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几条路径

2020-05-30 10:48何小幼
学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思维方法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立足教材文本,理清文本思路,认识文本的思维方法,进行批判性阅读,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文本思路;思维方法;批判性阅读

在常态化的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课堂是主阵地,教材是依托,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不仅要掌握训练方法,还得明确训练路径。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理清文本思路,分析文本的思维方法,进行批判性阅读,是进行思维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理清文本思路

文本是作者思维过程的结果呈现。无论是文本内容、表现形式还是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离开思路,都无法得到落实。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理清思路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路径。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律。关于这首诗最后一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理解,向来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尾联写主人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約客人重阳再来做客,那时篱菊已开,将另有一番情趣;也有的人认为,这是诗人自己与“故人”的主动约定,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忘形到尔汝”的亲密无间。两说都有合理之处。不过,如果考虑诗的思路,题目“过故人庄”,意即到访老朋友的庄园,首联写应约到访,颔联写故人庄前所见,颈联写宾主相得,尾联收束,申述“再过”之约,回应题目,那么“过故人庄”的主语是“我”(诗人),则收束句主语也是“我”,因此第二种解读比较合乎作者的本意。

《兰亭集序》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批判当时流行的崇尚虚无的人生观,也有人认为是表达对于美好人生的深切挚爱。我们也不妨从思路的角度做一下分析。作者首先描写兰亭雅集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感慨“信可乐也”;由此反向联想到时光易逝、生命短暂,深感“岂不痛哉”;再瞻前顾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古今概莫能外,“痛”因此被“钝化”,成为千古之“悲”。因此,作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想留住这些凝聚着生命体验的诗作,借以实现对于死与生的忘情与达观。这是这篇序言的主旨。《兰亭集》中收入的王羲之及其他与会者的诗的内容,以及同时代流行的思想观念,也可以作为佐证。离开思路,单纯从作品的片断出发,很难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不少老师抓住“中国建筑”和“特征”组织教学,看上去内容集中,过程清晰。但是,由于忽视了对文本完整思路的梳理,学生不能理解“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这样包含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主张的良苦用心;对于“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这样的比喻的意义和作用难以理解;对作者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来谈建筑的法式,谈中外建筑的相似性的目的无从知晓。思路分析的缺失,使得对文本中材料选择的内在依据和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探求也缺位,学生学到的只是扁平的关于中国建筑的知识,既不能从学习过程中认识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系统性、深刻性、创新性和逻辑性,也不能通过自己对文本内容的判断、分析、比较、推断、综合,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文本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被弱化,教学的效果当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分析思维方法

文本是作者运思的结果,是思维的结晶。按现代赋形写作理论,文本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要运用隐思维,以保证文本“言之有理”。阅读教学,离不开对思维方法的分析。

有学者指出,比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感知、思考、认识宇宙万象和人自身的一种思维模式。在文学性文本中,比喻使事物或事件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中解放出来,重新组成一个审美的世界。《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如果没有了比喻,读者就很难真切地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空里,令诗人陶醉得心痴神迷的美。在非文学性文本中,比喻通过与甲对象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对象来婉转曲折地认识甲对象。先秦诸子的作品,如《孟子》《庄子》《荀子》等,均以比喻作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如果去掉比喻,这些经典作品的说服力、特别是感染力将大打折扣。但“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因此,在议论性文字中,比喻通常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论证方法。

现当代作品,在思维方式上更科学。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分析《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为:“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里,运用的是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古代经典中不乏逻辑性严密的文本,但逻辑上存在漏洞的不在少数。比如《寡人之于国也》中,论王道之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这是假言推理中的必要条件推理,其规则之一是,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违农时”,并不能就肯定后件“谷不可胜食也”。下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逻辑关系与上句相同。接着,作者上述推理的后件,作为后一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前件:“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然后是再一次重复这个推理过程:“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由于运用气势十足的排比和环环相扣的递进,使得“王道之始”“王道之成”的景象“看上去很美”,感染力十足;但逻辑的不严密,却使得孟子绘出的“王道”大厦的基脚只能建立在浮冰上。

引导学生就作者在文本中所运用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能帮助学生深度认知作品,提高思维能力。

三、进行批判性阅读

厘清文本思路,分析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阅读能力。批判性阅读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质疑、分析、评判,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的阅读,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进行批判性阅读,要以平等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站在中立者的立场以理性的态度对文本进行审视,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推理判断、结论陈述等做出自己的认识、评价,不盲从,不轻信。不因自己已有的思考而对文本中的观点产生偏见,不以情绪化的判断和先入为主的坚持代替理性思辨。

进行批判性阅读,要尊重文本的独立性。写入文本的材料,观点是不是正确,不取决于谁说的,在什么时候说的,而取决于说的是什么,怎么说的。因此阅读应该首先关注文本自身。不少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常常先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这样的介绍很容易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进而形成一种的习惯:在阅读相对熟悉的作者的作品时,往往将自己对作者和背景的一些片面的印象作为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中牵强地找寻“证据”;在阅读陌生作者的作品或背景不明的作品时,则找不到抓手,陷入茫然无措之中。高考语文阅读通常是学生感觉困难的部分,也常常是得分比较低的部分,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学过于强调“以意逆志”而忽视了对文本的独立性的尊重。

进行批判性阅读,要重理性分析。要以理性的态度,运用分析、推论、反思、评判等方式审视文本。比如,在句子的层面上,批判性阅读要求分清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一般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常常以后一种方式进行陈述,“笔端常含感情”,批判性阅读要求我们既要通情,又要达理。

理性分析的对象,可以是文本自身,可以是他人对文本的评价,可以是阅读者对文本的初始认识。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有学生就指出,说“项羽刚愎自用”理由不足。教师可指导学生就文本中项羽的多个材料进行分析,也可提供其他人对项羽的多种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有理有据的分析,能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邢秀凤:《语文课思维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2](美)文森特·赖安·拉吉罗:《思考的艺术》(金盛华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3](美)凯瑟琳·帕特里克:《创造性思维十一讲》(童仁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作者单位:何小幼,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教体局教研室)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批判性阅读思维方法
培养批判思维 彰显核心素养
对比阅读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新闻记者的思维方法分析及阐述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批判性阅读:文本的另类解读
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批判性阅读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论批判性思维提升英语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