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叶萍
摘 要:大班阶段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年,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让幼儿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生活有序,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
关键词:大班幼儿;整理;良好习惯;有效培养
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整理能力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大班阶段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年,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让幼儿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生活有序,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良好的整理习惯还可以让幼儿顺利的进入小学的生活学习,此后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大班幼儿整理习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一、班级幼儿不良整理习惯的具体表现
开学初班级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晨间活动结束后,柜子里的物品杂乱无章,几种拼图混在一起,益智区作的材料放在了语言区,美工托盘里放满了废纸、剪刀和双面胶、彩色笔和笔套分了家。
镜头二:植物角观察记录做完,听到音乐幼儿迅速的收拾整理,可是整理的质量却很差,地上有几个笔套,桌上有几支笔没放进笔筒,而观察记录本也没摆放整齐。
镜头三:社会性游戏结束后,小吃店的碗筷没放在规定的地方,围裙头巾没有挂在勾上,医院里的服装有的没叠好有的没挂好,医生和护士看病的工具都没有放到规定的位置。
镜头四:图书看完后书架上一片狼籍,有的图书倒着放,有的图书斜着放,有的图书封面和书分开了散落在一旁,还有的图书掉在地上。
二、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具体措施
针对幼儿的种种整理的不良坏习惯我们进行了分析,经过近一学年的实践研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幼儿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整理能力有了显著发展。
1.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纲要》明确指出:“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因此我们老师对班级里的物品都要固定位置摆放,让大家都知道物品摆放的固定位置,并且规定了“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规则,老师们也逐渐都遵守了。教师有了良好的整理习惯,柜子上、钢琴上、活动室到处整洁了,没有看到多余的东西了,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了。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
2.共同商讨,制定规则设计标志
新《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处处渗透“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所以我们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幼儿积极参与讨论“怎样让我们的教室变得干净整洁?”“游戏区的物品应该怎样收拾?”“图书角的图书应该怎样摆放”“怎样整理我们的箱包”等等。孩子们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规则如:物品从哪拿的还放哪去、笔和笔套不可以分家、图书角的图书应分类摆放等等。最后孩子们用图标的方法给每个区角都设计了相应的规则。为了保证让物品不随便摆放为了让幼儿较快的收拾整理,孩子们还在每个区域给物品贴上了和物品相对应的图标,收拾起来就很容易归位。由于规则是大家共同制定也是大家亲自设计的,因此幼儿有了很高的责任意识,收拾整理时能很快乐很积极地投入,幼儿的收拾整理习惯就养成并内化了,环境也更加的干净整洁了。
3.开展多种活动方式,强化整理习惯的形成
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我们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建立动力定型,最终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1)丰富多彩的游戏。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此,我们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人民医院”、“小吃店”、“巧手坊”等,让幼儿随时都有机会在活动区参加活动,使他们有条理地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巩固了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这样,幼儿的良好整理习惯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习以为常地形成与习得。
(2)整理书包和箱包。书包是小学生必备的用品,整理书包是小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和应该具备的能力。为了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的需要,让他们了解整理书包的重要性,在幼兒在园的最后一个月,我们让幼儿每人带一个小书包入园,通过讨论的方法,说说怎样使书包里的物品摆放的更整洁,总结整理书包的方式方法,学会整理书包。我园是寄宿幼儿园每位幼儿都有一个箱包,为了培养幼儿自己收拾整理箱包的好习惯,每周四的晚上都让幼儿整理自己的箱包,我们还经常检查小朋友的箱包,看看里面的衣物是否按要求收拾好了,并给按要求收拾好的小朋友奖励,在小朋友中树立收拾整理箱包的好榜样。并让收拾能力强的幼儿与收拾能力弱的幼儿之间结对,进行一对一帮助,使能力弱的幼儿尽快学会自己收拾整理。
(3)各种比赛活动。我们通过比赛活动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如:“看谁玩具收得快”、“谁最快收拾好书包和箱包?”、“叠被子、衣服比赛”、“谁的床铺最整洁”等一系列比赛活动。,在每次的比赛结束后,我会根据幼儿的表现情况,进行评比“能干小小手”的活动,幼儿整理习惯有了很大提高。
(4)互相监督形式。在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过程中,每天我们都安排值日生对班级中各个区域进行收拾整理,在此基础上幼儿还评选出几名平时整理能力强、整理习惯好的孩子当小组长,让他们担负起检查监督的职责,经常提醒那些平时整理习惯不好的孩子,帮助整理能力弱的孩子,我们也让能力较弱的幼儿去检查小朋友的书包和箱包,发现整理得好与不好,从中补长取短。通过这种互相监督的方法,幼儿整理书包、箱包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及时鼓励和表扬。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引导和教育。还要注意观察幼儿,特别是那些个性较强,习惯较差的幼儿更需降低一点要求,起初要求不要太高,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给孩子表扬,这样自发的行为就容易再出现。比如对于进步较大的幼儿教师可采取亲亲、抱抱、发小红花、小爱心等奖励,哪怕再硬的钢也会在你的爱中融化,何况是孩子,让幼儿在我们鼓励、肯定的情况下,使幼儿养成好的整理习惯。
4.家园密切合作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
整理习惯的培养不只是说教,而要家园共同配合,不断地将良好的整理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于是,我们利用家长会、家园网,围绕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整理习惯的培养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不要事事包办,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整理的机会,如让幼儿自己整理床铺,穿脱、折叠衣裤、整理自己的房间、玩具,周日整理好自己入园的箱包等。同时,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整理习惯。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整理习惯问题,我们老师也会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