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影像科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2.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陈传新1 马 岩2 梁彦中2程华才2
胰腺癌与局灶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相似,但是治疗和预后却大相径庭。因此,正确诊断、区分局灶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尤为重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能够检测人体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反映人体组织的空间组成信息、病理生理状态,既可以对病灶进行功能学分析,也可以显示病灶的形态学变化[1]。然而,由于局灶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ADC值范围重叠大,所得结论不一[2]。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胰腺病灶不同b值DWI的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两种疾病的诊断效能,解决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问题。
1.1 一般资料 搜集马鞍山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2019年4月间胰腺癌和局灶性胰腺炎病例共65例。其中胰腺癌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7.7±9.4)岁;局灶性胰腺炎28例(男14例,女14例),年龄27~90岁,平均年龄(60.5±17.1岁)。
37例胰腺癌中,24例位于胰头部,5例位于胰腺体部,8例位于胰腺尾部;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经转移部位活检证实。28例局灶性胰腺炎中,13例位于胰腺头部,4例位于体部,11例位于胰腺尾部;其中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2例经至少1年影像和(或)临床随访证实。
1.2 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ESPREE 1.5T超导型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腹部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腹部弥散加权成像b值选取0s/mm2、400s/mm2和800s/mm2。扫描参数:层厚5mm,层间距20%,视野(FOV) 400mm×350mm,矩阵128×128,TR:2100ms,TE:84ms,激发次数4次。
1.3 图像分析 两名磁共振副主任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两种病变在不同b 值磁共振弥散图像中存在的荚膜缘征(Capsulelike rim ) 、 导 管 穿 透 征[3]、 远端胰管是否扩张及中断、病灶边缘是否清晰、远端胰腺是否萎缩进行分析、对比。对病例中任一b值图像中是否出现阳性征象及阳性征象在不同b值影像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存在分歧时,协商决定,以评价MRI弥散加权像对两种病变的诊断效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arsonχ2检验法,检验并比较DWI影像特征对胰腺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及风险度,所有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中,显示了FP和PDA磁共振弥散加权像主要特征的对比结果。F P 中的荚膜缘征(χ2=43.945,P=0.000)、穿管征(χ2=16.062,P=0.000)明显高于PDA;而PDA远端胰管扩张(χ2=10.481,P=0.001)、胰管中断(χ2=13.094,P=0.000)及远端胰腺萎缩(χ2=6.029,P=0.014)高于局灶性胰腺炎。F P 及P D A与邻近胰腺分界无明显差异性(χ2=2.652,P=0.103),但位于胰尾部PDA边缘锐利、清晰,与同部位FP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χ2=8.647,P=0.003)。
本研究中,FP周围存在荚膜缘征(如图1,图2)明显高于PDA(χ2=43.945,P=0.000),对FP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8.6%,100%和90.8%。胰管扩张对P D A 诊断的灵敏度76.7%,特异度64.3%,准确度70.78%(χ2=10.481,P=0.001)。位于胰尾部的PDA边界清晰(如图4-6),与FP具有明显差异性(χ2=8.647,P=0.003),胰尾部病灶边界清晰对于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5%、90.9%和84.2%。穿管征对于局灶性胰腺炎的诊断敏感性42.9%、特异性97.3%、准确度73.8%。扩张胰管突然中断(如图7)征象对于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54.1%,特异性为89.3%,准确度69.2%(χ2=13.094,P=0.000);远端胰腺萎缩(如图8,图9)对胰腺癌的诊断灵敏度51.4%,特异度78.6%,准确度63.1%。
表1 37例胰腺癌及28例局灶性胰腺炎的DWI影像特征对照
图1-3 男,41,胰尾部局灶性胰腺炎。图1 b=0s/mm2清晰显示荚膜缘征(箭头所示);图2 b=400s/mm2荚膜缘显示较差;图3 b=800s/mm2未见荚膜缘,仅见胰尾部稍高信号肿块;图1-3 均显示胰尾病灶边界模。图4-6 男,65岁,胰尾部胰腺癌。图4 b=0s/mm2;图5 b=400s/mm2;图6 b=800s/mm2星号为肿块,呈高信号,与胰腺组织分界清。图7-9 男,74岁,胰体部胰腺癌。图7 b=0s/mm2,星号为肿块,箭头示胰管扩张及突然中断;图8 b=400s/mm2;图9 b=800s/mm2胰管显示不清,肿块边界不清及胰尾萎缩。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胰腺癌与胰腺假性肿瘤(良性病灶)的鉴别诊断得到大大的改善,但是局灶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仍旧很难。DWI是无创地检测体内水分子不规则随机运动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方法[4]。b值不同,则组织的信号强度相异,随着b值增大,图像的信噪比减弱;b值减小,扩散加权变弱,T2透过效应明显,但图像的信噪比增强[5-6]。国内外多数文献利用弥散像测量ADC值对胰腺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由于ADC值的测量值不是定性诊断,并且胰腺良恶性病例的ADC值重叠大,结果往往差异很大。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不同b值弥散加权像对胰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胰腺癌的病理学特征为腺体的外形及分布不规则,伴有纤维间质及核仁增大或最多,表现为肿瘤细胞密度增大、排列紧密,从而造成癌组织内水分子在DWI上扩散受限[7];局灶性胰腺炎的病理学表现为炎性破坏、渗出与组织细胞增生相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间质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因此,DWI图像上病灶信号高低不均。
在本研究中,结合不同b值所对应的影像特征,所有胰腺癌灶周围均未见荚膜缘征,而78.6%(22/28)局灶性胰腺炎周围的具有荚膜征,其对于局灶性胰腺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为100%;统计学显示胰腺病变周围出现荚膜缘强烈提示该病灶为炎性肿块。而Lee JH等[6]研究中仅11.3%(8/71)局灶性胰腺炎具有荚膜缘征,远较本文比例小,本文结合小b值DWI观察,敏感性较高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在本研究中,83.8%(31/37)胰腺癌在磁共振DWI上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能是胰腺癌常伴随肿瘤相关慢性胰腺炎,而慢性胰腺炎ADC值与胰腺癌具有一定的重叠[4],因而,两者边界模糊,这也与Park MJ等[8]研究结果一致;局灶性胰腺炎多为活动性炎症,常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局灶性肿块,而本文中96.4%(27/28)局灶性胰腺炎边界模糊,这也与Fattahi R等[9]观点一致。但是,本研究中,75.0%(6/8)胰尾部胰腺癌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仅9.1%(1/11)局灶性胰腺炎边界清晰。对于边界清晰的胰尾部局灶性病灶,本文统计学提示胰腺癌可能性较大,这可能是胰尾部胰腺癌很少伴有肿瘤相关性胰腺炎,肿瘤组织与胰腺实质信号对比增高所致。胰腺萎缩及胰管扩张往往是胰腺发生病变的间接征象,文献报道[10],80-82%的胰腺癌患者伴有远端胰腺实质萎缩,并且胰腺体部或尾部节段性胰腺萎缩可能是胰腺癌的一个征象。本研究中,远端胰腺萎缩对胰腺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低。另一些研究[6,11-12]表明:胰腺癌的导管扩张明显多于局灶性胰腺炎,扩张胰管中断对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均较高,这也与本研究结果相仿。并且本研究统计学显示,胰管中断提示存在胰腺癌可能性较大。
在胰腺癌中,病灶内不包含任何导管,而胰腺假性肿瘤包含主导管或孤立扩张的侧支,称为穿管征[13]。Ichikawa等[14]表明,穿管征存在于85%的良性病灶中,96%的恶性病灶中不存在,对炎性胰腺肿块的诊断准确率为94%。另一些研究[15-16]表明,胰腺炎性肿块比胰腺癌更可能表现出穿管征,这使其成为区分局灶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一个有用的影像特征。本研究中,穿管征对局灶性胰腺炎的诊断敏感性较低,但其特异性较高,为97.3%。
总之,结合不同b值弥散加权像,有利于胰腺局灶性病变征象的发现及评判,对于局灶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但是,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病例数量有限,且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存在不可避免的选择偏倚;其次,不是全部病灶被手术切除及病理活检;第三,不是所有病变的组织病理学与磁共振特征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