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变迁:路径与演化研究

2020-05-14 00:49蔡万刚
河南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济体产业结构经济

蔡万刚

(华东师范大学 新沪商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62)

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优化调整、变化变革均带有特定规律,所不同的是这些经济体的起点和国内国际环境不同,使得产业结构演变形式、演进路径、演化规律存在差异[1]。但是,对世界主要经济体而言,由于它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布局方式彼此影响并相互借鉴,在客观规律的影响下,这些经济体产业结构演变出现了大致相同或者相似的路径。对于这一现象,无论是在经济思想史还是在经济实践领域,都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罗斯托、霍夫曼、钱纳里等都对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在大量事实基础上提出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为探讨产业结构变迁、经济结构转型以及这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2-6]。近年,在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越来越紧迫。Peneder(2003)指出,为了提升经济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国关键生产要素要从低生产效率行业朝高生产效率行业转移,以此提升社会生产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Mitchell(2007)通过研究认为,“结构红利”能够很好地促进经济规模稳定增长。也就是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优化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是提振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Chen et al.(2011)认为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关系,为了提升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及时改变落后的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产出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在国内,很多学者在不同视角上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问题。干春晖与郑若谷(2009)以偏离-份额法对产业结构生产率增长效应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产业结构演进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作用,但“结构红利”会在改革持续推进过程中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这与Chen et al.(2011)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林毅夫(2012)指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一国主导产业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刘伟与蔡志洲(2015)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国际比较,指出中国正在从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结构演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操作空间。通过上述研究可知,产业结构演进能够显著推动经济增长。接下来,就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进路径和演化规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以此深入探索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溯源与典型形式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溯源

有关产业结构及其演进问题的研究早已有之。在17 世纪末期,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对欧洲各国社会经济状态的考察揭示了一个客观存在但人们并未发现的事实,即当时荷兰的人均收入远超过其他欧洲国家和地区。在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威廉·配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大部分荷兰人的工作集中在制造业与商业领域,而制造业较之于农业能够为劳动者带来更多收入,商业较之于制造业同样能够带来更高收入。按照要素流动规律,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倘若存在多个不同的部门且不同部门间的收入存在差异,就会吸引劳动者从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这是最早解释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主张。

在威廉·配第之后,Clark以定量化的视角,对部分国家不同部门的就业人口和收入水平变化问题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集中在农业领域的就业人口或者劳动力份额会持续减少,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的就业人口或者劳动力份额会呈现出先增后降的态势,集中在服务业领域中的就业人口或者劳动力份额会持续增加,在“比较静态分析”中似乎没有“上限”[7]。这一研究表明,对一国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尤其对其第一、二、三产业占比或者重要性进行调整,就能够引导劳动力的转移,继而改变该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发展成效。Kuznets以此为基础,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并在更系统的统计分析之后得出了三条有关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第一,农业部门产值份额与就业份额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下降趋势;第二,工业部门产值份额与就业份额将会呈现出上升趋势;第三,服务业部门就业份额虽然也有上升趋势,但其产值份额变动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农业就业份额和产值份额会不断降低,制造业就业份额和产值份额始终处于核心位置,服务业就业份额和产值份额会缓慢上升。

在这之后,Clark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从需求收入弹性与生产率两个视角对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重新解释。他指出,消费者对农业产品的收入弹性会在其收入增长之后呈现出下降趋势(即所谓的“恩格尔法则”),而对制造业产品的收入弹性会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服务业产品或服务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在现实世界中,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会逐渐降低对农产品的需求比重,将更多可支配收入放在购买制造品方面,使得对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产业的相对需求保持上升趋势。

为了更多地解释产业结构演进的有关问题,Baumol 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两部门模型”。在该模型中,制造业被视为生产率持续提升的“进步部门”,服务业被视为生产率停滞的“非进步部门”。很显然,两个部门的生产率差异显著,为了保持工资率的同步增长,服务业的运营成本就要持续提高。如果假设服务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随着时间变化与服务产品价格的抬升,势必会吸引更多就业人口加入到服务业中来。Chenery 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对产业结构演进问题进行了探讨,他通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模式的比较,发现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变迁的诸多原因中,除了要考虑国内需求结构、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还要对国际贸易予以重视,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要素禀赋差异,而这正是影响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变化的关键因素。Rowthorn和Ramaswamy按照经验的逻辑思路对外向型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南北贸易虽然可以提高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生产率,却无法解释它们制造业就业份额下降的事实,一旦某经济体开启“去工业化”操作,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国内需求结构或者产业结构的变动。

近年,部分经济学家通过构建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动态变化模型的形式,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进行了解释。Kongsamut 和Rebelo 共同构建了基于三部门的超越平衡增长模型(即所谓的“KRX 模型”),借此模型能够发现产业结构演进的关键因素与不同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关系并不明显,部分修正了Clark 等学者提出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KRX 模型”的局限性也十分显然——认为一国产业结构演进会沿着“农业份额递减→制造业份额为常数→服务业份额递增”的路径行进。其中的“制造业份额为常数”的结论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发展事实不符。为了得到更接近客观事实的结论,中国学者陈晓光和龚六堂发展和修正了“KRX 模型”。在实证过程中,印证了“KRX 模型”中有关需求收入弹性差异导致产业结构变迁的结论;在理论分析中,如果假设消费者对制造品的收入弹性小于1,对服务产品的收入弹性大于1,就能够模拟出三大部门的产业变动规律——“农业份额递减→制造业份额先增后减→服务业份额递增”。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进的典型形式

在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变迁的轨迹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无论美国、日本、德国还是英国,其政府均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8]。在此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强有力的农业扶持政策、贸易政策以确保其产业部门能够始终扩大产出、提高运行绩效,其中的典型形式包括以下几种:(1)指令性产业结构演进。早在工业革命前期,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在内的欧洲国家通过指令型产业政策极大加速了工业化发展,第二产业产值份额也在短时间内上升了很多倍。在欧洲地区,虽然很多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十分接近,但产业结构演进路径却大相径庭。其中,德国制造业在经济政策推动下表现出了良性的高级化态势,英国因为政府干预不及时或者不到位,其制造业份额在最初几年达到历史峰值后开始萎缩,过早地进入“去工业化”时代。在此过程中,基于政策指令的产业结构演进极大激发了个人、企业、政府的积极性。(2)诱致性产业结构演进。按照政府是否主导产业结构演进,可以把产业结构演进区分成诱致性演进与强制性演进两种形式。诱致性产业结构演进指的是现行产业结构的演进或者新产业的出现,是通过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响应市场获利机会或者政策信号的过程中自发倡导、组织并进行的,并不要求政府“必须”参与其中,它可以通过经济政策的形式对产业运行进行调节,不扮演替代市场、主导产业结构演进的角色。对于诱致性演进,按照政府是否“真正”参与其中,可以分成以下两个子形态——纯诱致性演进和混合型诱致演进。前者指的是政府以旁观者身份出现,不直接参与到产业结构演进中;后者指的是政府直接参与到产业结构演进中,以发布政策信号的形式对产业演进和发展速度施加影响。(3)强制性产业结构演进。这一演进模式指的是政府有意识地参与并主导产业结构演进,或者以行政指令的形式要求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生产特定的产品,并为此确定产量和价格。当然,也可以以指导型政策创造和改变企业的获利水平,以此主导产业结构向着特定的目标和方向演进。在强制性产业结构演进中,按照政策类型(指导型或者指令型),可以将其分成指导型强制演进和指令型强制演进两个子形态。前者指的是政府以指导型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进程与速度进行主导,后者指的是政府以行政指令的形式达到特定的产业结构目标。在这一问题上,需要重点区分混合型诱致演进和指导型强制演进,这两种演进模式下的政府均可以以政策指导的形式参与其中,不同的是混合型诱致演进中的政府不确定既定的目标产业结构,只是单纯地参与而非主导;指导型强制演进中的政府往往带有明确的目标产业结构,并通过指导型政策对产业结构的演进目标和演进方向进行主导。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做法与演进特征

(一)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做法

美国在1980 年代前后,英国在1980 年代初开始,日本在1990 年代后期,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经济重振和国家复兴。如果将时间节点继续回溯,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化更是处在了持续永恒的动态过程当中,其间既有确定性也有难以把握的特点[9]。比如,在二战之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相伴随的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上述经济体的关键做法如下:

1.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

早在18世纪末期,美国就已经开始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始终坚持工业的基础性地位,加快发展和优化布局,让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关键支撑。其间,美国以农业商业化、制造业服务化、规模经济和垄断组织扩张等形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为其后来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措施的国家经济战略,以此重新确立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极大提高了美国的全球市场份额。二是高度重视研究与开发工作,尤其在半导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和新材料产业中,更是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以此发展高技术产业,抢占全球产业链的最高端。三是加强对高技术产业的重视与扶植,引导、帮助其“健康成长”,具体做法有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购买服务、信贷支持、关税保护等政策。四是通过高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借助新思维、新方法革新企业的生产、运营、销售等环节,帮助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进行产业开发与创新,提升其运营和市场开拓能力、管理能力,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五是重视教育,尤其是注重对企业职工的再教育、再培训,以及对在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研究生)的职业教育,确保美国经济一直掌握在美国人才手中,让产业结构变动始终处在良性循环之中。六是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利并为之创造条件(仅限于特朗普执政之前的美国)。为了优化美国的产业结构,在调整其结构的过程中需要让大量的外围地区(国家)承接其传统产业转移,为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空间,让其汽车、钢铁、计算机等关键产业始终保持强大竞争力。

2.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

作为在“二战废墟”上站立起来的国家,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但总体而言,该国作为后起的发达国家之一,很好地应对了泡沫经济崩溃与日元持续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新兴经济体的强大竞争压力下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能。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日本传统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这让其产业结构进入漫长的改革与调整时期。直到2000年之后,日本经济开始出现转机,并在随后几年中得到了逐步恢复和增长,其间实施的就业促进战略与能源节约战略取得了显著效果。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日本国内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也得益于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世纪中叶,日本产业延续了多年的“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产业周期循环模式,该模式后来被表述为“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高加工度”的发展模式,即“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在此期间,日本按照“雁行产业发展形态”,首先对低附加值消费品产业进行调整,然后使之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发挥作用,继而让其渗透到整个制造业结构调整中。到了20世纪末期,日本学者山泽逸平把赤松要先生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予以了扩展,给出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的产业循环模式。在该模式下,日本作为一个后进国家需要进口先进国家的产品并引进技术,通过投资建设工厂组织生产以满足国内对产品的需求,这种既可以供出口也可以供国内消费的模式再次帮助日本经济腾飞。

3.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

受到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英国社会出现了更多新的劳动方式与协作方式,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交换方式、交往方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经济运行体,提高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效率。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对高技术中小企业予以帮扶。英国政府将发展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视为政府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难点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在当时的英国,高技术中小企业不但可以享受到经济政策中对所有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还能够获得专门针对此类企业的特别优惠政策。二是将高等院校视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技术源泉。即便到了今天,英国政府一直延续自工业革命开始时就一直笃定的科技计划项目,希望通过高等院校的知识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构建科学园、孵化器的过程中能够衍生出更多新企业,以此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持续动力。三是准确选择关键产业,以前瞻性眼光重点扶持生物与电子产业。为此,英国政府制定了国家战略,通过建立高科技产业群等形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四是努力营造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外部环境。英国政府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活动,并为其提供风险管理支持,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范畴,助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4.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

在20世纪上半叶,德国先后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随着战争的结束,其国民经济也历史性地走向崩溃。在二战之后的经济复兴当中,德国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重回世界经济强国队列,并在接下来的挑战中平稳度过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与21世纪初的欧债危机,所有这些都与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直接相关:第一,德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进一步扩大,由此获得了全面胜利,在七八十年代基本结束工业革命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超越英、法两国,仅次于美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该时期德国将重工业视为支柱产业。第二,注重对新兴产业的扶持,这让德国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大改变。德国工业革命晚于英国,但其发展速度却远超后者,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德国工业地位的重新确立,这为其赢得了明显的后发优势——较少受到旧工业的束缚,能够直接利用英法先进技术等。第三,德国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通过及时发展新兴工业和加速工业现代化进程,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比如,当时的德国借助其在新材料领域中廉价钢材的发明和扩散,组建起了强大的炼钢工业;借助在化学工业、电气行业中的竞争优势,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强势地位等。

比如,在20 世纪中叶,借助“加工贸易”型经济发展战略,德国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比持续提升(见表1)。加之战后德国迅速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在工厂、设备、建筑、道路与公共设施方面发力迅猛,到了20世纪60年代,德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已经达到了5.6%、53.5%和40.9%。到了20世纪70年代,德国工业占比达到顶峰(57.6%),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和。

表1 20世纪5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增速对比(%)①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特征

按照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主张,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间除要进行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有效互动外,还要对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做出准确预估和评判,并以此对产业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10]。这方面,世界主要经济体具有十分成功的经验。比如,在产业结构演化路径中,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开发出了更多技术路径与组织路径。即借助技术、市场等条件,在政府、企业、个人等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产业结构变迁,其主要特征如下。

1.以发展基础产业为核心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在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进路径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任何国家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都从生产的“丰裕”出发,以满足经济社会最基本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谋求综合国力的提升。比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就为20年后的新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就是说,正是因为经过了半个世纪之前的生产调整,美国经济才能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时期寻找并占据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西欧、日本来说,情况大体相同。在二战之后的经济恢复期,西欧各国政府都将发展经济的重点放在了基础产业上面,希望借此引领国民经济恢复,使之至少达到战前水平。已有的数据表明,在战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因为夯实了基础产业,欧洲才实现了长达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一局面的出现与欧洲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这一时期,欧洲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远超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总和。与此同时,欧洲借助“欧洲援助计划”不断学习美国经验,在制造业形成了良好势头之后,继续通过高投资、高投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剂”。以今天的视角观之,当时欧洲开启的第一次产业结构演进便是为了提高效率而进行的生产方式转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欧洲与美国的做法还存在一定差异,欧洲产业发展在未达到较高“丰度”时就开启了“去工业化”步伐,希望通过服务业立国的模式提升欧洲整体竞争力。事实证明,这是欧洲下一阶段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直接原因。对东亚国家日本来说,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与欧洲国家具有某种相似性——都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第一时间投入恢复本国基础产业的浪潮之中,这为后续20年日本经济增长出现的“神武景气”“岩户景气”“伊凡诺景气”做了很好的铺垫。

2.选择正确的产业结构演进路径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既历经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历经了能源、金融的风险和危机,而这些经济体之所以能够相对稳定地保持竞争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了正确的产业演进路径,在正确的道路上提振了本国经济。从20世纪末期开始,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开始兴盛起来,但金融市场却呈现出需求过旺的迹象,而这直接导演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此过程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信息产业及其“独特的”生产观同样影响了欧洲发展计划,英国、法国、德国对制造业的主流认识出现了较大变化,尤其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绿色经济”概念在欧洲国家的兴起,欧盟很多成员国在战略上做出了重视服务业、轻视工业的选择,在未能完成工业升级时就“提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举动不但引起了欧盟经济的显著下滑,还让其国际地位大打折扣,甚至让欧洲某些传统“强国”退出了原有的“强国圈子”。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虽然改变产业结构是必要的,但也是有前提的,只有顺利、完整地完成“产业积累”,让生产达到“丰裕”状态,才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良好的经济发展效果。同期的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战后20年中,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启了与美国在金融领域展开正面竞争的产业发展战略。但是,任何国家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日本放弃了全面发展本国制造业,与美国的“角力”却并未在短时间内收到成效。相反,日本经济却因此 出现“倒退的十年”。到了21世纪,日本经济发展观念开始转变,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了就业率。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稳步复苏也让国际市场需求提升,在诸多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日本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三、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规律

(一)美日德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规律

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体都是以主导产业和以此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进行更新替代。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化会带来一个“经济繁荣期”,而连续性的或者非间断式的产业结构演化会让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速、持续、稳定发展。按照Salter(2009)的观点,产业结构演化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率的增长;Fagerbert(2016)也认为,在产业结构演化中,如果开展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会对生产率增长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可以大体了解到其演化的历史规律:(1)资源贡献逐渐降低但要素生产率不断上升。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演进经验表明,在工业进程持续推进下,资源投入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要素生产率的地位却得到强化。对美国而言,从1889年到1957年间,资源投入量与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度出现了显著变化[11]。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在1929 年以前,美国国内私人资源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6成,但从1929年到1957年,其要素生产率占比超过7 成。这一现象并非美国特有,在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均出现过。比如,英国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1820—1870 年的7%提升到1913—1950 年的68%,虽然在1950 年之后出现了下降趋势,但并不显著,即便到了1960 年前后,占比也在5 成上下。(2)劳动投入量增速低于资本但生产率增速高于资本。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进的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存在差别,但资本投入量的增长一直超过劳动投入量。通过对要素结构变动规律的分析可知,产业结构的演进通常伴随着生产过程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这“一般趋势”带有必然性——劳动投入量具有较强的约束条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素增长对人口尤其是劳动力的要求(数量和质量)越来越高。而与劳动力资源相比,资本投入量的增速要更快。所不同的是,劳动生产率能够稳步提升,资本生产率却会处在变动之中。(3)要素生产率增速会出现变动趋势。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进都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后工业化时代中,上述国家的要素增长率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其中的主要原因包括资本生产率的下滑、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产业结构的服务业化等。总的来说,世界主要经济体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从产业结构视角上看情况比较乐观,但从生产率视角上看,生活率的数值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中国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规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历经了多个关键时期,在每个不同时期,产业结构都会根据国内外形势,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动态化调整。其间,尽管中国的经济基础、技术状况、法律与制度环境等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不同,但产业结构演进却同样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与变化规律。

1.转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观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从1978 年到1984 年,我国农村率先进行了全面改革,农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其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提高的趋势,但第二产业出现了萎缩迹象。其中的原因在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农村劳动力活力被激发出来,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得显著提高。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生产“欲望”也就是生存渴望,渴望快速度过生存物质贫乏的年代。自1985 年到1990 年,中国产业结构迎来一次新的演进机会,轻工业逐渐兴起并得到飞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因此发生转向,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20 世纪90 年代一直到2008 年,中国产业结构继续进行深度调整,经济增长动力也出现了重要变化。在此期间,投资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而投资率的提高源自固定资产、住房、交通、通信需求的带动,上述产业均为重工业。因此,当投资与重工业同时“抬头”时,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经济需要积极面对“旧的丰裕和新的贫乏”,转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观念,开发高质量的产品系统与高级的生产系统,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上一阶段的丰裕生产转向新时期的高质量生产。2.按照经济发展阶段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工业重型化超前和产业结构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背道而驰。在很长时间内,我国未能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生产“足够的”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农产品、轻工业产品,而是通过重点发展重工业,让这一振兴战略显得基础不牢、支撑不足。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首先以农村为出发点,以夯实农业的决心和信心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生活诉求[12]。然后在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重点鼓励发展轻工业,希望借此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时期的轻工业获得了高速增长。在此之后,中国大体恢复到了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一样的经济发展路径——重工业与高投资。自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在固定资产、住房、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步发力,投资规模不断增大,让中国经济真正处在了起飞的跑道上,并在接下来的若干年内创造了属于中国的经济奇迹。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还应在未来一段时间适时选择经济政策和制定产业政策,防止出现严重的生产效率低下与产能过剩问题。

3.促进经济系统和产业部门的全面升级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面对的都是全面萎缩的经济难题。因此,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需要面对的虽然不是全面衰退,但却是同样重要、同样要引起注意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为了防止这些问题“变异”、引发新的更为严重的问题,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需要始终关注国内外形势,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系统和产业部门的全面升级,让中国经济能够顺利进入到下一阶段。其间,要进一步提升要素生产率以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并通过借鉴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调整的历史经验,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造服务业,在构建联动发展机制的同时,强化社会生产系统的整体能力,促进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四、进一步展望

综上,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进路径十分复杂多变,结果却大同小异。在演进规律方面,通常要完成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转变,最终通过开启“三、二、一”的“高服务化”阶段,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引领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的分析,了解到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经历的轻工业化、重工业化、高精深加工化、知识技术集约化等不同阶段,以及在上述阶段开展的产业独立化、自动化和标准化操作。在不远的将来,会随着社会分工与服务需求的改变,在传统一、二次产业中会继续分离出新的服务行业,也可能通过和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实现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再向更高附加值产业的演进。具体如下:(1)产业结构演进不单纯是数量的变化,也有质的提升。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进的经验表明,在农业现代化、工业技术化、服务业高端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同时要在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发展新兴经济体,以便在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不断扩大经济体量。同时,要正确对待资源与环境压力,一方面要实现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2)创新驱动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制造业大多选择工厂模式,这种处在以投资、规模扩张持续发展阶段的模式难以获得“超额利润”,需要通过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关键产业的创新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提升品牌效应,防止关键产业陷于“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技术发展陷阱当中,通过产业结构转换,最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3)产业结构演变是消化过剩产能和优化经济结构的过程。按照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和规律,产业转移可以淘汰传统产业,也可以延长传统产业寿命,更能够为新兴产业创造空间和赢得时间。因此,中国在产业转型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多种压力下,需要正确处理产业移入与产业移出的关系,避免经济硬着陆可能带来的风险,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注释:

①资料来源:根据德国《德累斯登银行》统计并计算所得。

猜你喜欢
经济体产业结构经济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