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教育技术的革新。数学课堂应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传统训练型课堂转变成探究型课堂。本文主要阐述在常规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深度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拓展想象;数学素养
学生的认知是直观的,而数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抽象性,数学课堂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达到平衡,成了老师不断探索的主题。如果偏重直观教学,那会影响学生的想象广度;如果偏重训练技能,那又势必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借助于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延伸思维的触角,拓宽空间想象能力,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一、观看直观操作过程,感受空间表象,进行“可视性学习”
具体直观的展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利用新技术展示直观操作,是对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够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加上思考、操作、讨论等过程,能发现数学动中有静、变中不变的规律。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张长方形纸片,长6厘米,宽4厘米,分别绕着长和宽各旋转一周,求它的体积和面积。学生只有清楚得到的图形,才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和面积。再如:一张三角形硬纸板,分别绕着两条直角边,旋转一周,能够形成什么,并计算它们的体积。
这类问题,很多同学想象不出具体的图形,对旋转过程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旋转的过程(图1)。这样,化抽象化为直观,变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为学生思维搭建“脚手架”,体现了儿童可视性原则。
二、丰富表象,初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材中很多实践活动的内容,能发展学生的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和积累活动经验。这些实践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通过其不断尝试,培养分类讨论能力、假设验证能力、数形结合能力等。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中,有一个探究活动是给出三个点,探究能够连出几条线段。探究活动的目标是,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才能围成三角形,而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分类演示,弥补学生思维的盲点,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三条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围不成三角形。
通过此探究性学习,能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今后的分类探讨研究打下了基础。
三、设计图案,动手操作,进行“设计性学习”
教材中有很多动手做一做、画一画等图形设计之类的练习。在传统教学中,它们都是容易被忽视的。纸张和绘画工具的限制,都让本来趣味十足的学习蒙上了灰尘,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这一节,教材安排了动手设计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轻松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四、运用几何画板,加强空间想象,进行“创造性学习”
推理能力的高低反应数学思维深度发展程度的高低,发展推理能力是数学课堂努力的方向。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几何图形的认知中,加深对模型的建立,形成推理能力。
下面以几何画板在突破《圆的面积》教学上的难点为例。
几何画板应用分析:
1.动态演示圆的面积的概念,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求圆所占平面的大小,趣味导入。
2.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数据,迅速得到圆的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的数据,重点进行数据之间联系的探索,节省时间。
3.直观感受“化圆为方”的过程,突破思维障碍,真实感受极限思想。
课堂部分环节展示:
师:圆的面积,该如何转化呢……
生:通过“剪、移、拼”三步骤的方法,化未学为已学。
师:圆怎样剪?想剪成什么样?(尝试操作)能沿着边缘剪吗?
生:不能沿着边剪,因为圆的边是曲线,可以沿着半径平均分。
生:把这个圆,沿着直径剪开,平均分成四部分,拼起来像平行四边形。
师:(追问)还能像得多一点吗?
生:可以。我們继续平均分,份数多一些。
师:好的,现在平均分成了8份。
生:现在越来越像平行四边形了。
师:(追问)还可不可以更加像平行四边形呢?
生:可以!
师:现在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
生:现在更加像平行四边形了。
师:猜想一下,我们分的份数继续增多,会发生什么?
生:圆会变成平行四边形。
师:真的是这样吗?请几何画板来帮忙。
仔细观察……
师:这是圆被平均分成40份的结果
师:这是圆被平均分成160份的结果
师:你现在怎么认为的?(问刚才猜想的同学)
生:有点像长方形了…
师:噢,有点像长方形了吧。再看这是圆被分成320份的结果。
师:那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长方形和之前的圆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学生一开始受思维的局限,猜想圆会变成平行四边形,紧接着沉醉在这种猜想里面,似乎理所当然。可随着几何画板的演示,看到圆被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情况时,学生自然打破原有观点,重新建立新的猜想,不断激发探索求知欲,思维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几何画板方便快捷的直观展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建立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几何图形有更深刻的认识。小学阶段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今后几何进一步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准确地把握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利用模型,促进其推理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新时代应具备的数学思维品质,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罗永军.探索之乐——“新思维”数学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小学数学教师,2015(7,8):5559.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