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冬妍
【摘 要】 群文阅读以组合式文本阅读为特色,围绕某一主题建构关联性阅读体系,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拓展视野、激活阅读思维,发展阅读语用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阅读是小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思维力、理解力的重要途径。群文阅读打破了单一文本阅读教学格局,将多个文本阅读组合起来,鼓励学生从群文阅读材料中把握阅读主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段落、关键词、写法、思想等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
一、以故事为主题,构建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的主题选择要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特别是小学生,要强调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贴近,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展开群文阅读。故事的丰满度,决定了文本的可读性。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要注重對文本故事的梳理,以故事为关联点,对多篇文本进行组合阅读,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展开群文阅读,学习不同故事的构思方法,表达技巧,感知文本阅读的特色,提高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如在部编版三年级《灰雀》一文阅读时,我们结合该文内容,分析其故事情节。公园里,爱唱歌的灰雀不见了,列宁问小男孩,并与之展开对话。第二天,灰雀又回来了。该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没有对“灰雀为什么消失,又为什么回来”进行说明,而是重点从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中来揭示谜底。显然,这种写法的运用让故事的可读性更强,也让学生从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中品鉴更多深刻的哲思。了解了该文的故事内容,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范围,找寻与之有关的故事性文本,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灰雀》的方法,解构故事性文本的写作特点,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尝试写与之类似结构的故事。教师要结合教材单元文本特点,考虑学生的心智成长实际拓展课外阅读文本。如在学习《狐假虎威》时,还可以与《小蝌蚪找妈妈》《乌鸦喝水》《丑小鸭》等文本进行群组阅读,这些文本都与小动物有关,学生可以从中感悟不同动物的形象,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开阔阅读视野。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很广,要针对故事内容的剖析,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了解故事的架构,把握文本写作的中心思想与规律,从而提升学生读写融合能力。
二、以写作手法为主题,构建群文阅读
不同的文本写法往往具有差异性。阅读一篇文本,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了解、掌握该文的写法,剖析文本的句段、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该文的写法,增强写作技能。在部编版五年级《珍珠鸟》一文阅读教学中,该文的写作特点很鲜明,语言运用和表达较为灵活、多样,教师要引领学生探析这些表达句式,挖掘其内涵,增进学生学以致用。如“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分析该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法?对照该种写法,关联其他写小动物的文本,将这种分析方法运用到不同的文本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作用。如我们引入冯骥才的《猫婆》,文中的“呀,一只毛线球大小雪白的小猫!大概它有点怕,缩成个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与之形成对比,分析两者写法的异同,哪些是相似的手法,哪些是不同之处,表达了哪些情感。由此,通过群文阅读中的文本间的比较阅读,从不同写法表达中指导学生理解其意义,使其学会这种手法,将之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教师在设置群文阅读内容时,要结合文本的写法特点,把与之相似的、表达相近的文本整合在一起,突破单一文本的说教,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剖析文本的写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力,提升阅读素养。
三、以情感为主题,构建群文阅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文章,情感是基线,也是文章构思、言语表达的灵魂。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要把握文本的思想与情感,特别是结合文本阅读,梳理和挖掘作者的情感取向,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意愿。小学生心智成长还不成熟,对文本阅读中的情感理解存在偏颇。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关注文本情感的提炼,结合小学生认知发展需要,激活学生的阅读情感。如在部编版五年级《慈母情深》阅读中,对母爱的歌颂是本文的情感基线,我们可以围绕亲情选择其他文本,组合群文阅读,如《我的母亲》《姐妹》等。通过对这些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谈一谈,哪些地方最令人感动,引导学生将之找出来,对照不同文本中表达情感的内容,分析其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理解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具备同样的特征:将深刻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教师在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情感时,要善于设置问题,从问题探究中激活学生的情感认知,梳理与情感关联的文字,挖掘其思想。爱与尊重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情感需求是多方面的,结合群文阅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精心选择与情感主题关联的文本,将浓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动情地融入到群文阅读中,与文本获得情感共鸣。
四、以课型为主题,构建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中,对课型的设定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明确选题方向,就要为主选题组织文本。如在学习古诗时,《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都是送别诗,主要是对友情的歌颂。围绕该课型,我们在组织其他诗歌时可以融入《赠汪伦》《别董大》等诗,课型类似,都是与友情相关。不过,在阅读对比中也有所不同,如从送别地点来看,《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在黄鹤楼,而《赠汪伦》是在水边,《送元二使安西》是在城里,《别董大》是在户外。由此,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也就有所不同,其意境也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改组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和领略不同的诗歌图景,增进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同样,在课型整合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面的拓展,帮助学生从群文语言阅读中体会不同文本的趣味。在课型优化上,一些教师多侧重于略读课文、综合性学习及课外阅读,不能兼顾对教材不同文本类型的多维化群组教学。在六年级上册开展群文阅读主题“生活处处有真情”,我们对《穷人》《别饿坏了那匹老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四篇文本进行整合将对“真情”的认识与理解作为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引入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结合《穷人》和《唯一的听众》两篇文本,仔细阅读,并挖掘文中的“真情”。对于“真情”的刻画,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来表现。之后,我们再阅读《别饿坏了那匹老马》《用心灵去倾听》两篇文本,从中来挖掘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如此一来,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点的理解与内化。
总之,对语文的教学,学生阅读品质的提升是关键。群文阅读的组织与实施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可以围绕选题展开,也可以从不同文本的不同维度关联阅读。教师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群文结构,而是要善于挖掘群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注重群文阅读评价,关注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的主体性,从学生入手,以谈话、问题等方式分析群文阅读成效,改进群文阅读思路。群文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模式,打破了单篇文本教学的局限,能通过文本间的有序整合,指引学生从更多的文本中获取言语知识,发展阅读素养。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群文阅读中,要善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强化对文本知识点的理解,抓住问题引领,深入探究文本,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总之,群文阅读在教法应用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教研,多交流,多学习,尊重、理解、关心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阅读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