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善妹
摘 要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要求教师在阅读中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教会学生做批注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关键词 批注;教学策略;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6-0188-01
教育家张志公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批注式阅读”将因其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尽情展示学生个性风采而备受学生的青睐。
一、把握时间,及时做出批注
(一)课前的自由批注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学生一定会有疑问、有思考、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教学策略。
(二)课中的专题批注
读懂内容,学习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课堂中,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有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有情感的体会与感悟,有美感的激发和生成。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三)課末的扩展批注
课末的批注是课堂对话的“意犹未尽”。学生学完课文,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对课堂对话的反思、提炼和总结,既能对原有批注进行补充、修正,又能作适当扩展、补充,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二、找准位置,充分利用空间
(一)篇头质疑——主要是在课文的题目、文章的开头段,进行批注。如《千年梦圆在今朝》的“今朝”下方画横线打上问号,意为:今朝指的是什么时间?在课题旁批注:“千年梦圆指的又是什么梦?”带着这样的问题往下读文,学生的阅读目的性就更明确了。
(二)书间留痕——旁批指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或课文侧面,做出注解,写下自己读书时的感悟、疑问、评价等。如在《凡卡》一课,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些词语的旁边批注“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从“怀着甜蜜的希望”旁批注“希望越大,失望会越大,以悲衬喜的写法”。
(三)篇后感悟——尾批则是在课文、段落的结尾处,把对读文后的感悟或困惑进行总结性概括或者质疑。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有个学生在结尾处批注:“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坚持不懈,离真理就不远了。”这样的批注,必定是深入思考之后的感悟。
三、形式多样,体现阅读个性
学生对文本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解读,批注的形式也不一样。
(一)理解式。这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如读《詹天佑》时做如下批注:(1)“要挟”是什么意思?(2)帝国主义者利用我们的什么弱点?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3)这样的要挟,这说明了什么?这便是理解式批注。
(二)拓展式。这是对文本的补充、具体化。如《顶碗少年》中,当少年两次顶碗失败后,出现的一位老者,是文章的一个空白点,“老者是谁”“他向少年说了什么话”“少年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的批注拓展了文本的外延和内涵,使更文本具张力、感染力。
(三)抒情式。一篇好的文章,总让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同时引起情感的共鸣。《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在李大钊的插图旁,有这样的批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多么感人的浩然正气。”这是真情的流露,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四、关注细节,使其持之以恒
批注利于学生阅读,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好处是很多的。但要想让学生养成做批注的习惯,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一)明确目的。写批注的目的是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解读,要防止为了批注而批注,乱批一气,胡注一通,反而会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二)充足时间,自主读书。写批注不是形式,要有充分的自主读书时间。只有阅读时间充分了,学生才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若走马观花地读,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交流方法,树立榜样。写批注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而应该写到点子上,经过一段时间能写出自己的感悟,对生活的启示,还会引用名言,引用读书时读到的例子。让学生不断交流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因此,指导批注式阅读,可以使阅读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学生拥有了主动精神,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更能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深度的阅读,有个性的阅读,有价值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编号为FJJKXB18-366的课题《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吉春亚.学生阅读时不会批注怎么办.小学语文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