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转型与政策转变的关联性分析
——基于典型经济体的比较

2020-05-14 00:49张近乐姚冰洋
河南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转型政策结构

张近乐,姚冰洋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在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下,“结构”作为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概念和经常被深入研究的对象,一直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尤其自工业革命之后,“结构”或者“经济结构”就作为一种长期存在被给予更多关注,“经济结构”也在经济政策等诸多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着真正持久、不可逆转的变化。在广义上,经济结构及其转型是经济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变迁,在《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经济结构变迁被概括为“总量经济指标(比如国民产值与支出、出口与进口、人口与劳动力等)关键组成部分的相对权重变化”。该定义虽然较为宽泛,但能涵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部结构性变化现象,可这一概念却将学者的研究思路汇集到了经济结构转型方面——与“比较静态”模式下的经济短期波动相比,结构转型往往属于长期现象,其间要发生真正持久性甚至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比如,当资源再配置主要是由供给了更高劳动生产率引发,即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这就属于典型的“帕累托改进”,这种做法或者要素流动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快速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在其工业化进程中都出现了资源向高生产率工业部门流动的情况,由此极大带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绩效相比,后者的经济结构是“帕累托有效的”[2];倘若资源重置由需求侧/消费者的偏好改变引起,经济发展效率就会出现不确定性,甚至会让经济增长处在低效区间。因此,有必要对经济政策转变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解构,以世界主要经济体为研究对象,对其上述问题予以深入分析,在梳理出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结构转变的发展脉络,剖析了经济政策转变与其关系后,能够对我国经济结构政策制定、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一、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及现状分析

(一)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梳理

在一国框架内,其资源禀赋在不同产业中的分布总量是既定的、有限的,如果其经济增长速度或者经济发展质量超过了其他国家,造成了全球经济非均衡增长态势,通常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一个是部分生产活动自国外转向国内,让国内产业规模得以迅速扩张,在规模上形成了超过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3];另一个是资源在不同经济部门中的不均衡配置,一些产业由于资源高度集中形成了新的、更高的产值,与其他国家相比形成更加平稳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也相对较快。对世界主要经济体来说,无论是美国、德国、法国还是日本,这些国家都先后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在较长的时段内进行着低效率资源结构向高效率资源结构转型、低效率技术结构向高效率技术结构转型、低质量需求结构向高质量需求结构转型的努力。

1.美国

自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就一直保持至今,到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始终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保持领先优势。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国际竞争、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在政策引导下针对很多传统工业开展了技术升级改造。当时,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思维、新方法被应用,这让美国的传统工业及其产品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一直保持较高影响力和显著竞争力。在该时期,美国推出了“服务化经济”战略,在经过近20年的发展之后,到2009 年,美国第三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接近80%。到了21世纪,因为在20世纪终期美国制造业大量外移、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美国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从1950年的27%降为10%左右,该比重远低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比如,和日本(21%)、德国(23%)、英国(18%)、加拿大(17%)相比,美国经济结构中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这在今天的美国依然十分严重。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的十年中,受到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制造业的代表——汽车产业——同样陷入困境,美国政府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和营销等)试图重整汽车工业,但一直收效甚微。

2.日本

在经过了二战的失败之后,自20 世纪中叶开始,日本开始了发展本国经济的各种努力,在连续多年GDP增速保持在10%的“辉煌”之后,该国也经历了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GDP中占比上升幅度最大的产业为服务业、半导体和运输通信等,大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这说明在经过了危机洗礼后,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的地位明显上升方面[4]。到了20世纪90 年代,日本经济的泡沫开始破灭,这种源自民间疯狂的建筑投资的产业扩张行为,让住宅建设从此一蹶不振,时至今日还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那以后,日本本土制造业出产的产品也遭遇了国内消费需求萎缩、出口增长放缓等压力,此时的日本经济结构需进行深度调整以释放潜能。甚至可以说,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导致了相关产业部门的增长放缓。与此同时,公共支出的加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并未显现出来,其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逐渐被削弱,传统产业和经济基本面需要迎接更多挑战。在最近20 年中,日本服务业地位显著上升,经济结构转型不断加快。到2005年,日本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十分显著的变化,第三产业一跃成为经济增长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持续加强。

3.德国

受二战影响,德国经济很长一段时间一蹶不振,后因美国“援助计划”的介入,德国(以及西欧很多国家)产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开启了新的时代。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德国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完善,有利于国家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经济政策相继出台。到了20世纪末期,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很多国家都出现经济动荡甚至社会动荡,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经济结构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果对危机处置不当,势必会让国家经济陷入艰难境地。但是,就在全世界为此惴惴不安之时,德国企业的表现却十分不同,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很多德国企业(包括很多跨国企业、多国企业)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即便到了2009年爆发欧债危机之时,德国经济结构也只是出现了短期的被动调整。在当年,其经济下滑了4.7%,失业率上升到7.7%,引发了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广泛担忧。可是就在2010 年,德国经济奇迹般地开始增长,即便在欧债危机席卷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到2012 年年底,德国失业率却下降至6.9%,下降幅度达0.8 个百分点。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应对风险挑战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均“瞄准”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技术升级。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特点

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存在一定共性,即都以垄断竞争为核心,以公平化分配与跨国经营为推力,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也进行着生产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迁。其中,生产结构变迁凸显了经济结构转型的供给层面的特性,消费结构变迁体现了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层面的特性,在各个部门供给与需求的“此消彼长”中最终实现了恒常稳定的增长[5]。但在这一过程中,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结构转型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美国的垄断资本发挥主导作用,德国强调法律手段的介入,法国致力于计划指导,日本寄希望于政府主导等。

1.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性

对世界主要经济体来说,其经济发展战略除了要关注经济总量的扩大外,还要致力于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协同统一。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为第一产业倾注了大量精力,当时的农业是主体,也是国家发展和存续的保证。在工业革命开启之后,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开始“重装”走上历史舞台,并且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迅速抬升,第一产业的占比逐渐下滑,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开始缓慢上升;接下来,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进入发展顶峰,由缓慢增长发展到逐步下降。与此相反的是,第三产业代替工业开始了从缓慢上升到迅速上升的势头,这虽然被视为较为长期的渐进过程,但是到了工业化后期,第一产业占比就降至国民经济的5%以下,第二产业占比略有增加但显著低于第三产业,表现最为突出的要数第三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但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甚至超过一、二产业的总和,在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就业中也同样占据主要部分。通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研究发现,无论美国、德国还是日本,其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发展均未“逃离”此规律。

2.经济政策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美国,自二战之后,受政府干预程度最高、干预频率最多的产业为农业、科技与教育产业。在上述产业中,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用于刺激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科技创新和科技装备制造、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事实表明,上述政策的实施确实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和美国相比,日本政府对经济结构转型给予的政策干预程度更为强烈,主要的干预手段就是针对特定产业给出明确的经济政策。在过去的70 多年中,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大量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对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日本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转型和国民经济进步,也让其在较短时间内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比如,日本通产省制定的产业政策以10年为一个周期,每周期均要针对产业发展和经济走向制定明确的政策主题。其间,不但产业结构会与经济转型同方向调整,还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让更多企业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一些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更是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成为日本战后复兴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推手。而对欧洲的德国来说,虽然也经历了二战战败的冲击,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依旧坚持发展本国重工业。比如,在1986 年,为了发展本国的老工业基地——鲁尔区,政府向购买废弃矿土地的企业家们提供了低息贷款,这对重振老工业基地、通过改造使之重焕生机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3.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

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以此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是二战之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进行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无论美国、日本还是德国,其私营企业发挥提供商品与服务的作用,政府发挥起弥补市场不足和维持经济稳定的作用。在美国,其经济结构转型是与市场机制变化同步的。在日本,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政府研究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通过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的发挥,实现了工业、服务业的高度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与此同时,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过程中,解决了更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对缓解社会矛盾同样大有裨益。

4.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工业化进入到较高层次之后,服务业能否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经济增长都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日本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失业率不断攀升,为了缓解压力、扭转局面,日本政府制定了服务业发展促进政策,借此缓解经济乏力和国内需求下降等难题。德国部分地区在国内资源日渐枯竭的同时,开启了对老工业区的改造扩容工作,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引领当地经济实现了新一轮的增长。在我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放慢与技术进步滞后直接导致了就业率的下降和经济增长的困境。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多次通过产业振兴战略扶持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试图通过劳动力、资本等资源要素的空间流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经济转型注入更多动能。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转型的典型做法

(一)美国资本政策与经济结构转型

美国在二战结束之后成为两超之一,并在冷战结束后成为当今世界上的唯一霸权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其之所以在连续几十年的时间里保持强大竞争力,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美国十分注重资本市场的发展,它通过资本运作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并最终将这种影响渗透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从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脱颖而出”。第一种做法是借助初级市场新发证券对产业增量结构进行调整,以此满足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渐进调整的需要[6];第二种是借助二级市场对产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对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扶持和激励。通常,在初级市场管理层上,美国政府对新股发行进行着严格的指导和控制,其目的在于引导股票市场依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与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有序扩容,并通过政策倾斜帮助新兴产业和相关部门以及“瓶颈”产业中的企业优先上市,把更多优质资源和大量资金优先配置给上述企业,以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达到经济政策的目标。此外,在美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其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这为美国企业和产业进步尤其是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其所起到的作用是关键性的、不可替代的。甚至可以说,如果缺少了基于资本市场的经济政策的引导,美国经济结构就不会出现如今的局面。在同期,虽然欧洲、日本等经济体也具备有利条件,可只有美国能够抓住“新经济”并率先引导其迅速发展。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政府推行了最具创新活力的、涉及金融市场的经济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为企业和产业发展开通了最便捷的融资渠道,造就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一个例证,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纳斯达克(NASDQ)股票市场对创新型产业的支撑力量越来越大,相关企业借此可以十分便捷、经济地开展融资活动,包括微软、思科、戴尔等在内的著名企业都因此受益匪浅。

(二)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政策与经济结构转型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自二战之后,日本政府以政策引导、直接投资的形式,逐步完成了以资金为导向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引领,完成了基于财政补充支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政策性银行的出现,此类银行或者银行产品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在当时,日本两家政策性银行——日本开发银行与日本进出口银行——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7]。其间,日本开发银行制定帮扶政策开始针对大型企业输出长期贷款,用以支持经济战略中的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民间组织尤其是民间企业机构的资金短板,也缓解了一般商业银行的贷款压力;日本进出口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日本的进出口商。当时,该银行遵循政府经济政策导向,向上述对象提供长期低利率贷款,其目的在于激励出口和帮助本国企业从海外进口,以及引导私人在海外开展投资活动等。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民间金融机构以及银行业在贷款能力方面的不足。此外,为了更好迎战风险,日本政府以直接投资、低息贷款等形式引导和帮助本国主导产业发展,较之于前一种引导性帮扶模式来说,其效果更快也更为直接。其间,日本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完美转身”,几乎倾全国之力对产业经济进行扶持,所需的财政资金大多来自国内养老金、国民年金剩余资金和政府担保国债等。这样一来,日本经济结构出现了深度调整的迹象,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政策也对产业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现了对不同时期政府确立的主导产业的专项帮扶,让日本造船业、钢铁业、机械制造和汽车业、石油化工等产业都因此受益良多;第二,随着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落地,越来越多的重点发展产业与新兴产业获得了低息贷款,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既实现了产业升级,也促进了经济发展;第三,通过对那些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的产业开展投资,极大吸引了民间资本的“注意力”。而为了唤醒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经济结构转型中来,国家推行了“倾斜式生产”的产业政策并为此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些举措不但提升了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还显著提升了国民就业率,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即便进入21世纪,日本依旧将制造业视为立国的基础。日本经济产业省2000 年制定的“国家产业技术战略”,其核心也在于研制新材料和开发新的制造工艺。经过多年的坚持,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见表1)。

表1 日本主要制造业行业的产值、增加值与占比(2000年)

(三)德国、法国全能制经济政策与经济结构转型

与日本相比,二战初期德国经济结构转型相对滞后一些,但是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却抢先一步。在二战后初期,德国重点发展基础产业并使之恢复到战前水平,以应对战后初期的物资匮乏局面。到了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德国开始着手发展新兴行业,并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资本结构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技术设备专业化水平,以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经济结构的科学化。已有的历史经验可以表明,在当时的德国,通过建立“全能银行制”的模式对德国战后重建以及其他一些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与引导,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变革[8]。在实际操作中,全能银行与日本银行的做法大体相同,都是以长期贷款为主要形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所不同的是,全能银行还能够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持有股份,人事渗透和代理投票等形式,让银行在企业融资、公司治理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全能银行能够针对服务对象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这种做法对优化信贷配给和降低信贷风险、提升收益率都是大有裨益的。在同一时期的法国,为了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国家实力,同样经过了多次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最终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虽然在实施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与实际措施存在差异,但大多具有共同特征。比如,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大多按照国内外经济形势有秩序地调整产业结构以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其间,法国按照国家战略要求,以强有力的手段针对核能、高铁、发电站等高技术产业开展了全额投资,直接或者间接引领了本国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铁路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极大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同时,法国各级财政部门以发放补贴的方式帮助本国企业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项目落地,并按照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制定了独具特色的经济政策,比如在工业转型的重点地区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新工业区等。

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及经验

(一)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转型的模式有多种,但大体有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国家主导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导模式。而无论选择了哪一种模式,在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都要根据本国家、本地区的资源禀赋、文化要素等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也要对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进行充分而客观的分析,以实现经济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有效作用[9]。按照日本和德国的经验,国家主导型的经济政策能够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发挥重要作用,一旦经济转型任务完成,该模式就会显现其弊端,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纠正,就会让政府、银行、企业等主体的行为扭曲,甚至引发非理性投资。其结果是,即便不出现经济泡沫,也会在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甚至会将国家拖入经济滞胀的旋涡。因此,为了有效规避上述弊端,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制定政府主导型经济政策的问题上,始终致力于疏通企业与金融政策之间的关系,降低企业对政府和间接融资的依赖性。在资本主导模式中,经济结构转型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在这一问题上,美国不断健全和完善其金融体系,通过制定和发布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对低效率的企业予以淘汰,对高效率的企业予以支持,防止出现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步伐的阻碍。综上,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从重点产业或者关键产业的需求出发,通过满足相关企业资金、资源、信息的诉求,使之能够更好地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转变的经验及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有关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通常沿以下两种思路进行:一种思路是借助发达的工业化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经验引导经济结构的自然演进——自然演化型经济结构转型;另一种思路是借助经济政策与产业规划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推动经济增长——国家干预型经济结构转型。但无论是哪一种思路,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制定了强有力的经济政策,通过放弃速度偏好、重视发展质量,或者通过依靠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及其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在此过程中,经济政策通过作用于自然资源、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人文地理,不断突破经济结构转型的瓶颈制约,最终实现了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1.经济政策需要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按照美国的经验,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实现了美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并在孕育美国“新经济”辉煌的同时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这种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经济政策不但显著提升了资本利用率,让资本的技术含量得到不断提升,还强化了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实时控制”,让美国新经济得以迅速形成并获得迅猛发展。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为了应对日本、欧洲国家的竞争威胁,里根政府通过放松规制和减税等经济政策,营造出了全新的经济氛围,为相关产业发展和资本市场进一步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自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通过投入巨资的形式重整其汽车产业,在传统三大车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特斯拉等民间车企,以应对德国、日本汽车产业的冲击。

2.按照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与本国资源实际,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经济政策

在二战结束之后,德国对鲁尔区、空中客车的扶持可谓是经济政策的典范。在当时,德国针对煤炭公司进行了重组,使之具备合理的企业规模,让煤炭生产按照既定计划逐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诉求,并以此应对煤炭产量过剩的危机。同时,为了破除美、日等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强势冲击,德国和整个欧洲地区开始有意识地对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航空工业被选入其中。后来的发展成效也能够证明,当时政府选取的扶持对象是正确的,是能够提升国家经济的。此外,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例外地都对资源配置全球化予以了高度关注,它们通过产品生产与交换的全球化,让本国经济结构变动和全球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关联在一起。其间,美国就凭借其关键技术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处在了高端位置,与其他国家共同搭建起了以高科技为主的产业结构,并成功引领全球产业链的走向。对日本而言,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期直到90 年代初期,该国将经济政策扶持的重点放在了微电子技术、海洋开发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通过对新兴产业的关注和帮扶,让本国的汽车产业、机械制造和信息技术、通信产业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期的德国也是如此,它通过发展汽车产业和微电子技术产业,成功在全球范围内站稳了脚跟。从21 世纪初至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频发方面,德国政府主张开启绿色发展道路,再一次将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

3.注重技术创新对经济结构转型的积极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美国通过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成功引领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转型。在这一问题上,德国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大支撑,使其在机械制造、大型医疗设备和电器产品等领域都长时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当然,在此过程中,德国政府也主动放弃了部分技术含量较低或者竞争优势较弱的产业领域,在“舍得”之间完成了经济结构转型。比如,在2011 年,德国企业花费在研发方面的资金超过了600 亿欧元,超过法国、瑞士成为真正的创新大国。也正是由于对研发和高技术、新科技的重视,德国专利申请量处于全球第三,大量德国企业都在各自领域保持着技术领先优势。

4.强化市场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作用

世界主要经济体通过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在不同时期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在此期间,市场的作用不容低估,它与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一道,共同“辅助”经济体系不断上新台阶。其中,美国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以自由竞争与市场机制管理经济,其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因此获益良多。而在诸多关键要素中,最为成功、最为重要的要素便是美国政府为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10]。同时,德国也异常重视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在其经济政策中并不主张对那些发展容量大的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即便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也主张通过自由竞争的形式打造其竞争优势,政府要做的只是维持竞争的秩序性、合法性,并为其制定必要的经济政策和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四、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转变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现实启示

(一)美国经济政策的现实启示

通过纵观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状况,可以总结出其成功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经验包括改变单向需求和单向供给,取而代之以双向的供需关系;破除封闭经济模式以促进要素的完全自由流动;以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把握宏观经济问题等。

(1)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当前,需要以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抓住世界主要经济体多种产业进行国际转移的有利时机,建立在传统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2)借助非关税壁垒等手段,适时保护国内具有竞争潜力的产业,通过技术研究和开发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对其进行产业扶持。(3)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关键产业优势。大型产业集群应依靠资金、技术实力,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产品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4)坚决实施科技立国发展战略。中央政府与各级各类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和优化科研布局的措施,引导和帮助各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要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科研投资结构与科研体制机制,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等。

(二)日本经济政策的现实启示

当前紧迫局势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要扬弃过去普遍实施的学习或者模仿模式,通过自主创新的形式提振国家经济发展动力。为此,需要更加关注和帮助实体经济,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强化国际竞争力,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提供新的推动力。在这方面,需要对日本经济政策进行研究,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

(1)促进人民币渐进有序升值,提振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需要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确保各类资源顺畅流动,加速资金周转,提升生产效率。(2)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坚决淘汰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和企业,让产业结构逐渐步入技术密集型行列,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服务化与高附加值化的双重目标。(3)进一步扩大内需,挖掘消费潜力。中国需要将传统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时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11]。(4)开发和完善金融市场,加大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在最大限度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级各类社会机构需要的同时,强化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

(三)德国经济政策的现实启示

战后德国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虽然与“追赶式发展”的日本不同,但其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却起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先后挑起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其国民经济由此走向崩溃,但在二战后的经济复兴中,德国以较短时间重回世界中心,并平稳度过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其间采取的经济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注重政府扶持,准确制定产业政策[12]。在借鉴德国经验的过程中,应积极出台新的产业政策,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融合与对接。(2)注重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要特别关注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通过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3)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我国在借鉴德国经验的过程中,应依附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并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引领第三产业发展,而这就需要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发力。(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二战之后,德国以强大的技术工人队伍实现了第二产业的迅速复兴,其中的“全民教育”计划居功至伟。在我国,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情、民情的人才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转型政策结构
政策
政策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助企政策
论结构
政策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