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方
摘 要: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将扶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如何确保贫困人口能从真正意义上摆脱贫困?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最为困难的问题。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众多,作为一群缺少父母关爱与呵护的特殊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以留守儿童为对象,对其家庭教育现状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扶贫;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8-002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随着国家持续推动城市化战略,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一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父母留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被留守的儿童其自律能力尚未完全形成,行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非法定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部分监护人重养轻教,加之学校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家庭教育缺失和学校教育受阻,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問题,已经成为困扰农村长期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贫困地区尤其突出。
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庞大。经查证统计资料:民政部2018年9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留守儿童约697万人,从监护情况看,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4%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其他亲戚朋友监护;从年龄分布看,0至5周岁、6(含)至13周岁、14(含)至16周岁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 21.7%、67.4%和10.9%。仅以江苏滨海县为例,截至2018年底,江苏省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9.54万人;而盐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留守儿童10.93万人,其中,滨海县有3.82万人,占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34.9%。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也是区域发展的未来。而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更应该得到我们的高度关注。为了中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亟需寻求良方,以妥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问题。
1.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其积极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结合以往研究,本文将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者家中长辈对年轻一代或者家庭成员进行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关乎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具备明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我国的家庭教育一般包括德(德育)、智(智育)、体(健康)三个方面,这也是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然而,留守儿童父母更多是注重孩子身体成长,却忽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自主的精神、遵纪守法的观念等其他方面。
家庭教育是孩子整个人生旅程的第一环,是重要的“第一粒扣子”,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关键。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复杂、动态的今天,谁忽视了原生家庭教育,就几乎全盘影响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就为孩子辉煌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对于社会上现有的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尽管不在身边,但父母对其的影响也深刻地存在。就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教育已经不再定义为仅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而是,当父母不能对其子女进行日常教育时,其他的家庭成员或者其他意义上的监护人填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换一个角度,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儿而言,他们虽然因为距离的原因而减少了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的问题,但事实上,他们的认知与行为,并没有停止对子女的教育和直接或间接影响。仅从他们外出就业这一行为本身来看,就对孩子的理智和情感影响。参考一个学者的对于在外务工父母与孩子联系情况的调查数据:“家长问卷的结果显示,90%的出外打工的家长每个月要跟孩子通一次电话。另外,15%以上的家长每个月回家一次,近20%的家长两三个月回一次家,离家近的家长每个月回家两、三次”。调研数据充分表明,随着通讯手段的更新升级,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的孩子之间的交流在手段与数量上确实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可否认的是,务工的父母已经意识到教育问题,也正在努力地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弥补他们在子女教育上的缺失影响。回归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有的研究也已经充分表明:“这一群体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缺少关爱、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安全堪忧,特别是在安全失保、道德意志薄弱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除此之外,已有的调查也充分印证了一个趋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发展方向上持有坚定的态度,对孩子的在校学习和未来反正心怀有良好的愿景。就2019年的调研而言,超过70%的留守儿童家长希望孩子的学历能达到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
尽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方向已经有了非常积极的改善,但在我们现实工作实践中,经常可以遇到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的诸多痛点与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内容过于实际和片面化
农村的物质文化水平较为匮乏,不可能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足够好的外部环境与机会,因此,根本谈不上对孩子特长爱好的特别珍视,套用我们现实遇到的一位家长的话说,就是:“家庭条件有限,家长自身条件也有限,想重视也没办法重视”。对孩子教育的过于现实、随性的认知,促使这些家长在对待留守孩子的教育上比较消极和随性,缺乏长远的考虑和系统的规划。片面化则表现在,多数农村父母对孩子的培养仅仅基于经验,忽视了对孩子培养的情感因素,甚至一部分父母根本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情绪、爱好与意愿。如果有机会外出增加家庭收入的外因下,更加愿意追逐短期经济利益而放弃对孩子的陪伴,
从而错失了对孩子长期发展的规划。实践表明,还有一个类型的家长,他们更多的是考虑一个容易获得的临时监护人,而非孩子真实感受里理想的监护人。
(2)批评、责打等消极教育手段和方法更多
农村相当多一部分家长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多数采用消极、简单、粗暴的手段来教育孩子,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家长清晰地意识到,打和骂并非教育的终极手段。大部分的家长延续的“打”和“骂”的教育方式已经导致了亲子关系恶化、孩子情绪的厌恶和逆反。
(3)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无奈
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在贫困地区,由于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教育动力和能力缺乏,大部分家长表示对孩子的成长不能给予足够的物质支持和智力支持。当孩子面临选择困惑时,家长无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由于无法得到支持和指导,孩子对未来走向深感迷茫。
3.基于儿童成长发展的微生态系统理论
根据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学校、同伴等微生态环境均与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密切相关,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不良的微生态系统环境所致,若要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则需要改变其不良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因素。具体到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而言,家庭与学校,尤其是教师对其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考虑。
(1)家庭层面
家庭是影响个体健康成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父母社会身份、所处阶层、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与所处氛围等,都会对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心理学科的统计资料,农村儿童许多沉积下来的严重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多数是原生家庭的原因。留守儿童家长相对于城市的家长而言,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与子女沟通交流的能力弱,最终导致了在家庭教育方式也比较简单或粗暴,子女很难感受到家庭的关爱。此外,一些农村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并非从事的正式而体面的工作,极可能自身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放到家庭情境中,会把负面消极的情绪转移给孩子。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很容易导致孩子不积极、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进一步说,容易导致孩子消极悲观、处事被动、胆小羞怯的人格的产生与发展。
(2)学校层面
家庭与学校环境是共同影響孩子成长的两个关键因素。在现实的农村教育中,不乏一些教师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的活动当成不得不应付的苦差事,他们把自己的职责仅仅框定在对学生的课堂知识传授与掌握上,至于学生的心理状况,课堂、知识以外的活动则不闻不问。现有关于学校及社会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学校和孩子所处的社区并没有给予特别高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尽管有些学校意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果断采取配套的应对举措。而且用学生的视角来看,教师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并未区别对待,加以关心。根据对农村教师的调查问卷,老师对留守儿童其实存有偏见,只是在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不排除老师因对留守儿童的偏见认识已经从事实上影响了其施教行为,而学生因后知后觉而未发现。通过实践,无论从何视角,都不能使我们对老师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表现给予更高或更乐观的评价。
因此,家庭与学校牵手,为孩子共同构建积极健康的微生态系统环境迫在眉睫。
4.对策与建议
“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建立和谐家庭”。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受到所有家庭和全社会的关注,做好家庭教育需要全方位的努力。
(1)家庭层面
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全力保证子女的受教育权,将子女的健康快乐和长足发展作为自身责任的第一要务,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互动交流。
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父母或监护人既不能简单采取溺爱或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也不能单纯地进行打骂教育,更不能在不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还要拼命地教育孩子,应在弄清搞懂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握孩子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个性化地制定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的方案。
(2)学校层面
学校应该根据本地区留守儿童的实际,研究留守儿童特定的管理规定与制度。例如,对留守儿童要做到“三优先”,即思想上优先关心,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坚持校访与家访相结合,大力推广家校联卡记录制度,对监护人、代理家长进行相关指导,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3)政府层面
政府应该从宏观层面入手,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首先,从法制层面,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家庭教育法,以优化家庭教育法制环境。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有抚育孩子长大成人的义务;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不能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的,应明确委托其他人为法定监护人。同时,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和安全保护等工作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措施。
此外,科学的理论是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探索新时期中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现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多为小学或初中毕业,他们在离开学校之后很少接触书本,农村也少有学习的机会,因此对于子女的教育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政府可借助学校资源,定期组织家庭教育相关的线上、线下讲座或培训。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工程,需要各方协力,共同创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http://www.mca.gov.cn/article/gk/tj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
[2]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02
[3]陈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2
[4]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