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秀
摘 要:阅读,就像是学生攀爬语文大山中遇到的风雨一样,学生若是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风雨,就有希望看到风雨之后的彩虹;学生若是一味抱怨,一味逃避,则永远摆脱不了风雨的阴影。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为学生提供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学生;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像是在指导学生烧制语文的精美瓷器一样,让学生利用好烧制的技巧,对阅读进行深入的探索,留心阅读中的美景,获得新的感悟。
1 烧制生活的瓷器——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与学生的生活搭建在一起,通过带领学生烧制生活的瓷器来使学生发现学习的技巧,進而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阅读习惯。生活,就像是一帧帧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动画,让学生看到了色彩与形态的变化,让学生发现了文字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连接生活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的沟壑变为通途。
在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结合具体的环境来分析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在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够为祖国的发展树立远大的理想,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朗读,让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学生朗读课文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了梁启超通过描写少年中国,表达了对国家的期望。为了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学习,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近年来国家发展的纪录片,使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来看到少年中国的魅力与崛起。学生观看纪录片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对作者的创作情感进行了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讴歌和期盼,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中国充满希望的信念。这样,笔者通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利用生活的元素来烧制学习的瓷器,培养了学生留心生活的阅读习惯。
2 烧制问题的瓷器——培养学生审视问题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与课堂所提问题搭建在一起,通过带领学生烧制问题的瓷器来帮助学生创新,促使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留心问题的阅读习惯。问题,就像是学生学习道路上需要攀登的标志一样,引导着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留下自己的印记。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中显露的知识的面貌。
在学习“丁香结”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丁香的色彩、形状和香味等,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起去感悟丁香的美,从丁香结中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受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课文展开了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你了解丁香吗?你知道丁香有怎样的特点吗?作者通过描写丁香表达了什么?你认为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怎样品味生活中的“结”?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了阅读和分析,知道了文章通过描写丁香的色彩、形状和香味等表达了对丁香的喜爱,感受到了丁香的美,借助丁香结开启了对人生的思考,作者说明了人生中的问题是层出不尽的,是难以解完的,要用豁达的胸襟来对待。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烧制问题的瓷器,培养了学生审视问题的阅读习惯。
3 烧制实践的瓷器——培养学生实践挖掘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与学生的实践搭建在一起,通过带领学生烧制实践的瓷器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尺度,懂得弥补自己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留心实践的阅读习惯。实践,使得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主挖掘的方式。教师让学生参与到阅读实践中,给学生点出了积累语文知识的光明之路,有助于学生形成阅读的好习惯。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笔者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精神,懂得勇敢反抗外来侵略,不畏牺牲,促使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学习,让学生能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舞台剧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把握狼牙山五壮士的形象特点。学生阅读课文后,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狼牙山五壮士是在掩护战友和百姓转移的时候,与日本侵略者抵抗到底,最后跳下悬崖的故事,展示了狼牙山五壮士英勇顽强的精神。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表演,借助生活中的材料设计了舞台的背景,利用对话和动作等彰显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了阅读的观赏性。学生在表演中,还总结了课文阅读的经验,找到了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加深了对课文的分析。这样,笔者通过为学生烧制实践的瓷器,培养了学生实践挖掘的阅读习惯。
总之,本文通过带领学生烧制生活的瓷器、烧制问题的瓷器、烧制实践的瓷器,培养了学生留心生活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审视问题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实践挖掘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林霞.浅议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轻纺,2019(12):52-54.
[2] 杨晓娥.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激趣”[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67-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