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
前阵子,网上流传一个视频名为《日本学校的午餐》,该短片记录了日本一所普通小学的日常午餐,从学生的用餐礼仪、志愿服务和卫生习惯等方面展现了日本学校对国民素质教育的严谨态度。有人说:“日本是在培养公民,我们却在培养公主。”也有人并不认同:“我们的孩子难道就是饭来张口的“贵族”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言一行尽显文明素养。笔者决定以某农村小学深入调查,分析我国校园午餐文化中如何有效融入食物认知、用餐礼仪、感恩劳动等综合教育。
1 食育的提出
食育即食物教育、饮食行为教育,是反复“吃”的实践。它强化对食物、食品的认识,使食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科学的饮食模式,并逐渐形成健康饮食观和世界观,达到以食养德的目的。2005 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这是在世界上规定国民饮食行为的第一部法律。日本资深教育专家通过对12025 名学生进行调查,权威发布数据显示结果: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是将孩子引向成功的金钥匙。这意味着孩子的饮食起居习惯影响着他的未来。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饮食文化教育,同时还行成了自己的中华饮食文化圈。但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食育还处于星星之火,还未成燎原之势。食育教育一直处于缺位的尴尬境地,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已经开始重视食育的开展,部分机构及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食育的重要性并走出可喜的一步。2008 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列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相关内容。
2 食育的现状
(1)缺少食育类教材,没有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的适合小学生的食育类教材。
(2)师资团队薄弱,薄弱的食育师、营养师资队伍制约了学校食育的开展。在现实教学中,承担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多是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生物教师或科学教师,营养专业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
(3)校内无食育相关配套设施,受条件限制,学校的食堂,大都是全盘包办,餐食和餐具全都摆好,孩子只负责吃就可以了,孩子无法进行帮厨,也没有相应的体验教室让孩子体验烹饪的乐趣,孩子们无法体会劳动的乐趣和辛苦,更无法学习团结协作和承擔责任。
3 食育的分析
本调查对象为我校6 个班级240 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40 份,回收有效问卷240,回收率为100%。
3.1 用餐礼仪—基本做到文明用餐 环保理念有待加强(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有序排队和分类摆放的行为习惯养成较好,说明学校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方面是很到位的。但是超过半数的学生不能做到节约粮食,光盘行动似乎只是一句空口号,学校可以在饭菜的口感上下功夫,或者改用自助选餐形式,避免浪费。
3.2 食物认知—初步了解营养来源 加工方式一知半解(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食物的生长来源知之甚小,但对于食物的营养价值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平时学校的营养保健课也有科普过相关知识。食物金字塔的构成学生大都感到陌生,平时也很少注意不同食物比例的摄取。
3.3 感恩劳动—口头感谢终觉浅 觉知感恩须恭行(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种植一种蔬菜比较有难度外,学生在食育劳动方面还是比较乐于践行的,家长能够孩子树立正确家庭观,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成员要付出和感恩。
4 食育的建议
4.1 开发食农课程
食育作为教育内容而存在,应当给予充分的课时安排。该小学可以利用学校的地区优势,开发一片土地,专门给学生种植蔬菜,进行食农教育。不同年级的学生种植蔬菜的要求不同。整个种植过程,从播种、发芽到收获,学生全程参与,了解到原材料的来之不易,感恩天地万物的滋养。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将书本农作物的知识直接用于实践,打破了小学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食堂的部分原材料可以从学生的成果中获得,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4.2 开展志愿服务
学校设立“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学生进食堂参与服务工作。参观学习食堂的操作流程后,安排学生简单的清洗和打菜分餐等工作。在食堂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一顿饭的来之不易,从而感谢食堂人员的辛勤付出。
4.3 开拓家校共育
家庭是孩子接触食物的第一场所。学生对食物的认知、饮食的偏好、饮食行为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或者家庭看护人的影响。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校园参观并陪餐,共同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开展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饮食习惯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子女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同时促进家长与子女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