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母亲形象的成因分析

2020-05-14 13:26郭雨晴
考试周刊 2020年37期
关键词:产生原因成因分析

郭雨晴

摘 要:母亲形象是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塑造数量丰富,但是塑造类型较为单一的人物形象。纵观全册的语文教材内容,笔者发现母亲形象的形象塑造较为扁平化、单一化,同时母亲形象都呈现出近乎完美的形态。笔者从传统文化、大众传媒和个人意识三个方面对教材中母亲形象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母亲形象。

关键词:母亲形象;产生原因;成因分析

统观教材呈现的母亲形象,不难发现母亲形象的突出性格虽然有所不同,但都绕不开勤劳、坚强、奉献等字眼,归根结底都是趋同的正面形象。教材突显了母亲的家庭职能,反映出母亲在教材中呈现的形象失真、不贴近现实。选文的母亲角色塑造显得扁平化,折射出母亲形象的边缘化。笔者分析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母亲形象具有以上三种典型特征,而教材中母亲形象特征的产生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一、 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本文根据母亲形象的性格特征将母亲划分为四类,这四类母亲形象的性格类型趋同,都是品质近乎完善的。笔者发现教材中四种母亲类型与儒家的“五常”思想较为吻合。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可诠释为善良、慈爱;“义”是明辨是非、深明大义;“礼”是涵养、守礼;“智”即聪慧、通达;“信”为人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教材中勤劳坚韧型、明辨是非型、睿智通透型及诚实守信型母亲,完美地诠释了儒家的“五常”学说,也反映出教材对儒家文化的重视。

儒家思想作为主宰中国数千年的正统思想,严格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始终。儒家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把“家”“国”同构,甚至把“齐家”放在首位。因此,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水涨船高,儒家典籍也会选取一些符合儒家价值规范的母亲形象作为书写对象。儒家向来推崇深明大义的母亲,《史记》记录了数位重义的母亲。《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了王陵之母的事迹。在刘邦尚未发迹前,一度穷困潦倒,是王陵的母亲收留了刘邦,并要求王陵善待刘邦。后来刘邦起义,攻入咸阳。王陵由于了解刘邦的痞气,认为他难成大业,反而更倾向于为项羽效力。在王陵摇摆不定之际,项羽抓了王母以要挟王陵投诚。王母哭着对谈判使者说:“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随即伏剑而亡,项羽一怒之下烹了陵母。王陵听闻悲痛难忍,死心塌地辅佐刘邦,天下平定后,他被封为了“安国侯”。后人感念陵母事迹,纷纷为其做悼亡诗。清代袁希颜写了《王陵母墓》一诗:一剑兴亡决,斯言寄远人。中原谁共逐,天子岂无真。义莫从新主,恩堪断老亲。至今留墓草,如报汉家春。

《史记》同样记载了多位聪慧机敏的母亲。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刻画了这样一位机智通达的母亲——赵括之母。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之子。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赵孝成王中了秦军的计谋,让赵括代替廉颇为主将。赵母了解儿子不是将帅之才,上书恳请赵王换人出征。赵孝成王问其缘由,赵母从两方面比较了赵括父子二人。在对待人才方面,赵奢礼贤下士、广泛吸取他人的意见,在朝中人缘极好。儿子赵括却高高在上,不屑与旁人结交,这样的人在军中无人敢出谋划策。在面对物质诱惑时,赵奢不慕名利,常把王上赏赐的财物分于好友。而赵括贪图荣华富贵,为人吝啬,只知求田问舍。故而赵母得出结论:“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赵孝成王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赵母洞悉此次儿子必然有去无还。作为母亲虽然无力阻止儿子送命,但“自古名节大于天”,赵母机智地与赵王周旋,企图保全儿子的名节。赵括的母亲进言希望如果有一天赵括领兵无能铸成大错,王上能赦免赵母无罪。赵孝成王答应了她的请求。赵母此举看似为了自保,实际上她是把赵王与儿子“绑”在一起,让朝中大臣知晓兵败之过不能完全推给赵括,赵王用人不准也是有过。果然,赵国兵败如山倒,赵括中箭身亡,赵军损失四十万人。事后,赵王没有怪罪赵母,也没有谴责战死的赵括,这都归功于赵母的机智。常言道“知子莫若母”,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奔赴前线之际,也是母亲肝肠寸断之时。徐钧赋诗评价道:“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司马迁的《史记》中详细地塑造了很多母亲形象,确立了古代母亲的行为准则,对后代评价母亲的价值标准做出了典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塑造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五常”规范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教材母亲身上。

二、 社会性别意识的导向

(一)古代性别传统的影响

教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在教学内容上的具体映射。教材母亲的社会属性弱化,受到了“男尊女卑”思想传统的影响。父权制社会伊始,男尊女卑的观念便根植于社会文化中,女性被排挤在外,最终沦为男性的附属品。数千年的父权社会,男性牢牢掌握着领导权,而女性被剥夺了一切权利。

在远古的母系社会,那是一个真正的母亲社会,母亲生育、养育、抚育、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那时母亲的地位至高无上,古语流传“燧氏之民,知母而不知有父”。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安登感神龙而生神农,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不仅中国的神话如此,外国也是这样。童贞信女玛利亚感孕而生耶稣,摩耶夫人从右腋窝生出佛陀……正所谓“圣人皆无父”,皆是感天应运而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由驯养动物发展出畜牧业,母系时代的锄耕文明为大规模的犁耕文明所代替。在这些农业劳作中,男子成为生产的主力。妇女的生产劳动受到排挤。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了彼此地位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以父系为中心的父權制社会的开始。

翻阅历史书籍,不难发现上古时期英雄的名字总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母子的姓名时常同时出现。我们知道嫘祖、姜嫄、女枢……但是进入父系社会后,母亲被剥夺了姓名,即便是历史上的名母如岳母、孟母、陶母,她们的名字都很难在传记中得以流传。古代母亲尚且如此,近代母亲仍然没有姓名。邹韬奋的母亲知书达理,可邹韬奋只知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旁人叫过母亲“十六小姐”“十四少奶”,她始终没有用到自己名字的机会。在几千年前,姓是从母亲开始的,故而上古时期的姓氏多从“女”:如姜、嬴、姚、姬之类。时过境迁,近代的母亲居然没有了自己的姓,甚至要随夫姓,可想而知母亲地位的卑贱了。母亲在历史上无名的情形暗示了妇女在封建社会所处的地位。正是流传数千年男尊女卑思想的渗透,导致教材中的母亲都循规蹈矩,安分地当家庭主妇。在倡导男女平等的今天,教材中的母亲也应该走出家庭的方寸之地,去拥抱更加广阔的世界。

猜你喜欢
产生原因成因分析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有关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思考
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