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学段有机衔接 促思维有序发展

2020-05-18 02:39郑先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4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思考

郑先梅

摘    要:小学学段衔接问题是目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在进入小学第二学段后在学习方面的不适应现象,加强教师对学段衔接的认识,探讨和思考怎样使学生更顺利地实现由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过渡的方法和途径。

關键词:学习能力;学段衔接;思考

小学六年一般可分为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三、四年级为第二学段,五、六年级为第三学段。通过总结10年来小学教学的经验,我感到随着学生年龄、认知、心理、学业程度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部分第一学段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第二学段后成绩逐步下降,有的甚至只能达到及格的程度。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学习成绩与能力出现分化现象

刚入学的学生对任何知识都充满了好奇,想学、愿学,思想比较单纯。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已经开始学习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有的甚至学得更难一些,面对一、二年级的题目,大都能考90分以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太大差别;进入三年级以后,要求学生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但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加上自身不重视及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之间的成绩开始逐步拉开差距。在学习能力方面,因为一、二年级的内容相对简单,而且动手实践的内容很少,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学习能力的强弱差距体现得不够明显,而三、四年级内容明显加深,学习能力上的差距就逐步体现出来了。

二、心理行为出现分化现象

1. 个性行为开始分化

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天真浪漫,爱说爱动,自我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上课还经常玩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而进入第二学段后,他们开始在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产生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陷,受到同学的歧视,往往自我评价过低,有的甚至失去信心。

2. 守纪意识开始分化

一、二年级的孩子比较听话,在家不跟爸妈顶嘴,在校也听老师的话,比较守纪律,而到了第二学段就开始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如有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爱举手发言,作业认真完成;而有的学生则开始撒谎,上课常搞小动作,思想开小差,作业不按时完成等。

3. 思想情绪开始分化

第一学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环境影响等,在情绪上比较稳定。进入第二学段后,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心理压力难以释放,既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也常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

三、对外交往出现分化现象

在与同学交往上,一、二年级学生对同学、朋友的认识基本是感性的,进入三、四年级后,相互之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性阶段,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提高,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择友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能力的标志。在与家长关系上,一、二年级的学生爱把外面见到的和自己经历的告诉家长,但到三、四年级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说给家长听,有时自己经历过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为“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矛盾与代沟也由此开始出现。

根据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学生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处理第一、第二学段学生学习能力的衔接难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1. 整体分析,落实衔接点

要实现学习能力的“无缝连接”,教师就应明确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在联系,了解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能力在后面学段中的作用,把握衔接点,做到有的放矢。

衔接点1:听与说的能力。听、说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主要手段,它是获得知识、信息与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学习能力的衔接培养中,听、说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在第二学段中,对听、说能力的要求是:能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听清楚、听懂、听会并能复述老师的话,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对同伴的发言能注意听并及时补充、纠正。这就要求在第一学段的教育中,应制定相对应的听、说目标: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要求每个学生能保持安静,专心致志地听,在老师与同伴谈话时不乱插嘴或随便打断。

衔接点2:读、写的能力。这是第一、第二学段学习能力衔接中的重点。进入第二学段,各种读、写的任务比第一学段繁重得多。读、写的能力在做作业中有很好的体现:做作业时要先读题目,课堂上要读笔记、读重点,有目的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还要能说出收获。所以,在第一学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坐姿和写字执笔姿势“一寸、一尺、一拳头”的培养,要求能定时定量地完成作业,做到书写规范工整、字迹清楚、计算细心等。

衔接点3:做、想的能力。随着“自主性学习模式”的推进、“探索发现式学习”的推广,小学第二学段比第一学段更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二学段对“想”的要求是:上课要认真思考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及发言,并能有见地、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或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在第一学段的自发探索活动中,教师就要为之做好铺垫,以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乐于做”“敢于想”。

2. 自主训练,重视能力培养

第二学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第一学段打下的良好基础,小学一、二学段衔接问题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渗透教育的“四大支柱”,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从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的衔接和平稳过渡。

(1)培养“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求知,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较为简单,进入第二學段后,课程内容难度加大,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自学习惯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学习习惯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一、二学段数学衔接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预习、小结、做笔记、选读课外读物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与自学能力。

(2)培养“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做事,即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新课程的数学增加了课题学习内容,为了适应第二学段的学习,第一学段数学相应增加了一些简单的课题活动,如“节约用水”“美丽的校园”等,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在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中,不仅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而且具备综合应用知识的习惯及能力。

(3)培养“学会共处”的能力。学会共处,即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因此,在第一学段中,应注重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丰富交往内容,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享和协调的能力。这样,在第二学段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同时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4)培养“学会发展”的能力。学会发展,即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二学段的教师都应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结合教学和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和学习兴趣。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探索新路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3. 挖掘渗透,关注拓展延伸

教师应实现数学思想的“有效对接”。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条纽带,小学第一学段的数学教材中巧妙地蕴涵着集合、转化、数形结合、空间与图形、统计等数学思想,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都是第二学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持续发展,需要教师很好地挖掘这些数学思想,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掌握,树立数学思想的雏形。

小学第一学段是第二学段的基础,第二学段是第一学段的延续。我们应尽量挖掘它们的衔接点、规律、思想方法等,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进行一些有利于学习能力衔接的铺垫和渗透、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在学习今天知识的同时,为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铺设一条没有断层、没有裂缝的成长之路,让学生的人生梦想开出灿烂的花朵!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思考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