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也比较高,一般诱发原因为脑血管事件,在临床上,脑卒中也是最严重的一种疾病。近几年,脑卒中发病患者的年龄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1]。随着诊疗技术和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虽然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改善,但是多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依然存在比较多的后遗症,患者长期无法正常行动,给自己及家庭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2]。本研究择取本院2018 年1~12 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0 例,探讨神经内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做以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2018 年1~12 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0 例,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患者;②伴有严重器官疾病者;③合并严重慢性内科疾病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基础组和康复组,每组35 例。基础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最小44 岁,最大77 岁,平均年龄(61.8±6.2)岁;5 例为脑出血,30 例为脑梗死。康复组男18 例,女17 例;年龄最小45 岁,最大77 岁,平均年龄(61.5±5.7)岁;7 例为脑出血,28 例为脑梗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基础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干预。康复组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要尽快的给予康复训练,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给予科学适宜的肢体训练。首先对肢体进行正确摆放:患者侧卧位时,患侧肩关节前伸,肘关节伸直,手心向上,患肩处于前伸位,预防上肢各关节的屈曲挛缩。患侧下肢膝关节略弯曲,髋关节伸直。仰卧位时,患侧肩关节下垫软枕使肩部、肘部、腕部关节抬高并外旋,预防肩关节下垂。患侧下肢膝关节下垫小圆枕,保持患膝稍屈,足尖直立。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上肢放于枕头上,以舒适为宜。下肢放于枕头上,膝关节、髋关节略微弯曲,避免足外翻。经常对患肢进行被动训练,将每个关节逐个屈曲、拉伸和旋转等,提升肌肉和关节部位的活动灵活度。使用摇床尽早开始训练床上坐起,床边双腿下垂坐起过度到床边站立,慢慢加大训练的强度,再进行下床活动,如行走、楼梯上下等,要注意的是,这些训练都应当在有人看护或指导的前提下开展,防止患者出现意外。除上述的肢体活动外,还要对患侧肢体进行针灸治疗及利于多功能神经康复系统,通过对患者进行讲解示范,让患者跟随示范主动进行肢体收缩训练,利用患者肌电信号反馈回仪器,控制电刺激,使患肢认知在学习,改善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1.2.2 心理康复干预 脑卒中患者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表现就是神经功能出现缺损,其症状包括性格改变、行为改变、精神症状、失语、失认和偏瘫等,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患者因此会产生不良的消极心理,甚至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对生活失去希望。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倾听患者的诉求,将疾病的相关知识等内容耐心地讲解给患者和患者家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树立治疗的信心,改善患者的临床依从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
1.2.3 预防并发症护理 及时为患者进行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发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进食粗纤维及利于通便的食物,预防便秘。将患者下肢适当抬高,使其处于功能位,对患侧肢体进行拉伸、按摩等,降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几率。
1.2.4 出院康复教育 嘱患者遵医嘱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等,避免形成血栓,定期到院进行肾功能和肝功能的复查;嘱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在严格对饮食进行控制,严格遵照医嘱用降压药,监测血压、定期复诊。脑血管事件复发性较强,患者细胞修复能力降低、血管老化,极易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这就要求脑卒中患者要做好出院后自护,坚持用药预防,定期到院复查,如果产生不适感要尽快到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继发性功能障碍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自理能力。①神经功能缺损采用NIHSS 量表评估,共11 个条目,满分为42 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②恢复效果分为痊愈、显效、缓解、无效。痊愈:NIHSS 评分下降91%~100%,无病残;显效:NIHSS 评分下降46%~91%;缓解:NIHSS 评分下降18%~46%;无效:神经功能未见好转甚至严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缓解)/总例数×100%。③继发性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肩关节痉挛、肩关节脱位、肩痛。④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评估,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患者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对比 康复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继发性功能障碍情况对比 基础组患者中,肩关节痉挛5 例、肩关节脱位3 例、肩痛4 例,继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4.3%;康复组患者中,肩关节痉挛1 例、肩关节脱位1 例、肩痛2 例,继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1.4%。康复组患者的继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852,P=0.0228<0.05)。
2.3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 康复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为(22.6±3.0) 分,低于基础组的(34.3±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2969,P=0.0000<0.05)。
2.4 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对比 康复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81.4±18.9)分,高于基础组的(67.9±19.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488,P=0.0044<0.05)。
脑卒中也被称为脑血管意外、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昏迷、呕吐、意识障碍、头痛、呛咳、偏瘫等,是脑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而使得血压无法流入大脑而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具体可以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要低于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在所有脑卒中占比约为60%~70%[3]。椎动脉狭窄、椎动脉闭塞、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闭塞都会导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年龄一般要>40 岁,且男性患者的数量要多于女性患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死亡,出血性卒中有较高的死亡率。有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就是脑卒中,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较高。脑卒中的类型不同,其治疗方式也有所区别,但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现阶段认为最好的措施就是对脑卒中进行有效预防[4]。
神经内科的临床工作中,给予脑卒中患者科学、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疗程,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的能力,促进患者的神经元细胞代偿以及恢复神经功能。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心理康复干预、预防并发症护理及出院康复教育。
本研究中,康复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基础组,继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基础组,NIHSS 评分低于基础组,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基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继发性功能障碍。在雷文[5]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继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13.33%(肩关节痉挛3 例、肩关节脱位2 例、肩痛5 例),治疗总有效率93.33%(治愈14 例、显效42 例、有效14 例、无效5 例),综合功能评分(53.19±7.95)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的36.00%(肩关节痉挛10 例、肩关节脱位5 例、肩痛12 例),82.67%(治愈7 例、显效40 例、有效15 例、无效13 例),(47.56±8.6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具有可靠性。
综上所述,针对神经内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给予康复护理,相较于基础护理能够让患者更好恢复,减少继发性功能障碍,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