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南阳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2.河南省南阳市骨科医院感控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陈 源1 杨景丽1 杨珂雅2
踝关节是一个屈戌关节,在机体整改负重结构中,其负重量最大,其背伸、拓屈运动构成了人们日常活动中行走、跳跃等活动,一旦发生骨折需完全复位治疗[1]。后踝是指踝关节中胫骨远端向后突出的部位,当后踝骨折线接近或者超过胫骨关节面的30%时,临床要采取复位治疗,包括闭合复位、手术复位两种[2]。本院惯用后外侧入路配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支撑钢板内固定术以保证胫骨远端持续的解剖复位。现以94例后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使用上述两种手术方式的近远期疗效,为本院后踝骨折治疗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回顾收集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后踝骨折94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初次后踝骨折;(2)受伤至手术入院之间<21d;(3)成人单纯闭合性踝关节骨折;(4)患者均了解此项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Pilon骨折;(2)骨折同时伴周围皮肤、肌肉严重损伤,影响康复效果者;(3)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影响手术效果者;(4)骨折前已患肢存在踝关节病变。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19~74岁,平均(57.8±11.5)岁,骨折原因:扭伤21例,车祸11伤、高处坠落伤10例,其他5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23例,Ⅳ度16例,旋前外旋型Ⅲ度2例,Ⅳ度6例。B组男32例,女15例,年龄19~68岁,平均(55.4±12.6)岁,骨折原因:扭伤25例,车祸12伤、高处坠落伤7例,其他3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21例,Ⅳ度18例,旋前外旋型Ⅲ度3例,Ⅳ度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2 术后两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比较
1.2 方法 入院后首先摄片观察是否存在骨折脱位情况,并予以手法复位,并在受伤后6-8h内进行手术,皮肤条件较差者可延迟4-6d。患者予以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消毒铺巾后借助关节囊的牵拉予以复位,选择适合的克氏针由前向后平行胫骨下端后穹隆固定骨折块,通过C臂机观察后踝骨折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在胫前作小切口,沿克氏针拧入空芯拉力螺钉,再透视观察,复位满意后拔出克氏针。A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以外踝尖、腓骨后缘及跟腱外缘作为体表解剖标志,沿腓骨后缘与跟腱外缘中点作一长约8cm的纵行切口,其长度可适当延伸,钝性分离肌腱组织,注意避免损伤,充分暴露胫骨后缘的脂肪组织及踇长屈肌肌腹、后踝骨折块,先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依据腓骨骨折线走形方向,钢板远端塑形后置于腓骨外侧及后侧,近、远两端均用螺钉固定,钢板位置可依据患者患处病变后的生物力学特点置于后方或外侧方。固定完成后观察钢板与胫骨远端的粘附性。术后可常规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于2周后拆线,术后4周~6周观察负重情况,引导患者逐渐完成负重活动。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其中骨折愈合时间以局部无叩压痛,活动正常,X线显示有连续性骨痂通过,且连续观察两周后骨折部位无变形;(2)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踝关节恢复情况。该量表包括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动、最大步行距离、地面步行、反常步态、前后活动、后足活动、踝-后足稳定性、足部对线等评分项目,总分100分,90~100分表示优,75~89分表示良,50~74分表示可,<50分表示差。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录入SPSS22.0软件版本进行处理,两组手术情况等各项资料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资料为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对1≤T<5的χ2检验采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两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比较 术后12个月两组踝关节功能比较,B组关节恢复情况明显优于A组(Z=2.367,P<0.05);术后24个月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Z=1.794,P>0.05);但两组踝关节功能较术前12个月明显好转(P均<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A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患肢末端血运受阻,经热敷后好转,2例切口感染,经清创、闭式冲洗后好转,无固定物外露,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8%,B组2例腓骨后侧轻度疼痛不适,休息后好转,其不良反应发生率4.25%,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采用后外侧入路方式进行内固定治疗,该手术入路的优势在于避开神经止点从而保护周围神经,同时还可充分显露外踝、后踝的骨折部位,提供术者清晰的视野,并在直视下即可完成后踝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3]。如选择后外侧入路方式,常见的固定方式也有2种:空心螺钉内固定及支撑钢板内固定,两种术式对患者手术适应症基本一致,但多数患者选择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该内固定术尽可能减少剥离骨折块的软组织,有效保护血供,而钢板内固定术则需要较大范围的剥离骨折块的骨膜,创伤较大[4],并且相关研究表明[5-6],螺钉内固定同样能取得较足够的固定强度,可满足患者早期康复的要求;其次螺钉内固定能通过不同方向保持骨折块的内固定效果。但针对骨折较为严重,或者骨质生长不良者,对骨折块稳定性能要求高的患者,如采取螺钉内固定后有可能发生骨折移位,从而发生医源性再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此时钢板内固定术就有比较好的优势[7]。在进行本研究之前,笔者详细向参与研究的患者就内固定术方式进行讲解,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本次实验性结果,以期观察两种内固定术的近远期疗效。结果显示,就手术资料比较而言,螺钉内固定术优势颇为显著,系术中后踝部位较深,与大跟腱相邻,术中的操作空间较为狭小,使用螺钉内固定术螺钉容易操作,而钢板内固定术需作手术切口,同时剥离筋膜等组织,因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余螺钉内固定术,患者恢复较快,同时B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A组,这与术后12个月的随访踝关节功能恢复结果一致,在术后12个月,B组的近期疗效优于A组,可能是由于钢板内固定时需剥离骨折块周围较多的软组织,破血血供所致,但术后24个月的随访研究显示两组的踝关节功能并无显著差异,表明就远期疗效而言,支撑钢板因其牢固的固定效果,同时减少垂直负荷,有利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因此远期疗效两组基本一致。从本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可以看出,两种内固定术均是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支撑钢板内固定、空心螺钉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后踝骨折,但后者对骨折处的创伤较小,近期疗效显著,但支撑钢板内固定术同样具有了良好的固定效果,两组远期疗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