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CT/MRI室(安徽 太和 236600)
曹 莉 谢玉海 赵 雷 范 影
患者男,69岁。因食欲下降、上腹部胀痛不适1月余来院就诊。门诊彩超提示肝脏不均质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癌可能性大。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99 3.36U/ml、癌胚抗原 2.270ng/ml、甲胎蛋白 3.07ng/ml,均低于正常值。上腹部CT检查:平扫(图1)肝脏右叶后下段(VI段)见一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内见片状低密度液化坏死区,肿块边界清晰,大小约为10.5cm×8.1cm×9.5cm,邻近组织受压移位、变形,动脉期(图2)肿块实形部分呈轻度强化,边缘及内部见多条迂曲供血动脉,液化坏死区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图3、图4)肿块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诊断意见:肝脏右叶后下段(VI段)富血供占位性病变,肝癌可能。手术中探查见:腹腔内无明显腹水,腹膜面光滑未见占位灶,腹腔未及转移灶;肝脏色暗红体积正常,质软,肿瘤位于肝右叶(第Ⅵ段),大小约12cm×8cm×6cm,边界清楚,包膜完整;余肝脏未及占位性病变;胆囊大小正常,与肿瘤左侧相连,肝十二指肠韧带、肠系膜根部及盆腔未及肿大淋巴结,胃肠道均未见明显异常。
术后病理镜下见组织由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Vim(+)、 CD117(+)、DOG-1(+)、CD34(+)、S-100(-)、SMA(-)、Ki-67(+,<3%)。病理诊断(肝右叶)胃肠道外间质瘤,高度危险度(图5)。
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主要发生于胃肠道,位于胃肠道外的间质瘤很少见,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的5%~10%[2],且绝大多数位于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腔[3],发生于肝脏者很罕见,多以个案形式报道[4-5]。肝脏原发性间质瘤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性,多以肝区胀痛不适、肝大、右上腹肿块等来就诊。本例患者则是因食欲下降、上腹部胀痛不适1月余来院就诊。临床一般无肝炎、肝硬化病史,肿瘤标记物AFP也多在正常范围内。
图1-4 肝右叶(VI段)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平扫肿块呈稍低密度,CT值约为41Hu,瘤内见大片状水样密度液化坏死区(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轻度强化,CT值约为59Hu,瘤内内见迂曲血走行管影(图2),门脉期及延迟期肿块持续呈轻度强化,CT值约为68Hu,但密度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图3-4)。图5 瘤组织由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HE×40)。
肝脏原发性间质瘤的临床报道较少,故对其影像学表现缺乏归纳总结。作者分析本例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3,4,6],将肝脏原发性间质瘤的CT表现归纳如下:①肿瘤实性成分密度低于肝脏实质,与肌肉密度相似,边界清晰;②肿瘤液化坏死明显;③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中度不均匀强化,以静脉期为著;动脉期肿块边缘及内部见多发迂曲供血动脉;④一般不伴发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总之,虽然肝脏原发性间质瘤发病率低,但对于无肝炎及肝硬化基础病、且AFP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结合上述影像特点,应考虑到肝脏原发性间质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