研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清代服装展品,统计近百款清代女性服装的典型缘饰形制,其中可见如意云纹在衣襟、肩部等应用率最高,并从中选取了两件女装进行如意云纹的应用比较(表1)。清代藕荷暗花绸地仕女纹女马褂是清代满汉中最流行的款式,柔和素雅、格调庄重、设计别致、工艺高超,领缘以“四合如意”仕女纹和花枝鹊鸟点缀装饰,衣摆下缘以如意头和绦子边装饰,与袖口几乎无饰景的边缘形成反差,相互呼应,表现了当时人民的高超审美品味及浪漫生活情趣。清代石青地缂金兰花纹女袍褂将云纹用于衣襟及衣侧,以简洁线条进行装饰,精致简约。

如意云纹成为清代女性服装缘饰艺术中的标志性符号,呈上下对称式、左右对称式、斜襟半边式,从缘饰角度为女性服装增添一份流动感、节奏感。

1.1.2 花式绦子边

老话有“离了花边不成衣”的说法,清代妇女儿童服饰更讲究没有绦子边不成衣服。绦子边又称花边儿、阑干、络子、花绦等,可作为帷幕、桌围、椅披或床沿的边饰,更主要用来镶滚衣服的边缘。中国古代服饰中使用花边装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名称是“组紃”,《礼记·内则》有“织纴组紃”。《注疏》曰:“紃,绦也。”“组紃俱为绦,薄阔为组,似绳者为紃。”[11]绦子边鼎盛时期在清代,尤以咸丰年间较为显著,其题材广泛,多为几何、人物、风景、动物等。

光绪年间流传的有关女服的《竹枝词》形容说:“女袄无分皮与棉,宝蓝洋绉色新鲜。磨盘镶领圆如月,鬼子阑干遍体沿。”[12]由于当时社会民众崇尚多道缘饰,市场也因此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绦子边。从使用目的的角度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绦子边的用途主要是从功能性考虑,衣摆、袖摆、领边易磨损、毁坏,绦子边镶沿主要是为了增加服装的牢固度。其二,形色各异的绦子边构成中国平面式服装的基本骨架,笔直或蜿蜒的线条沿着服装轮廓进行装饰,或温柔婉约,或端庄大气,或新奇个性,适合社会各阶层女性服装穿着喜好与习惯。其三,装饰功能的重要表现。清代女性服装绦子边延续千百年来重复、条例、节奏等艺术设计语言,具有极强的严谨性。其四,绦子边的图案具有一定吉祥寓意,常见的有“卍”字纹、盘长纹、寿字纹、瓜果纹、花卉纹、琴棋书画纹、蝴蝶纹、梅花纹、菊花纹、瓜瓞绵绵纹、松鼠葡萄纹、松鹤延年纹、一路连科纹、麒麟纹、仕女纹等(图1)。清代石青地彩绣团人物地景纹对襟女褂在运用上下、左右对称云纹头的基础上,采用多层镶边缘饰(表2),分别是杏黄色花鸟纹宽边、白锻地人物地景纹宽锻边、蓝色素纹锻边,做工精细、高雅大方,能够从中窥探服装主人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

1.1.3 镶滚工艺

从款式、工艺、图案、造型、品种、品相、数量等方面看,清代服装织造技艺远超前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缘饰艺术的集大成者。据江苏巡抚对苏州地区的风俗衣饰之《训俗条约》中有:“至于妇女衣裙……而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杆,牡丹带,盘金间绣等名色。”[13]从清代初期至中晚期,女装缘饰经历从简约窄条道花边叠加、多道镶滚的发展阶段,镶滚工艺日渐精细。清代女性服装缘饰多采用滚边、镶边、嵌边、刺绣、堆绫、彩绘、编织、印花、染色、织绣等技艺,其中镶边、滚边用之更广。

1.2 清代女性服装缘饰的色彩搭配

中国服饰受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服饰色彩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主,对于缘饰部分的色彩大部分选用与服装主体色彩反差较大或同一色系的颜色,形成既对比互补又协调一致的饰边特色。

笔者在研究近百款清代女性服装基础上,从中提取了较有代表性的10种配色方案(表3)。由表3可知,在继承传统五色观的基础上,无论是女褂、袍服、马甲等服装衣身面料使用青色、蓝色、杏色、紫色、红色、黑色等大气、成熟、稳重的色彩居多。为更好地搭配此服装主体颜色,清代的能工巧匠们创造了多样化的缘饰色彩语言,多采用橙色、绿色、金色、紫色等与衣身色彩相调和或反差较大的亮丽组合。

从服装衣身与缘饰的色彩搭配关系来看,常见以下两种色彩搭配方式:第一类是服装主体与缘饰采用同类色、同色系进行搭配,营造衣身与缘饰相调和的服饰氛围。常见的有“深蓝—浅蓝”“红色—紫色”“深绿—浅绿”“蓝色—绿色”等在“衣身—缘饰”中色彩搭配方式,此类配色更能凸显女性的柔美、端庄与优雅。第二类是边饰色通常重于或轻于服装主体色调以强调服饰轮廓,与衣身形成较强对比关系,常见的有“蓝色—白色”“黄色—黑色”“红色—黄色”“黑色—金色”等在“衣身—缘饰”中对应关系。此外,清代女性服饰缘饰中常出现如黑色、白色、各类灰色等过渡或中性色彩,从而使得多彩服装符合形式美法则,更好地体现设计平衡。笔者复原清代经典女褂款式,尝试两类色彩搭配方式。图2为紫色、蓝灰色调配色,更显女装稳重大方、端庄贤良;图3为深绿、红色的对比配色,整体服饰更加生动、活泼,惹人注目,为服饰审美性、视觉性增加看点。

2 清代女性服装缘饰的文化内涵

传统女装平直宽大,完全遮掩了女性的身体,既不能展示也无法感知身体之美,导致妇女们把爱美的天性和精力倾注于装饰上[14]。清代女性服装缘饰则是女性装饰的集中表达,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精致的制作工艺,独到的材料配置,平面式的审美思维,体现了标志显示与象征表达的功能特点,突出个性与喜庆吉祥的如一内涵。

2.1 程式化符号的经典表达

平面剪裁与衣缘变化是中国传统服装的典型特征。女性服装衣缘由于各时代背景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装饰及工艺特点,清代女装缘饰发展最为巅峰,它从色彩、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强化了这一程式化符号。从构成女性服装骨架的衣着符号来看,清代女性服装缘饰强化了领缘、底摆、衣襟的结构布局,这一思维延续至现代服装设计中。其次,清代女性服装缘饰强化了内容表现,主要采用吉祥纹样、几何纹样进行重复或独立应用,构建了服饰衣缘的设计表达方向,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设计意识、需求意识。从社会性符号来看,清代服装缘饰随着服装一起被打上了极强的社会烙印,清代礼仪服饰中石青片金缘、海龙缘等高级材料的缘饰使用都有严格限制[5]。因此,缘饰中所出现的图案、面料、颜色等都有复杂的社会属性与阶级属性,能够体现穿着者的社会地位,缘饰艺术已超越外在而具有特定的符号内涵。

2.2 追求美好生活的吉祥寓意

清代女性服装缘饰除满足功能及审美需要,还赋予穿着者特定的情感寄托。女装缘饰纹样中蕴含丰富的中国吉祥文化元素和美学观念,所形成的文化寓意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扩展性,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因此人们也喜爱把美好的事物、愿望表现在服装上。清代女性服装除了衣身花型注重追求吉祥寓意,作为装饰意味浓厚的缘饰更加注重祈福纳吉的文化属性。清代缘饰艺术中的“福、禄、寿、喜、财、吉”题材通过动物、植物、人物、几何等纹样表达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同。其中最常出现的云纹就是典型的吉祥纹样,《河图帝通纪》:“云者,天地之本也。”“云”形象受到期盼与敬畏,云纹也在人们心目中得到升华,因此常出现于服装的装饰部分,如衣襟、衣袖及衣身底摆边缘处,具有引领服装精神表达的重要作用。清代女性服装缘饰中另一较常出现的则是仙鹤元素,仙鹤作为长寿、成仙、高升的意思,表达了人们对生命、事业、生活的强烈追求与执着愿望。此外,缘饰纹样内容与服装主体一样,具有一定的组合式寓意,如葫芦蔓藤意为“子孙万代”,双喜字百蝶意为“双喜相逢”,团寿字、灵芝、竹子、仙鹤意为“群仙祝寿”,香椽、寿字、扇子搭配四季花意为“福禄善庆”等。

2.3 线性审美属性的继承与发展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之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清代女性缘饰通过对称、比例、变化、调和所展示出服装内在及轮廓之美,也是人们回想古代服装首先映入眼帘的饰边特色。

远古时期,人们就对连续而富有美感的形式产生了审美的情趣,“山顶洞人”将石链、骨链装饰在颈部,这类由相似单元串联而成的连续性装饰品反映了人们对线性花边形式的喜爱,奠定了基本的审美取向。清代服饰继承中国传统服饰的裁剪特征及线性审美思维,服装由前后片缝合而成,属典型的平面式结构,完整而具有秩序感。楚时曲裾深衣衣缘的抽象图案、唐朝的“小团华”饰边、宋代的清雅细致花纹缘边、清代的多层镶滚绦子边等都是线性审美的集中体现。清代线性缘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受政治、文化、经济等影响,讲究装饰格局,以宽窄错落的线性形式紧紧贴合服装的结构、款式和功能,较为注重构图的均衡性,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在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更起到提醒、勾勒、强调服装轮廓的作用。

3 结 语

服装缘饰伴随服装产生而出现,同样是人们物质生活、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体现了古人的创作欲望与情绪表达。清代女性服裝将缘饰艺术发展至顶峰,形成了以如意云纹、花式绦子边、极尽精致的镶滚工艺等为代表的程式化符号,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功能性、社会属性,奠定了后人对于清代女性服装认知的基本框架。同时,清代女性服装缘饰纹样中的色彩及花型搭配注重对比与调和,尤其是滚、嵌、宕中色彩及纹样所体现的细致、高雅与韵味,践行了中国人一贯的线性审美思维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吉祥文化意识。总体来说,宽窄缘饰的错落镶嵌向人们展现了前人的设计思维流变历程,也看到了清代女性的艺术审美和精致追求,为后人研究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提供艺术载体,同时也为当代服装的灵感获取、设计制作提供缘饰设计、色彩搭配、工艺表现、款式创新等多方借鉴,最终为树立中国的文化自信、服饰自信奠定基础。

PDF下载参考文献:

[1]蒋金锐. 论中国历代服饰中的“平面”加“衣缘”现象(上篇)[J]. 饰, 2000(15): 8-11.

JIANG Jinrui. On the phenomenon of "plane" plus "clothing edge" in Chinese clothing of all dynasties(part I)[J]. Decoration, 2000(15): 8-11.

[2]徐雯. 汉族传统服饰图案的统一性特征分析[J]. 装饰,2012(6): 76-77.

XU Wen. Analysis of the 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Han traditional costume patterns[J]. ZHUANGSHI, 2012(06): 76-77.

[3]周汛, 高春明.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35-43.

ZHOU Xun, GAO Chunming. A dictionary of Chinas Clothing[M]. Shanghai: Shanghai Dictionary Press, 1996: 35-43.

[4]高丹丹. 浅析晚清汉族传统服饰边饰艺术中的特色工艺表现: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晚清经典藏品为例[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4): 56-59.

GAO Dandan.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craft performance in the art of traditional dress and ornament of Han nationali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aking the classic collec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national dress Museum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as an example[J]. Cultural Relics Appraisal and Appreciation, 2016(4): 56-59.

[5]王晖. 试论中国传统服饰缘饰的内涵[J]. 中国纤检, 2007(12): 60-63.

WANG Hui. O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costume fringes[J]. China Fiber Inspection, 2007(12): 60-63.

[6]李斗. 扬州画舫录: 卷九[M]. 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231.

LI Dou. Yangzhou Huafang Record: Volume IX[M]. Jinan: Shandong Friendship Press, 2001: 231.

[7]林永匡, 袁立澤. 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68.

LIN Yongkuang, Yuan Liz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Customs (Qing Dynasty Volume)[M]. Shanghai: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ress, 2001: 68.

[8]孙彦贞. 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52.

SUN Yanzhen. Research on Womens Dress Culture in Qing Dynasty[M].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ress, 2008: 52.

[9]高丹丹. 汉族传统服饰中的边饰艺术探析: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晚清经典藏品为主要研究实例[J]. 艺术设计研究, 2016(4): 42-46.

GAO Dandan. Analysis of the decorative art in the traditional costum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taking the classic collec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of the National Costume Museum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as the main research example[J]. Art Design Research, 2016(4): 42-46.

[10]梁惠娥, 胡少华. 清代女性服饰中的如意云纹[J]. 丝绸, 2009(12): 50-52.

LIANG Huie, HU Shaohua. Ruyi cloud pattern in womens clothing of Qing dynasty[J]. Journal of Silk, 2009(12): 50-52.

[11]袁振洪. 花边纹样[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17.

YUAN Zhenhong. Lace Pattern[M].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0: 17.

[12]李家瑞. 北平风俗类征(上册)[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7: 240.

LI Jiarui. Collection of Beiping Customs(Volume I)[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1937: 240.

[13]陈娟娟. 清代服饰艺术续[J].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4(4): 28-37.

CHEN Juanuan. Clothing art of Qing dynasty continued[J]. Palace Museum Journal, 1994(4): 28-37.

[14]温润, 石林. 论女装变革下的民国丝绸纹样[J]. 丝绸, 2014, 51(11): 73-78.

WEN Run, SHI Lin. On the silk patter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mens clothing[J]. Journal of Silk, 2014,51(11): 73-78.

猜你喜欢
清代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