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梅
摘 要 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从如何充分利用身边的博物馆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学习语文做了策略初探。
关键词 博物馆;语文学习;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C28,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5-0174-01
当今社会,博物馆绝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古物陈列所,它将是收藏中心,还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
南通,近代第一城,有“博物馆之乡”的美称。南通博物苑、南通珠算博物馆等十几座博物馆,如璀璨的星星般分布在濠河沿岸,使得南通城多了几分独特的韵味。通师一附的老校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跟南通博物苑(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仅一路之隔。借着地利的优势,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巧用博物馆资源,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观化石,了解灭绝动物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博物馆参观”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表单,并且鼓励社会力量和学校在实践活动上展开合作。
南通博物苑里有个恐龙馆,里面陈列着一些恐龙的骨骼化石。教学《恐龙》一课时,笔者决定先组织孩子到博物苑的恐龙馆参观,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一下恐龙化石,初步感知一下这个已经灭绝的动物。幽暗的光线,高大的恐龙骨架,神秘的恐龙世界,精彩的讲解,使孩子们如身临其境。再学习本文时,引导孩子们积极想象恐龙的样子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时,孩子们兴趣盎然,谈起恐龙滔滔不绝。学完课文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完成一份有关恐龙的手抄报。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再次光临恐龙馆参观,手画恐龙,对恐龙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以致在课文学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恐龙”还是他们最热门的话题。
二、走近专家,亲近传统习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堂只是小天地,社会乃为大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五月五,是端阳……”吟诵着熟悉的儿歌,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对于端午,孩子们最熟悉的就是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囊了。至于其他的一些习俗,也只是耳闻而已。三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习作,里面讲了很多关于端午节的植物和习俗。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端午,亲近祖国的传统习俗,笔者又一次带孩子们走进了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里有自然馆,馆内栽种了多种珍贵的植物,特别是有好多与民间传统习俗有关的植物。平时,这些植物大多作为研究性的内容,很少有人主动去了解它们。那天,笔者请来了馆内这方面的专家居卫东主任为孩子们做讲解。和蔼可亲的他对孩子们的到来感到由衷的高兴,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而他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也使孩子们很快喜歡上了这位大胡子伯伯。它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一样,围在他的身边,或静静地聆听,或叽叽喳喳地发问,或亲口品尝一些植物的味道,一个个兴致盎然。轻松之中,他们认识了菖蒲、艾蒿等与端午有着密切关系的植物,知道了它们的作用及寓意,还认识了很多以前没听说、没见过的植物,一个个真是大开眼界。围坐在草地上,孩子们又听居伯伯讲述了端午节的来历,认识了端午节的意义,进一步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写起作文来文思如泉。
三、培养小讲解员,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南通博物苑早就是学校“馆校共建”的活动基地,“文博之星”(小小讲解员)是我们通师一附的特色。今年上半年,学校三年级与六年级的“文博之星”们进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暑期里,培训正式开始。被选上的孩子们在博物苑老师的指导下,在六年级大哥哥大姐姐手把手的传教下,有板有眼地学着。从站姿、仪态、吐气发音、背讲解词、讲解技巧等方面,教的毫无保留,学的一丝不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暑期的培训,小小年纪的孩子们收获颇丰。活动中,他们锻炼了自己的胆识,陶冶了自己的性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国庆节期间,孩子们已经受了多次历练,接待了好几批到南通博物苑来观光的外地游客,得到一致好评,为通师一附、为南通增光添彩。“小小讲解员”这一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利于对、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同时又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弘扬。
四、结束语
笔者相信,只要教师们多思考、多挖掘,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我们身边的博物馆会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快乐地提高语文综合能力。馆校共建,一定会成为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一朵灵葩。
参考文献:
[1]齐佳佳.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研究,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