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诗词是汉语言文字的表达典范和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秀品格,其中饱含学生成长所需要的诸多营养。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部编教材的教学需要,拟从“创新诵读形式”“注重诵读技巧”和“探索群诗联读”等方面进行探索,致力于让初中生学习古诗词有兴趣、有方向、有深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指导
诗词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其语言简练,感情丰沛,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初中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学生能与诗词同行,其生命体验将不断丰富,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个人修为等也会得到提高。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基于初中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教材的教学需要,笔者在诗词教学的幽径上且行且思,拟从诵读入手,促使古诗词教学不断走向深入。
一、创新诵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温儒敏先生在语文统编教材国家级培训会上曾说:“古诗词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以利于增强积累、體验和语感培养。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诗词学习过程中,诵读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见一斑,以花样诵读来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不失为良策。
“声依永,律和声”,古代诗词非常讲究韵律节奏。执教《木兰诗》一文时,笔者借鉴了名师的诵读设计,带领学生一边用手拍击桌面,一边诵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个小小的诵读设计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执教《观沧海》《天净沙·秋思》时,笔者播放了“经典咏流传”中歌手吉克隽逸的经典传唱片段,组织学生跟唱。用唱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学生觉得新奇独特。再者,歌手对作品的改编、传唱不仅拓宽了学生诗词学习的路径,而且对学生主动诵读经典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瞬间被点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近诗词,笔者组织了“微信群读”活动,让诗词诵读的时空不再囿于课堂。学生们周末自选一首诗词进行配乐诵读,然后把音频发到微信群共享,家长作为听众,学生们诵读的兴致和质量都很高。“秋声·秋韵”诗会和“听,那一树树花开”诗歌朗诵会是在学生学完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古代诗歌四首”后教师组织的拓展诵读活动。分小组、选篇目、择配乐……排练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兴致勃勃,其抑扬顿挫的声调、或激动或沉静或从容或紧张的表情等,都彰显出学生对诗词诵读活动的喜爱。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词内容需要采用多元的诵读形式,引领学生充分、投入地读,读出意趣,读出情味,这不仅能让学生对诗词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悟诗情。
二、注重诵读技巧,领悟诗词情感
诗词诵读是用声音抵达人心的,所以学生在诵读时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更好地传达诗词的情感。首先要读得准确。正如南宋朱熹所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其次要根据诗词内容确定诵读的语气语调。教师需指导学生圈画诵读的重音、停顿,有时还要关注延长音的处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悲秋之作,其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特点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又是最能表现游子之悲的。课堂上一位学生在诵读时语调低沉,很有代入感,但是其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时读得很短促,笔者及时给予指导:“断肠人,可见其悲苦;天涯,足见相距甚远,诵读时要通过延长音来突显别离之久,相距之远。这样能更好地表现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课堂是诵读指导和训练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课堂,用心地指导学生开展诵读,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诗词学习就会方向明晰。
三、探索群诗联读,感悟诗词内涵
在诗词教学中笔者借鉴了余映潮老师所说的“联读法”,并进行了如下探索: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共选编了12首古代诗词,从作者所处的年代来看,涉及汉、唐、宋、元、清5个朝代,其中唐、宋诗词居多。从作品主题来看,有抒发个人抱负和理想追求的作品,有思乡怀人的作品,有感怀时事、心系家国的作品。传统的诗词学习基本是单篇学习,学生学完之后通常对某位诗人的作品、对某一类作品缺乏系统的认知和理解。笔者摒弃了之前逐篇学习的方式,根据作品主题调整了诗词学习的顺序,指导学生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作品进行联读。如学习《观沧海》时将《大风歌》《望岳》《潼关》《沁园春·雪》等作品联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仁人志士在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雄心壮志、豪气万千。“思乡怀人”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诗词时最为常见的主题,“情景交融”是此类诗词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月亮”则是此类诗词常用的意象。为此,笔者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夜上受降城闻笛》《静夜思》《十五夜望月》等作品进行联读,学生在比较综合中充分感受了“月亮”这个意象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对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也有了明晰的认识。《夜上受降城闻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均为征战题材的诗作,前者表现的是征人思乡之情,而后者传达的不仅是单纯的思乡之情,更有着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及对和平的渴望。
此外,笔者还尝试将同一诗人的作品组合起来进行学习,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学生对诗词内容、主题理解得更全面深刻。例如,王维的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的绝佳语言材料。在学习《竹里馆》后,笔者选择了王维的《辋川别业》《山居秋暝》等诗作让学生进行联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析,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有了具体而深刻地理解。
新课标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群诗联读”就是对新课标要求的积极实践,既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品质,也拓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宽度和深度。
初中阶段是学生构筑精神世界的重要阶段,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诸多的文化养分。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把诗词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流淌在青少年血脉中,是初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多元“诵读”,能让学生对诗词学习产生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在诗词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探寻诵“读”的方式与内涵,让古诗词教学不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联读扩展,拓宽视野——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J].语文教学通讯,2006(8).
[2]黄大鹏.浅议初中语文诗歌的游戏诵读[J].现代语文,2011(2).
[3]陈梁飞.畅游于群诗的海洋——一次群诗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2).
作者简介:高娥(1979—),女,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