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敬东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出自王晓莉的一篇散文,题目就叫《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极具个性的一个题目。
王晓莉在文中写道:“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
…………
“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是啊,一堂课,若是一样的教案,一样的说辞,也“该是多么乏味啊”。
站在讲台上,我不喜欢照本宣科,也不愿意人云亦云;听课,自然也不喜欢听排练过多次的、表演式的公开课。我不刻意追求独抒性灵,但也绝不排斥旁逸斜出。这样,就会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而又真切的教师个體:教师的感悟、教师的审美理念与教师的某个思维的瞬间。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讲授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这段文字时,我就“旁逸斜出”了一下:“梁任公先生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了,很正常。倘若是敲了‘秃头之后还是僵在那里,那就掉份了;但先生是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反而让人更加钦佩与欢喜。”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真实得就像溪水一样流淌,沿途遇到岩石,虽然迟滞了片刻,却产生了水花,激起了涟漪。
波澜不惊是一种美,跌宕起伏又何尝不是美?
讲台不是舞台,毋须反复的排练与刻意的表演,真实自然就好。在我看来,真实永远是课堂的第一要素。“真善美”,“真”就排在首位。就像武学三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中的“见自己”一样,教师若失去了自我,便成了传声筒,这样的课味同嚼蜡,又谈何如沐春风?
教师展现自我的同时,也成就了学生,使他们学会了阅读,学会了思考,进而还学会了思想。为此,我极其向往陈寅恪的授课境界:“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不深入钻研,谈何讲新?唯有不断钻研,才有可能独抒性灵,见他人所未见,讲他人所未讲,从而渐渐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
比如说《鸿门宴》吧。在深入备课的时候,我于不经意间产生了思想的火花,进而提炼出自己的感悟。《鸿门宴》的开头便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范增说刘邦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四个字:贪财好色。可攻破函谷关,打进咸阳后,刘邦却一改恶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不贪财,也不好色了。为什么他能一改恶习呢?我忽然就想“旁逸斜出”一下。有学生说那是因为他有个梦想——一统天下。听此回答,我很开心,便接着“旁逸斜出”:那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
“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先学会克制,懂得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对啊。”我说,“梦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性。我相信你们也一定能改变自己的陋习,让自己变得更克制、也更勤奋,因为你们也一样有着美好的梦想。”
从台下频频赞许的目光中,我知道他们可能会忘了这篇课文的某些语法现象,但我相信他们当中一定有人会在某个瞬间,想起我的这句感悟,想起我这个旁逸斜出的瞬间。
此时的我,就像一个赶路的人,忽然间发现路旁有朵艳丽的野花,于是我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随手将之拍摄了下来,传到微信上与我的朋友共享。
我自认为这就是我与我身边老师授课的最大不同之处吧。我总觉得老师除了教给学生以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以思想。为此,我极愿意花几分钟讲授一些考试以外的东西,来帮助他们阅读与思考。而这种能传递出思想的地方,教材中真是俯拾即是啊。
仍说《鸿门宴》吧。刘邦在文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怎么办”,用原文中的话就是“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
这话,项羽不会说,也绝对说不出。项羽只知逞强,哪会示弱?兵败乌江,还说是天不佑他。
学会示弱,这是做领导的艺术,也是做人的艺术。刘邦学会示弱,自然就激发了部下的聪明才智,同时也给了部下施展才华的契机;对于刘邦自身而言,又能集思广益,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我们常人适时学会示弱,就能形成互助互爱的社会风气,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丽。
适时恰当的“旁逸斜出”,真的是一种美,美得让人怦然心动,眼界大开。
(作者单位:安徽省黟县中学)
[责编张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