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意蕴

2020-05-29 01:36吴雪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思广益、深刻总结,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诸多理论与重大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呈现的理论意蕴主要体现为:在发展阶段上,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是一个质与量兼顾发展的新阶段;在经济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在经济发展方向上,明确了尊重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上,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解决供需矛盾方面,提出了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在市场与政府关系问题上,更加明确了市场主体地位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统一;在经济发展方向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经济体系。这将进一步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06-0004-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形势,顺应人民愿望和实践要求,在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理论观点。其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阐释、新发展理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与理论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彰显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这对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正确处理新时代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准确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既注重数量增加,更关注质量提升

“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发展全新的研判,最早是在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要“理性对待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1]319。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阐述“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这一具体概念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明确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转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动力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呈现的主要特征。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3]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在吉林调研时的讲话中、在浙江调研时的讲话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等,都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认真把握新常态。

“新常态”是全面科学理解和引领中国经济走向的“总开关”和“金钥匙”。总体来看,经济新常态是一种客观状态,也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认识到位,科学把握才能真正将挑战变成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向着高质量阶段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的科学把握,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供重要的前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强调经济发展既要注重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经济质量提升。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经济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会议、多次场合上反复强调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强化了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立场。

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带领广大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性的重点就是人民利益[4]”“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5]”“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第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回答了发展的目的问题;第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回答了发展的动力问题。第三,坚持发展的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回答了发展的目标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价值的享受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制定和完善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力解决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促使全体人民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在发挥经济实践主体作用的同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检验人民是否真正共享发展成果,唯一的标准就是看人民在发展中是否得到了实惠,是否得到了保障,是否提高了生活水平[7]。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向前发展[8]。

三、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的首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明确指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9]这一思想。这一思想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寓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充分遵循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创新性强调在经济领域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

在经济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与党的先进性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0]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才能公平权衡多方利益,确保我国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求中共中央加大研究经济形势、决定重大战略决策的议程,各级党组织必须履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将中央决策贯彻落实到位。党在领导经济工作方面必须坚持用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方式不断深化改革,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确保经济的发展方向。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切实提高党领导经济的能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经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这充分证明了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力化解新问题、有效应对新挑战,从而不断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应该坚持的重大政治原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个伟大创新理念。

四、把脉现阶段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判断,是在延续原有供给与需求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顺应新时代发展,将需求侧更加综合、明确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强调供给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供给相对不足和供给结构性失衡。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主线。”[8]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经济新常态发展大势下、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大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要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量突出问题一直存在,而且结构性问题也在逐渐加剧。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重大失衡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现有的供给体系大多数仅能满足于中低端的需求,导致供给结构与需求新变化不适应;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主要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下降,金融业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由于投资机会缺乏,再加之金融、土地、财税以及城镇化等相关政策不完善,致使大量资金不断涌入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由此房地产所带来的高收益又进一步诱使更多的资金脱实向虚,使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房地产繁荣”,导致实体经济的生存越发艰难。可见,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依靠传统的需求刺激已经不能得以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杠杆偏高、成本过高、短板突出等问题解决,只刺激需求,经济拉不上去,即使短期拉上一点,也不可持续。”[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的手段和措施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1]101”,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尤其是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解决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矛盾,必须掌握好、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主要着力于从供给侧方面发力,最终采取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问题,提高供给质量,最终满足需求。可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举措和简单的命题,更是一把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金钥匙”。

五、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这一重大决定。这一决定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界定,将市场由“基础性”作用调整为“决定性”作用,不仅明晰了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定位,同时也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将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创新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伟大创举,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1992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一步明确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职能不明晰等问题不断凸显,特别是作为资源配置两种基本方式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由于市场经济存在滞后性、盲目性以及趋利性等缺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方面,“要加快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包括完善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的规则体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妨碍公平准入的规定和做法,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機制障碍”[8]。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面,需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一是在资源配置领域阐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意味市场并非是万能的,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仅限于在资源配置领域;二是将市场的作用由“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作用。这赋予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大的空间,突出市场的主体性地位,但是要想确保市场的地位,需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弥补市场存在的缺陷;三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政府要减少对竞争性微观领域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不断完善统一市场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效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须围绕市场与政府的科学关系,不断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公平、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各自的空间和边界,认清市场与政府之间是一对矛盾,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将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有效衔接,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经济运行的经济效率和生机活力,而且又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与突破,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六、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经济体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问题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的讲话和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的讲话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场合,都强调要不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中所包含的突出特征和历史内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我们在不断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不断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不断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思路,为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究竟应该如何坚持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各有侧重,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可见,不管是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是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必须遵循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创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3];“协调”强调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主要注重解决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绿色”强调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主要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长远观、整体观、大局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强调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主要注重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外联动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有更加重视经济的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浪潮,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共享”强调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主要重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正义问题。

新发展理念是破解新时代经济发展难题的理论创新,它是在“观大势”的基础上“谋全局”的一种思维体系。五大发展理念强调的是要从全局、从整体出发,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难题、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以高质量发展替代高速度增长,是新时代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要求[14]。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步伐。

七、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中央基于深入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基础上而形成的思想精华,有助于在新常态下指导我国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有助于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有助于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日报,2014-05-11(1).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12(1).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09.

[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7]张占斌,钱路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学理逻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6):37-41+187.

[8]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7-25+2.

[9]推动高质量发展,“七个坚持”最重要[N].人民日报,2017-12-11(2).

[1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3.

[1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會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1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2).

[13]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N].光明日报,2015-10-03(1).

[14]肖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多维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5):111-119.

责任编辑:邓小龙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品质和鲜明特征研究”(201011068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雪(1986-),女,吉林大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