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漫
摘要:“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创新的结晶,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文章以若干研学课堂为例,尝试分析“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误区,通过分析原因并结合笔者的学习思考,阐述“研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小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英语;教师角色
“研学后教”提倡的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从提出“研学后教”的改革理念后,我区涌现出不少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笔者也注意到有些研学课堂矫枉过正,只有形式上的“研学”。只有真正学习、认识何为“研学后教”,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充分、透彻的了解,并从根本上转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研学后教”。
一、“研学后教”的内涵
“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钻研知识、总结方法,从而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更深层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此看来,“研学后教”教学理念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研学后教”提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起点拨、辅助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学后教”教学模式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二、“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研学后教”提倡的是先学后教,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学案”。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整合教材,而不能简单复制教学内容。其次,“研学后教”理念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互学学习到书本的大部分知识。再者,学生能够通过自学、互学,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鉴于此,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受到挑战,在“研学后教”理念下,教师有必要转变自身角色。教师应该是课程内容的学习者;同时,应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拓宽知识面;教师也是研学课堂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研學后教”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误区及对策
明确了“研学后教”的内涵、了解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不难发现,在“研学后教”理念的课堂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研学后教”的理念,甚至误以为“研学”课堂就是组织小组讨论,因而组织了一些无效的小组活动。以下通过分析其中一篇研学案的六个研学任务来回顾该研学课堂,尝试解读其中的一些错误做法。
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Module 2 Writing研学案
(1)描述能力时,常用句型是can+——;
(2)描述喜好时,常用句型是like+——;
(3)一般现在时的句子里,如果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形式是——。
【检测反馈】
(Task 3)
Lets Make a Riddle.(小组合作,头口编一则关于动物的谜语)
Tips:ITs…
It has…
It carl…(but it cant…)
It likes…(but it doesnt like…)
What is it?
(Task 4)
Step 1:Lets Read and Mark.(默读短文,划出你认为对你写作有帮助的生词、短语、句子,观察并分析着重描述动物哪些方面)(独立完成)
Step 2:Lets Share and Discuss.(组内分享)
Step 3:Finish the sentences after the model.(仿照例子完成句子)(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1)Clifford is as big as an elephant.
(2)The boy is as——as his father.
(3)He can run as——as a rabbit.
(4)The boy can jump——.
Step 4:Lets compare.(读一读,对比两种表达效果,到底哪个好一些)
A.Clifford is a pet dog.He is a different petdog.
B.Clifford is a pet dog.But he is a differentpet dog.
【总结拓展】
(Task 5)
Step 1:Lets discuss.(小组内思考、讨论有哪些描写animals)
Step 2:Lets make the mind map.(小组内合作制作思维导图)
Step 3:Lets share.(班内分享归纳)
(Task 6)Lets Write.
(一)从研学案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其有效性
从研学案内容上看,整个研学案总共有六个研学任务,每个研学任务又有不同的步骤,编者总共设置了八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课堂中,学生总是形式化地围坐在一起,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
1.在Task 1中,教师就要求学生要在小组内分享句子描写动物的哪些方面,实际上以第一个句子作为范例,学生不需要进行小组谈论,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就变成了一种形式。
2.在Task 4的阅读任务中,教师要求学生默读短文之后划出对写作有帮助的生词、短语或句子,又要求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分享。教师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分享的目的是什么?并且还在阅读任务完成之后的句子练习中,再一次要求学生组内交流分享练习的答案。这样频繁的组内交流分享缺乏其必要的目的。
3.另外,教师在Task 5中明确要求学生在小组内思考,根据这个研学案在研学课堂的进度,不能体现研学课堂中小组谈论、交流、分享的必要性。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是班级成员的一种互动方式,小组成员通过交流观点,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显然,在这些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并没有明确各个小组交流讨论的目的。因此,这样的小组讨论、交流,只是流于形式的研学活动。教师在编写研学案时出现这样反复而无效的小组讨论活动,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明确了解“研学后教”的真正内涵,使得“研学”成为流于形式上的小组讨论。
(二)从教师在课堂中的实施探讨其角色误区及对策
1.仍以刚才的研学案所实施的课堂操作为例,该教师在Task 5中设置的研学任务是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制作描写动物的思维导图,然后在班内分享合作结果。这个研学任务中的小组讨论很有意义,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小组成员也能很好地分享个人的意见和经验。可惜在班内分享的时候,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到黑板板书后,帮学生分析思维导图。
2.随着课堂的深入,教师设置写作的任务,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后,就到了展示的时间。但是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把作品放到投影机上之后,代替学生一边朗读作品,一边做批示。
以上两个例子体现教师不能明确自身在研学课堂中的角色。“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所提倡的是学生在课堂各项活动中的参与性。以上两个例子中,恰恰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总而言之,“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它的落实,有赖一线教师认真钻研学生和教材,编写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又能结合教材知识的研学案,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定位,通过研学案的引领和课堂的实施,让学生在自学、互学中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