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儿童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存在着学习目的、学习心理、和技术能力等问题,在钢琴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用哲学中对立与统一的观点来探讨艺术技能学习中的心理和规律,从而指引学生平衡和转换学习过程中的躁和静、苦与乐、理想和现实,既可以直面钢琴教学中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是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
【关键词】儿童钢琴学习;对立和统一;儿童心理;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234-02
【本文著录格式】唐胜.儿童钢琴学习中的对立和统一[J].北方音乐,2020,03(06):234-235.
在中小学音乐技能类学习中,钢琴学习群体已经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关于钢琴教育研究的范畴也从演奏技巧到演奏心理,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其实,关于钢琴学习还可以多一种角度,即从哲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中去理解,从而解释和说明钢琴学习中的困扰和规律,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钢琴教育和钢琴学习的连接是除了师生还有家庭教育,如今钢琴的目的无论是“通往艺术”成为专职演奏家,还是“通过艺术”实现艺术的熏陶还是意志的培养,都逃避不了争吵和孩子的眼泪。为了使这个过程变得愉悦,产生“快乐学琴”这样的口号,这个概念是否合理,要看从哪个角度解读。
因为艺术本身含有教育、认识及娱乐等功能,但无论哪种功能的实现即便不以审美为目的,也可以选择以审美作为前提,美本身自然是愉悦的,因此,快乐的情绪可以是学琴的目的,也可以伴随学琴的全部过程,但纯粹的快乐几乎不可能,因为学习的过程本就有峰值和谷底、征服与挫败,与其争论琴童快乐学琴是不是伪命题,还不如思考怎样调和钢琴学习中的度。
一、钢琴学习中的躁与静
苏东坡在《琴诗》中说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说明器乐演奏是乐谱、乐器、演奏者三者合一的过程,身体的协作与头脑的运转同样重要,即便心中有了音色想象还是要靠肢体去实现,然而技能学习中的能力培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手指机能的训练和肌肉的记忆力都需要时间去培养和固定。
钢琴学习中的躁主要是指力有不逮的情况下造成的急躁情绪。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琴过程中过度追求完成的效率和速度,而忽略过程的浮躁心理。如果基础不牢或对作品的理解不够难免会碰到瓶颈,当现实和理想出现差池时心浮气躁的心理会油然而生,尤其儿童有着天性贪玩、好奇心强等特点导致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并且学龄期前后的儿童理解事物、总结事物规律的能力欠缺,长时间进行主动学习的毅力更是不够,在学琴的过程中容易处于浮躁情绪,导致注意力、分析力和执行力都会下降。力有不逮,唯有从心,此时唯有以静制动才能解决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稳重可以阻止轻率,静定可以安抚躁动,怎样由躁转为静?安定的学习环境不仅是周遭的声音静止,更多的是指内心的心境平和,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跳出眼前学习的压力,审视自己学琴的初心,将练琴的态度落到体会音乐之美上。太过急功近利会带来浮躁,放低不切实际的进度、难度要求,关注练习的过程,雕琢练习的细节,将热爱音乐的初衷落实到每个技术技巧的斟酌,将功夫在诗外的勤奋渗透到每个作品内容内涵的研究,从而变得厚重与平静,而水到渠成地收获敏锐的思维、强大的技巧、丰富的表现。
二、钢琴学习中的苦与乐
钢琴学习中的力不从心说明鉴赏能力超过演奏能力,当心有余且力也足时,才能达到技巧和音乐性的平衡,实现身心合一的愉悦。技巧能力的培养过程从来不会轻松,只有能力卓越才能游刃有余地表达音乐内涵,如果说钢琴学习是苦中作乐,那么“苦”是历练,“乐”是奖赏。如何让苦乐搭配更好呢?让孩子了解自身的优势和缺点是把握平衡的关键,作为钢琴老师要跳出对技能或表现力的追求的执念,允许学习的进步有一个过程,只有老师具备大局观,才能及时发现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利用孩子的优势寻找合适的作品,在演奏中获得满足。此时再抓住孩子演奏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非但不会造成强大的压力和反弹,相反会让学习的目的变得明确,学习的过程也变得虽苦犹乐,优势和缺点、苦和乐就可以互相平衡和转化。另外,发掘多元化的教材也是协调能力与目标之间落差的好办法,在技术目标明确的前提下,除却汤普森、拜厄和车尔尼的传统教材,还可以发掘新的教材,比如莱施霍恩和海勒等教材,让每次练习兼顾练习、演奏和欣赏的特点,既可以避免因为繁重枯燥的练习而带来的困扰,还可以激发兴趣、开拓视野。而最能平衡苦乐的简单手段莫过于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合适的学习目标就是成就感的实现不远不近,既不是伸手可触,也不是望而不及。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制定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是理想的建立,理想不必很高,也许一次观摩或者比赛、考试的成功,那么即便在过程中有暂时求之不得的烦恼,也会因为目标明确而充满希望,近期目标则是将任务细碎化,制定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即时获得成就感,哪怕是一首作品的完成、一次家长和老师的赞美,都可以让孩子在每个阶段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三、钢琴学习中的实与梦
有个故事是说孔子与学生去瞻仰鲁桓公宗庙,发现桌案上有一个形状古怪的酒壶,当水注入不多的时候,水壶就开始倾斜,水至壶腰,酒壶复又端正,水至壶口,则壶又倾倒。这个故事中虚则倾、中则正、滿则覆的道理和钢琴学习一样。身在钢琴学习中的儿童会有当局者迷的困扰,对自身的了解也会欠缺。而且由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阅历,对学习的目的以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都会不明确,那么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协同孩子一起,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钢琴学习中究竟想获得什么、能达到什么。钢琴学习的目的有很多,比如成为演奏家、艺术指导、钢琴教育者,这是“通往”钢琴艺术的专业过程。而自娱自乐是强调学习过程,是通过钢琴学习去体验艺术的历程。但无论哪一种定位都是建立在对自己兴趣点和能力最大值的了解之上。当理想与现实渐行渐远,不是凭借激情和理想就能追上的。在成为优秀艺术家的特质中,后天努力和天赋缺一不可,丹纳说过:“画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和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家与工匠,”学习音乐又何尝不是如此,但即便没有过人的天赋,也并非失去追梦的资格,及时明晰自己的特点,量体裁衣地选择梦想,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怪酒壶的斜、正、倒,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存在统一和对立的两个面,这两个面之间有互相转换的余地。根据琴童的特点去发挥所长,并非否定孩子的优点,而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水的数量可以改变壶的走向。自我定位的调整也是如此,当定位调试得当,则结果必定是适合的,况且,如果说艺术演奏的目的是身心合一,那么秉持摒弃杂念,知行合一的理念才是获得音乐趣味的正路。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涵盖了社会和思想领域等一切范畴,琴童的钢琴学习自然也不能逃避这个规律。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摒弃主观臆断,避免概念性、口号类的误导。音乐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是苦也是乐,而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正是促进音乐学习的原动力。苏轼将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转换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里面含有“进退有节,仰俯皆宽”的意思。将万物进退、矛盾和统一的道理运用到儿童钢琴学习和教学中,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杨存典.教学中两种主体的对立与统一[J].商洛师专学报,1996(2).
[2]陈学远.如何走出钢琴初级教材的困境[J].音乐周报, 2015(5).
[3]王卉,周序.虚无的对立与事实上的统一——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19(5).
作者简介:唐胜,学士学位,江苏省扬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