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一婕、蔡丽红
由盛建颐、杨素凝、张永清、周文英编著的《儿童钢琴初步教程》分别于1984年(第一册)和1988年(第二、三册)出版。该教程出版后发行量惊人,2017年版的版权页显示印数已达715,400册,第61次印刷。教程的出版恰逢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十年的起步阶段,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中国琴童数量也逐渐增多,钢琴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作为本土钢琴启蒙教材,《儿童钢琴初步教程》弥补了当年以外来引进的《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为主的现状,即便在启蒙教材繁荣发展的当下来看,该教程的民族性、多样性与趣味性特点,以及课程的理念仍具有前瞻思维,均贴合了中国琴童的兴趣和需求,有着其独特的魅力。然而,由于学界缺少对该教程的研讨与培训,尽管该教程多次印刷,钢琴教师、家长、琴童更多关注的仍是《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巴斯蒂安”及“菲伯尔”等从西方引进的钢琴启蒙教材。 鉴于此,本文尝试对该教程进行分析研讨,以期更多关注。
不少钢琴教材形式较为单一,如《钢琴天天练练》等。此外,“哈农”是提高手指灵活度的专项教材,车尔尼系列教材中的练习曲旨在练习技巧。然而,钢琴启蒙的孩子多为6岁左右,处在自由、活泼好动的时期,相对于机械练习,兼具民族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儿童钢琴启蒙教程》不失为一套音乐性较强、技巧较为全面的钢琴启蒙教材。
《儿童钢琴启蒙教程》吸收并创编了大量的中国民歌,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巴托克、卡巴列夫斯基、柯达伊等音乐教育家都曾倡导通过钢琴启蒙教学潜移默化地构建儿童的“音乐母语”意识,体现民族音乐教育价值观,他们也都为此努力并付诸钢琴启蒙教材的创编与教学实践。本教程每一册都选取了中国不同地方的民歌,汇集了活泼的《新疆歌曲》、悠长的《内蒙民歌》、小复调手法编创的《紫竹调》,以及简朴的《安庆山歌》《月牙五更》等五声调式乐曲,与培养“音乐母语”意识的观念相吻合。教程编写以中国母语为基础,为钢琴初学者改编民歌,通过对民歌乐思的凝练、加工,将民歌改编曲按照难易不同程度编排成教程,使孩子从开始接触钢琴起就接触音乐母语,如同行走在中国土地上的一场欢乐之旅。
《儿童钢琴初步教程》内容丰富,既有编者创作的乐曲,又有中外民歌的改编曲、名曲的改编与节选、幼儿园传唱的儿歌改编等。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际交流尚处于起步阶段,钢琴教育相对封闭,可借鉴的教材较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使用欧洲一百多年前的教材,如“拜厄”“车尔尼”等系列练习曲作为纯粹的技巧练习,乐曲多使用功能和声、大小调体系、主调音乐织体伴奏,显得生硬机械,从幼儿发展的心理特征来看,让幼儿在启蒙阶段成天练习这种机械的、陌生而遥远的乐曲,不利于培养其乐感。
《儿童钢琴初步教程》大都围绕幼儿的生活展开,题材丰富多样。第一册共有108首乐曲,大多是创编的简易曲调,外国乐曲占比约为15%,中国的民歌改编曲约占12%,有歌词的儿歌改编曲约占22%。除去编创的简易曲调,这些外国乐曲、中国民歌和儿歌也都简化了音符和调式,只留下基础的旋律。此外,在第一册中,编者为音阶、跳音、双音等技巧练习编写了短小的乐曲,让孩子们在好听的旋律中习得技巧。
第二册共有101首乐曲,篇幅整体上比第一册长一些,外国乐曲占比约为8%,中国的民歌改编约为9%。本册开始不再出现有歌词的儿歌,故无法得出准确的儿歌数据,但仍有《铃儿响叮当》《娃哈哈》等耳熟能详的儿歌出现。此外,第二册中出现了篇幅较长、技术性较高的音阶练习,双手合奏的曲目取代了第一册中的轮奏,乐曲也不再是针对某一技巧的训练,而是融合了多个基础技巧的复合训练。
第三册共有85首乐曲,乐曲篇幅和难度比第二册又更上一层楼。这一册中创编的曲量明显减少,改编的中国民歌、外国民歌与外国古典乐曲的数量大大增加,儿歌的数量也下降不少,但仍有《卖报歌》等少量儿歌作品出现。中国民歌占约15.5%的比例,外国乐曲占23%的比例。
整体上,《儿童钢琴基础教程》的乐曲编写是以编者自行编创的乐曲,辅以改编的各地民歌、古典乐曲和中国儿童熟悉的儿歌构成,创编和节选改编的乐曲比例大致上达到6∶4,编者在积极创作的同时,也大量吸取了中外的优秀作品,丰富了教材的文化内涵,从而体现了教材的多样性。
横版16开本的设计、较大的字体与音符、每一页上丰富多彩的插画,都体现了该教程在排版上的巧妙设计。熟悉的儿歌弹唱、好听的地方民歌、丰富的中外名曲、趣味的四手联弹都能牢牢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体现了乐曲设计上的趣味性。每完成一首作品,都能极大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使他们对学习钢琴更有信心。
相对于机械练习,好听的乐曲更能吸引尚在启蒙阶段的儿童。在《儿童钢琴初步教程》中,吸收了许多国内外耳熟能详的作品,根据学琴程度改编成适宜琴童们弹奏的钢琴曲。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会因为弹奏到自己熟悉的乐曲而感到兴奋,增强学习的欲望。同时,因为孩子们对乐曲的熟悉,在弹奏乐曲时不易出错,即使出错了,孩子们自己也会有所反应,不需要等待教师的指导,孩子们也会产生“学会了一首自己熟悉的曲子”的成就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铃儿响叮当》①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编者将它纳入第二册教程,并进行了编写,将孩子们熟悉的C大调改为了G大调,在熟悉的旋律线上加入了双音和左手伴奏,依据整本教程的进度,增加了整体的弹奏难度以及丰富了和声。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对C大调版本的《铃儿响叮当》非常熟悉,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甚至掌握调性之间的变化和简单的伴奏音型,激发学习这首乐曲的动力。
教程的第一册中用照片、图画的形式生动的示范了正确的坐姿、手的姿势和键盘知识,并且在附录中对于初识键盘儿童的弹奏进行了示范。教学围绕中央C展开,从双手最有力度的手指,即1、2、3指开始练习,逐步拓展到4、5指,符合儿童的生理规律。针对刚刚步入钢琴学习的幼儿,第一册教程在曲目篇幅上较短,每一页至多两行曲谱,长度4至16小节不等,这样的曲目长度让幼儿比较容易接受,不会产生畏难心理。在第一册中,作者编创了许多配有歌词的儿歌,这些歌词大多是描写自然风光、儿童玩耍或是生活景象。通过边弹边唱的形式,可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钢琴学习的乐趣以及音乐的魅力。
《儿童钢琴初步教程》的每一册最后都会有五至八首不同程度的四手联弹作品。这些作品相较于同本书中其他作品而言难度一般,但是四手联弹强调的是配合与协调。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练习旋律更为突出的高声部,教师配合弹奏低声部,也可以让程度相同的两个学生合作弹奏,共同演绎一首四手联弹作品。通过两人磨合而弹奏出作品的过程比一个人勤奋的练琴来得更为珍贵,不仅培养了两人的默契,也使他们内心获得了满足和自豪感,增加了钢琴学习的趣味性。
然而,以现在的教育理念看来,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启蒙教材,《儿童钢琴初步教程》还存在许多局限性。
该教程没有设置专项训练,曲目排序原则也不明确,尤其是在附点音符作品的设置上,笔者认为难易程度跨越较大。附点节拍是儿童学习钢琴的一个难点,教授知识点后需要在反复练习中得以巩固。在教学中,一般是通过简单的二分附点音符的训练过渡到较难的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的训练。笔者翻阅了教程第一册和第二册,其中出现附点二分音符的曲目有第一册第23页的《船夫曲》和第97页的《啊,苏珊娜》;出现四分附点的乐曲有第一册第94页的《渔光曲》;然后便是第二册第20页的《小松树》,这是一首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混合的乐曲,难度瞬间被拉大。同时面对两种不甚熟悉、时值不同的附点节奏型,儿童往往会手足无措,手和脑在短时间内无法统一,导致在实际教学中,这首歌曲的复课率非常高。
一套钢琴启蒙教材的编写,需要兼顾技巧与理论。《儿童钢琴初步教程》的编写留白太大——只有一首首乐曲的编排,没有统一的教学指导,对于乐理知识的阐述也几乎没有。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进行补充和延伸,让音乐学习的形式更加丰富。目前使用率较高的“巴斯蒂安”“菲伯尔”等教材,在训练钢琴技巧的同时,单独设置了乐理知识模块,使得钢琴学习不再是追求纯粹的技巧,也旨在提高琴童们的音乐素养。
比如,教程第二册中的《小卡农》②,采用的是卡农技法进行编写。但对于“卡农”这个陌生的音乐词汇,却缺乏对该知识点的概括与凝练。《儿童钢琴初步教程》再版修订时,需单独划分与教材同步的乐理知识模块,细化钢琴教学。
自《儿童钢琴初步教程》第一册出版发行至今,已经有35年之久了,文化和教育在不断发展,儿童喜爱的儿歌和乐曲已然与之前不同。然而截至2017年第61次再版,作品曲目并未有所变更,几乎停滞在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音乐走向多元化,但遗憾的是,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动漫音乐、影视音乐、当代音乐等作品仍被忽视,未能纳入教材,这些作品更加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也更容易受到儿童的喜爱。笔者认为,在修订再版时,除了保留之前版本中优秀的作品外,也应该注重时代发展的需要,引入当代新兴元素,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在每一次再版中不断提升,达到与时俱进。
一套教材的编纂要围绕一个教学理念和宗旨展开,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体系。如但昭义先生编写的《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提出“音乐与技术‘双轨’道路并行教学”“通过钢琴,学习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提高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则应把钢琴演奏艺术所涵盖的全部技术训练内容和艺术表演要素,整体地纳入基础教育”。所以在教材编写上既有音乐表现部分,也有技术基础训练部分,以兴趣为主,但也强调技术训练的重要性。③《儿童钢琴初步教程》作为中国音乐本土化教材的初探者之一,并没有能够凝练出一个核心的教学理念,且三册教材在衔接上还不够严谨和完善。所以在修订中,可以借鉴其他教材中教学理念的凝练与教学体系的设置,结合本民族儿童钢琴学习的特征,进一步完善自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钢琴启蒙教材相继问世,如:杜亚雄与陈烨联合编著的《中国民歌钢琴教程》,教材收入并改编了56个民族330首民歌,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排,贯穿了启蒙到中级阶段的整个教学过程;但昭义编写的《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也是一套集国际领先教育理念、民族音乐特色、独创教学体系为一体的一套更加适合中国琴童学习的优秀启蒙教材。④
这些教材中不乏有重复率较高的经典曲目,例如:但昭义编写的《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第一册中,《小宝宝要睡觉》《乒乓歌》与《儿童钢琴初步教程》中的两首同名歌曲重合;《儿童钢琴初步教程》中《打腰鼓》《内蒙民歌》与《开心玩·小手启蒙曲120首》中的《打夯歌》《内蒙民歌》完全重合,《粉刷匠》与《弹儿歌学钢琴》中的同名歌曲重合。许多编者在编写教材时都会借鉴参考其他书目中的优秀乐曲,改编以自用。这些作品之所以重复率如此高,是因为旋律好听,难度适中,儿童能很好地掌握它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材也会收到来自社会多方的反馈,比如哪些作品深受喜爱,哪些作品不适合该阶段孩子弹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整合这些重复率较高的、受欢迎的经典乐曲编写成一册程度合理、循序渐进的“经典乐曲教材”呢?同时,参考现在已有教材,避免歌曲的重复,尽可能地为儿童改编更多的中国民歌,争取创造出更多琴童们喜爱的经典乐曲。进行钢琴启蒙教材中的资源整合,获得教学成效上的最优化,从而达到儿童快乐学钢琴的目的。
整合经典乐曲之余,我国本土钢琴启蒙教材编写的重中之重应该放在新曲目的编写上。一首优秀的乐曲应该兼顾音乐性与儿童心理,即作品本身要好听、吸引儿童学习,且其中蕴含着钢琴学习各阶段对应的技巧。编写教材的实质是利用作曲技法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育。放眼国外,匈牙利的巴托克致力于幼儿的音乐启蒙,编著了著名的《献给孩子们》《小宇宙》等诸多教材;奥地利的车尔尼更是一生都在从事着教材编写和音乐教育工作,编写了一系列的钢琴教材。他们既是作曲家又是教育家。虽然目前中国不缺少优秀的作曲家,也不缺少优秀的教育家,但是能将两种身份同时兼顾并运用于幼儿钢琴启蒙教材编写上的人却很少,这也是我国音乐学界的一个遗憾。笔者希望能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投入到幼儿钢琴启蒙教材编写的事业中来,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儿童学习的系统性专业教材。
“巴斯蒂安”“菲伯尔”作为近几年引入国内的先进钢琴启蒙教材,出版社定期会为其举办教材研讨会或是教学法培训等活动,大力推广该教材,所以这两套教材的普及率飞速上涨。参考西方教材引入国内并广泛使用的经验,笔者认为《儿童钢琴初步教程》所在的出版社也应举办研讨会进行交流与推广,如召集一线优秀钢琴教师,一起探讨其在实际使用中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各方意见进行修订。定期的研讨会和会后的修订,会使得《儿童钢琴初步教程》不断地改进与发展,越来越贴合实际钢琴教学的需要。出版社的推广也会让更多的教师关注、使用这套教程,可以更有效地提出使用意见供出版社参考。这是一个使《儿童钢琴初步教程》更加完善的良性循环。
《儿童钢琴初步教程》的首次出版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期间不断地再版发行足以说明这套教程的民族性、多样性特征契合时代教育的精神,其趣味性深受广大教师琴童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钢琴启蒙教育一直沿用西方教材而造成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缺失的遗憾。此外,教程的多样性、多样性与趣味性在迎合儿童审美趣味的同时巧妙地将诸多题材的音乐融合在一起,让儿童在接触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外国经典名作。一套优秀的教材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希望《儿童钢琴初步教程》在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得到修订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