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造性思维对于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之下,人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解决一些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总结分析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经过分析发现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同时教师的教學缺乏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建议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利用微课开展教学,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效果。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观念;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0-00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0.013
对于高中的物理教学而言,它不仅要向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授,同时也需要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效果,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动力。在高中物理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首先只有明确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从教学发展的角度提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对策。其次在寻找到当前教学存在问题的背景之下,教师要考虑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培养需求,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其应用在课堂当中,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提供帮助,提升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效果。
一、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自己在教学开展过程当中的理念。当前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正确的,能够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引导,同时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也会紧紧围绕着人才的培养需求来进行合理的实施,但是也会存在着一部分教师的观念并不是特别正确,没有能够意识到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例如,有的教师进行物理教学的实施,往往按照一种应付任务的方式进行完成,实际上物理教学最重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比较关键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当中,许多教师所关心的实际上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有部分教师从来都没有开展过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或者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实际上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当前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不够与时俱进。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的理念的更新提供了方向,学校也组织了各类培训,但是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教学理念不够新的状态。
(二)教学实施缺乏对学情的把握
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物理教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部分教师却把二者进行割裂式的处理,单独进行这两个内容的实施,不仅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同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实际上,绝大部分高中生对于创造性思维培育的学习环节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是比较高的,因此这也呈现出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具有发展和开展的空间,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于学情的把握。学情是教学开展的基础,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求,那么所选择的教育教学手段就会不理想,甚至会导致出现与学生情况不匹配的现象。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
在高中物理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实施方法。在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开展过程当中,部分教师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刻,甚至存在着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高中物理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考取好的成绩,帮助他们在高考当中进入更好的高校学习。这样的一种传统教育观念,容易导致这些教师完全脱离素质教育的模式,从而也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本身就是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和认知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着灵活高效的教学技巧和技能,能够主动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励自己在教学当中尝试开展一些新内容的教育。对于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果在教师层面不能够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那么所获得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学校要注重加强系统性培训工作的开展,组织相关的培训工作的教师切实感受到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培训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要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利用多种多样的案例,进一步强化教师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过程当中,学校要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多组织教师到学校之外的地方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学生教学理念能够从本质上得到转变。
(二)充分把握学情,精准实施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在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学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当前的物理教师对于学生的学情把握并不是特别理想。在对学生的学情开展分析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段特点情况,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分析。此外,教师还要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和要素,包括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思维习惯以及品质水平,更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兴趣爱好状况,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的实施和开展。在学情差异性的情况之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存在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只有做到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够更好地精准实施创造思维的培育,针对每一个学生在创造思维层面的缺失进行针对性培育工作的开展。
对于传统的物理课堂来说,教学的氛围比较枯燥和单调乏味,因此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能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物理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之下,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氛围,并且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需求,在助推学生成长的情况之下,建立起一个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应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不断满足学生在成长方面所提出来的要求,同时也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巧用微课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在高中物理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微课教学模式在其中的应用可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本身需要具備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运用微课对学生进行教学方面的辅导,同时也凸显出微课本身的价值和特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当中,需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由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到微课的学习环节当中。这样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凸显学生本身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育。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工作需要长期实施和开展,因为通过长期坚持才可以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如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在教学的环节当中得到培育,那么对于微课教学模式来说,也能够体现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并且能够在学生的长期发展当中为他们提供思维能力方面的支持。
例如,教师可以就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如浮力、短路等作为话题设计微课,先布置任务,让学生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知识应用案例作为分享,然后再进入到微课的学习当中。此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进一步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效果。又如,在学习电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生活当中短路的视频所引发的火灾案例作为教学的导入,通过微课的方式进行呈现,能够让学生明白电路在整个电力使用当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此外,随着教育教学平台的完善,目前也有了一些现成的微课教学平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情况对这些平台的资源进行选择,将其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育的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利用与他们相近的背景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水平。但是,在微课的选择过程当中,教师也要注重把握微课的使用尺度,不能够一味地依赖微课,缺乏在教学当中的合理思考,从而导致教学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
(四)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做到时刻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并且使用恰当的引导宣传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正常轨道当中。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来说,课本当中的内容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枯燥性,特别是一些题目本身的题干又比较长,学生容易在审题的环节当中出现不耐烦的现象。教师需要采取正确的教学引导手段,帮助学生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使其尽量融入到题目所描绘的场景里面,能够进行深入性的问题思考。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当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情况进行评估,结合具体的需求调整引导方式使其达到合理化的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借助媒体平台得到转移和回归。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对教师本身的引导作用所提出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吸取一些有效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我在教学当中的调控能力和引导能力,能够在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中找准切入点,实施教学。
例如,在教学空气阻力这一章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放出生活当中下雨的情景,并告诉学生雨滴在重力的作用之下,从高空落下来所产生的伤害力是比较大的,但是为什么下雨的时候雨滴却不会给人们带来损伤。通过生活化的引导方式,能够使学生慢慢地把生活当中的情景和知识联系,从而发现在雨下来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又如,在教学力的相互作用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开展拍手的活动,或者同桌之间进行拍肩膀的游戏。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具体感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力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把握。
三、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服务于教学的发展和人的培养,推动高中物理教学创造性的发展,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培育。随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和使命。基于此,以高中物理教学为契机,实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17(13).
[2]张俊.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6(1).
作者简介:柳向辉(1973.11— ),男,汉族,甘肃庄浪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