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应贴近学情

2020-05-13 14:21朱熠
关键词:比一比教学行为课堂观察

朱熠

摘要: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凭借自身感官以及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有关辅助工具,从课堂中收集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它立足“关注学生的学”,着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指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比一比》一课进行课堂观察,在记录与分析观察量表的基础上,得到教学启示:合理选用情境,重视教材中的题目,注意开展讨论的时机。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行为 学情 课堂观察《比一比》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思考世界,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眼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到底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去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去研究与探索。笔者拜读了一些先行者的观点,发现课堂观察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凭借自身感官以及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有关辅助工具,从课堂中收集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它立足“关注学生的学”,着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指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由此,笔者对所在课題组成员宋升达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比一比》一课开展课堂观察,在记录与分析观察量表的基础上,总结教学启示。

一、对教学过程的记录与分析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教师出示题目:

我会比:在○里填上“>”或“<”。

37○9 81○100

87○65 34○37

学生课前自觉准备了草稿纸和笔,很快地就计算出了答案。

2.学习新知。

教师引入:“你们喜欢爬山吗?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出示图片)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几个美丽的风景区,在领略祖国美丽风光的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知识。”学生都睁大了自己的双眼,纷纷感叹祖国河山的壮美。

教师出示信息:黄山高1865米、泰山高1533米、华山高2155米、香山高575米。然后提问:“谁会读?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50名学生当中有48名学生能够很快地读出各山的高度,提出的数学问题大多是对之前学过的例题、习题的“复述”或“改装”。

教师提问:“哪座山最矮?同桌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42名学生很快地说出“香山最矮”。同桌之间讨论过后,48名学生得到了正确答案;47名学生能讲清理由“四位数比三位数大”,3名学生还归纳出了比较方法“位数不同,直接比”。教师对发言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教师追问:“那哪座山最高?”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教师未过多解释,而是提醒学生:“多个数不好比较时,可以先比较两个数,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归纳出比较方法,再推广到多个数的比较中去。”5名学生发出恍然大悟的“噢”。

教师接着提问:“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为什么?小组讨论一下。”23名学生会比较黄山和泰山的高矮,11名学生能说出原因。43名学生积极参与了小组讨论。经过小组讨论,42名学生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39名学生能说出方法。

3.应用所学。

教师出示练习:

(1)在○里填上“>”或“<”,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1074○846 389○982 5102○184

(2)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

第(1)题是前面例题的直接变形,仅仅改变数字;47名学生全部做对,46名学生能明确说出比较的方法。第(2)题本质上还是同例题一样,考查学生对“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掌握情况,但形式上做了较大的改变,既没有了数字,又增加考查了“三位数”“四位数”的定义,难度增大,所以第(2)题的得分率相对低了很多;34名学生全部做对,12名学生在“最小的三位数”“最小的四位数”上同时出错,他们认为“最小的三位数是101”“最小的四位数是1001”。

4.评价提升。

教师引导总结:“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这节课大家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吗?说给大家听听。”31名学生举手,8名学生从知识的获得、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对自己和他人进行了评价。

(二)观察量表记录与分析

1.关于“教师行走路径及提问情况”。

下页图1是观察者按教室座位表对教师行走的路径和提问的次数及相应的时间进行的记录。其中,为了方便,分别用“★”和“☆”符号标记“学优生”和“学困生”,数字记录的是教师提问的次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宋老师的行走路线主要集中在第一、二组之间的过道和第三、四组之间的过道;整节课总共提问了25次,回答问题的人数占了全部人数的一半左右;学生上台用投影展示作品汇报3次,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学生汇报。

教师的行走路径和提问情况传达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从宋老师这节课的行走路径来看,她尽可能地照顾到了全班,兼顾到了“学优生”和“学困生”,甚至对有些“学困生”有特别照顾(走近提问了多达3次)。

2.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时间分配”。

教学行为包括:(1)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述,简称“教师讲述”;(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简称“师生互动”;(3)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在教师帮助下的学习,简称“学生自学”;(4)学生小组之内的讨论及教师的指导,即“小组讨论”;(5)学生按教师要求就自学或小组讨论后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简称“学习汇报”。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课堂观察中以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推行的“双主课堂”导学案为主要研究方向,将课堂教学分为“启示”“情境”“尝试”“探知”“巧练”“反思”六个环节。

图2是观察者记录的本节课教师教学行为时间分配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宋老师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用了不到2分钟的时间进行复习铺垫后,就直奔教学主题“比較万以内数的大小”。她抛出了“哪座山最矮?”的问题后,用生活的具体情境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刚开始尝试比较时,学生是懵懂的,他们有过“比较不同数位的数的大小”的经验,但对“比较相同数位的数的大小”接触不多。所以,宋老师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尝试、探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在汇报中交流想法。同时,宋老师很注重学生的练习巩固,“巧练”环节用时约6分钟。

3.关于“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主要从教师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组织课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启发引导”,引导学生“算理呈现”,组织学生合作,处理课堂生成,进行“学法指导”,“习惯养成”培养等角度展开。

图3是观察者记录的本节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宋老师几乎在每个教学环节都会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数学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多问几个“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等,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抽象、推理和建模等数学思想。但宋老师提出的这么多问题,是不是每个问题都有效,是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启发引导”,还有待商榷。

4.关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1)有无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2)有无自主学习;(3)小组学习时有无有效的合作、交流;(4)汇报时的情况;(5)有无自己的思考,能否发散思维;(6)是否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7)在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

下页图4是观察者记录的本节课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宋老师非常注重“汇报”(23人次)、“习惯养成”(10次)、“发散思维”(6个问题)、“自主学习”(5次)。可以说,这节课中,宋老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由观察得到的教学启示

(一)合理选用情境

本节课中,当宋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大好河山时,学生都睁大了自己的双眼,一下子就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新课的学习上来。可见,选用合适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立足学生“人的发展”,把小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合理选用教学情境。

(二)重视教材中的题目

本节课中,对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黄山比泰山高多少米?”“香山比华山矮多少米?”等,大部分是对一、二年级学过的教材例题、练习题的“复述”或“改装”。而教材例题、练习题是教材编写者精心选择的样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典型性、示范性和指导性,也是具有代表性、图3

学生能够接受且容易出错、涉及常见知识点的题目。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教材例题、练习题的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

(三)注意开展讨论的时机

开展课堂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参与课堂的意识。本节课中,“哪座山最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反馈效果比较好,但宋老师仍然按照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同桌讨论”;而“多个数进行比较”时,宋老师却急忙“善意”地提醒,掐断了学生讨论的苗头。这两处的“讨论”值得商榷。“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课堂讨论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设置一些稍有难度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主题。这就明确了开展课堂讨论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二是“稍有难度且能提高学生思维”。很明显,“哪座山最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过小,切入的难度过低,忽视了学生的“前概念”,其实没必要开展课堂讨论;“多个数进行比较”的思考空间较大,切入难度不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反而应该开展课堂讨论。

*本文系广东省清远市2018年度第十八批教育科研课题“提高清新区转岗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行动研究”(编号:18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郑长龙.化学实验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张国伟.论课堂观察[J].教育探索,2005(2).

[5]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友林观课

猜你喜欢
比一比教学行为课堂观察
宝宝玩数字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比一比 评一评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大家来找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