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20-05-21 11:54林启修李慧敏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显性生源隐性

林启修,李慧敏

(1.南京工业大学;2.南京审计大学,南京 210003)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们的家庭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从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生育观念的改变,使得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孩子成为所有家庭成员关注的焦点,自小受到祖父母、父母的宠爱,拥有着天然的优越感和权利感。Millon的自恋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当儿童在家庭中得到过多的关注和关爱,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1]。

自恋是对自己的兴趣和崇拜超过了他人的一种人格特质,其特征是自我中心、自大、傲慢、权利欲、嫉妒、冲动、对批评敏感,缺乏同情心。自恋不同于自恋型人格障碍,只有当自恋型个体表现出了适应不良或极端的行为表现,且满足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时,才表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除此之外,自恋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质[2]。自恋个体看重自己的成就,并且希望获得认可[3]。他们对自我的意识和对他人的感知通常存在不一致性,表现出自我膨胀的趋势。所以,自恋个体容易感受到他人的误解和冒犯[4]。自恋可分为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显性自恋者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但要求他人对自己保持关注;隐性自恋者对他人的评价高度敏感,具有一种潜在的自卑感。

自恋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尚不明确。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自恋和亲和性、共情能力、同伴关系、亲密需要、伤感、双相障碍、孤独、焦虑、意向性神经质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主观幸福感、竞争、剥削性、愤怒、敌意和不信任呈正相关[5]。自恋者表现出一种煽动性、操纵性、不敏感性、竞争性、主导性、敌对性、侵略性的人际关系风格。另一方面,自恋也包含许多可能表现出积极的特征,包括高自尊、知足、自信和领导力。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某些自恋特征如自大、支配性具有防御功能,可以控制负面情绪并增强自尊[6]。Kohut的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自恋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3]。成熟的自恋有助于个体发展出自我价值感和目标感,从而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九五后”“零零后”已逐步跨入大学殿堂,正处于形成人格稳定和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关系到未来的成长成才。研究大学生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将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江苏某高校在校大学生883人发放问卷,剔除答题时间过短、答题不完整等无效问卷,最终回收844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77人,女生667人;独生子女415人,非独生子女429人;生源地方面,农村368人,乡镇221人,城市291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大学生自恋人格问卷

采用郑涌、黄藜[7]编制的大学生自恋人格问卷。该问卷包含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两个分问卷,共有28道题。其中,显性自恋问卷包括权欲、优越感、特权感和自我钦羡四个维度,隐性自恋问卷包括易感质、特权感和自我钦羡三个维度。显性自恋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0以上,隐性自恋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为0.70以上;两个分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为0.79以上。因此,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维度。该量表从认识、情感、行为等多方面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已被广泛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中文版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自恋人格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男、女大学生在显性和隐性自恋人格上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自恋人格的性别差异

表*表示P<0.05,**P<0.01,***P<0.001

从表1可知,男、女大学生的自恋人格存在显著差异,在显性自恋人格和隐性自恋人格的得分上,男大学生均低于女大学生。进一步分析显性自恋四个维度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在权欲、优越感、特权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自我钦羡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隐性自恋的三个维度上,女大学生的易感质、特权感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自我钦羡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具体而言,女大学生具有更高的领导、权威倾向,认为自己优秀,更加关注自己,具有较强的优越感;同时,认为自己有资格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

2.2 大学生自恋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上的差异

进一步探索大学生自恋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城市、乡镇、农村)、年级上的差异,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自恋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上的总体差异

表3 自我钦羡、优越感维度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表*表示P<0.05,**P<0.01,***P<0.001

由表2可知,大学生自恋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及年级上的差异不显著。然而,在自恋人格具体维度的方差分析中(表3),发现显性自恋人格与隐性自恋人格中的自我钦羡维度在生源地上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自我钦羡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优越感维度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其中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优越感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农村。

2.3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为了解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个因子与显性、隐性自恋人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心理异常的相关分析

表*表示P<0.05,**P<0.01,***P<0.001

由表4可知显性自恋人格、隐性自恋人格均与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异常总体、阳性项目均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其中,隐性自恋人格与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三个因子的相关系数大于0.3,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2,与恐怖因子的相关系数大于0.1;显性自恋人格与各因子、阳性项目均分及心理异常总体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2。由此可知,大学生的自恋人格水平越高,其心理问题症状程度越低。

2.4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自恋人格对于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以心理异常总体为因变量,以显性自恋人格和隐性自恋人格为预测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表5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SCL-90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表*表示P<0.05,***P<0.01,***P<0.001

由上表可知,显性自恋人格、隐性自恋人格依次进入回归方程,显性自恋人格对心理异常总体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隐性自恋人格对心理异常总体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二者共同解释了心理异常总体11.5%的变异量。

3 讨论

3.1 大学生自恋人格的性别差异

男女大学生在自恋人格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自恋人格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权欲、优越感、特权感、易感质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自我钦羡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相比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具有更高的领导、权威倾向,具有较强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有资格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同时,女大学生也更加的敏感、脆弱。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前人研究仅发现显性自恋的权欲维度和隐性自恋的特权感维度存在性别差异,且男大学生高于女大学生[8];此外,还有学者发现自我钦羡维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且男大学生高于女大学生[9]。

在一个以男权文化为主流的社会里,男性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地位、权利和资源。同时,社会对男性有更高的期望,认为男性应该具有勇敢、进取心、决断力等性格特点。因此,男性更有可能对权利、特权有更高的追求,有更高的优越感。以往一些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10],然而,本研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女性除了要在家庭方面尽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外,还要求财务上的独立,拥有自己的事业。女大学生对于未来生活和职业的压力并不小于男大学生,使得其对权利和特权有更高的欲望。另外,所选高校为财经院校,女生总体数量多于男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女大学生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特权感等自恋人格特征。同时,由于女性具有细腻、敏感等人格特征,使其易感质高于男大学生。

此外,在自我钦羡上,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审美、自我关注方面趋于一致。以往的研究认为,男性对于外表的关注低于女性[11]。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对于自身外在形象也愈加关注和在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维护、塑造自己的形象。

3.2 大学生自恋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上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恋在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的差异不显著。以往研究认为,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会获得更多来自家庭成员的关注,在家庭中具有更高的优越感、特权感,更容易形成自恋人格[12]。而本研究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普遍改善及子女教育观念的改变,家庭成员对儿童的关注及投入力度普遍提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

在不同生源地上,自我钦羡维度在生源地上具有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自我钦羡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优越感维度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其中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优越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在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及家庭文化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异,生活于城市的大学生比生活于农村的大学生获得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他们有更多的条件去追逐外在条件的改善,更加关注自身的外表和自我利益;而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因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艰苦的生活经验,对自身外表的关注较少,并比城市大学生产生较少的优越感。然而,在易感性维度,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农村大学生并不因为成长环境和家庭条件次于城市而产生更多的自卑、脆弱心理。

3.3 大学生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考察了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心理异常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显性自恋、隐性自恋均与心理异常症状呈显著负相关,即大学生自恋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自恋人格水平越高,其心理异常症状越低,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该研究结果与此前研究不一致,他们发现大学生的显性自恋与心理异常症状不存在显著相关,隐性自恋与心理异常症状存在显著正相关[7]。以往研究认为,显性自恋者的过分自信、自我中心、攻击性特质对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13];隐性自恋者内心较为敏感、脆弱,具有较低的自尊,从而导致较多的心理不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趋于稳定、自我不断完善的发展时期,其自恋人格恰好反映对自我的关注、认可、满足,对发展人格同一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显性自恋人格者具有较高的自尊,对自我更加满足,对生活更加满意。隐性自恋和显性自恋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隐性自恋当中的“易感质”维度可能反应个体内心的敏感、脆弱、退缩。然而,即使个体在人际中的敏感性较高,其最终仍然会通过表现自我、获得他人的肯定而增加对自我的满意度。因此,带有较高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的大学生更加善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使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得到更多的展示,从而获得更多的肯定,增加自信心、自豪感。

根据Kohut的自体心理学理论,自恋是每个个体都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其对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在儿童时期,父母恰当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压制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和独立欲,才能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恋。大学是一个展示自我个性、能力和才艺的良好平台,大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自我、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自恋大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更容易适应,满足自身的自我表现欲和独立欲;而自恋特质较低的大学生,由于对自我的关注度较低,不善于表现自我,从而在适应大学环境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相对来说,自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显性生源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