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野下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路径优化探析

2020-05-13 14:21汪丽娟张翮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路径优化互联网+互联网

汪丽娟 张翮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互联网+公益创业”模式的意義,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探讨了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对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的优化策略。要建立互联网视野下的公益创业导向,营造有内涵的公益创业路径;运用互联网平台维持公益创业稳态,增强团队凝聚力;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定位社会公益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利用“互联网+公益创业”创新体系,优化公益创业支撑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优化

随着《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使“互联网+”创新创业成为当前高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给基于实体的公益创业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互联网+公益创业”模式弱化了传统公益创业中市场和资本对各类生产要素的限制,在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就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使公益创业成为更有意义的就业方式,也将为社会积累下丰富的公共价值。

一、“互联网+公益创业”模式的意义

社会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即公益创业,可表述为社会公益性(sociality)机构采用创新性(innovation)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其社会价值和营利性组织以“市场导向性”(Market oriented)原则通过创造性运营满足社会需求而提升的价值两方面。 “互联网+公益创业”模式将实体社会公益性机构虚拟化,使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网络商业运作模式,为提升传统公益创业的社会价值提供了可能性。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基础上,积极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渗透作用,借助智能终端形成和发挥出互联网在公益创业中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二、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公益创业导向模糊

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目前还处于理论层面,这种状况同公益创业需要的实践操作形成反差,导致了相关创业活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出现导向模糊。从载体层面上看,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相对薄弱。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对公益创业理念和实际运营模式比较陌生。从主体层面上看,大学生存在非理性公益创业活动。高校学生在就业规划时往往会面对海量的信息,但由于大学生群体缺乏驾驭海量信息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这会使其对创业的理解走入误区。从导向层面上看,“公益驱动”导向难敌“利益驱动”导向。大学生的公益创业参与由于受到利益驱动,导致部分创业者往往将“兴趣”集中在参与对自身有利的方面,相应创业的公益性被削弱甚至成为被动公益。

2、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稳定性不足

保持团队创业期稳态即稳定性,是任何一种类型的创业活动保证其成功性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结构稳定性不足成为制约创业发展的瓶颈。从基础构建上来看,我国社会长期对公益概念陌生,加之我国大学生创业主体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导致公益创业团队对外部支持存在依赖性。从构成上来看,大学生流动性较大。校园公益创业活动一般无法推动该组织架构的稳定发展,导致很多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具有项目化的特点。

3、大学生公益创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公益创业起步较晚,在发展中存在社会支持不够,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依靠外部资金维续发展意味着一旦资金短缺,相关组织将面临被迫中止或停止的风险。政府参与可以帮助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不断突破现有瓶颈,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非政府主体对公益创业的投入和支持。公权方的过度管理与参与,使得公益创业的方向和方式容易受到外部干预,并导致其对公权方的依赖性。

三、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对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的优化策略

1、建立互联网视野下的公益创业导向,营造有内涵的公益创业路径

2015年以来全国范围内82%的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共设立创新创业资金12.2亿元,但投入公益创业教育的比重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高校在公益创业方面积累不足。“互联网+公益创业”模式体系下将极大的改变这种现状,通过互联网上成熟的创业教育资源和课程,创业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这样公益创业实践性强和广泛涉及学科交叉领域的特点完全可以通过引入互联网共享资源来进行学习,并制定符合公益导向创业项目;其次,具有成熟公益创业经验的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课程,做成慕课(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便捷获取公益创业知识的途径,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可以看出“互联网+公益创业”模式中创业组织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识别和实施创业活动而进行的战略决策过程。

2、运用互联网平台维持公益创业稳态,增强团队凝聚力

互联网对公益创业团队稳定的促进作用是“互联网+公益创业”模式的出发点之一,创业团队由于外部原因导致的异质性,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转化,从而间接提升创业团队稳定性。“互联网+公益创业”模式可以满足维持创业团队稳定的条件需求。从团队凝聚力方面来看。通过互联网资源,在正确公益观的引导下,建立起良好的创业组织文化,具备良好氛围的团队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创业者在组织中的影响力,而团队核心成员也不会由于空间原因而形成疏离感,保证创业团队的凝聚力。从团队发展愿景方面看,“互联网+公益创业”的圆桌会议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既满足创业团队中优秀成员对自身发展的渴望,又能从创业团队整体出发激发团队成员对组织的关注。

3、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定位社会公益需求,优化资源配置

公益创业导向确立和创业团队趋向稳定之后,通过对相应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同时对将要进入的商业市场进行细分,可以建立起契合团队本身的公益特征和创业方向。首先,公益创业团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定位社会公益需求,通过细分市场充分发挥团队相应优势。市场细分涉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城镇规模等,这些地理因素都会对人们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互联网+公益创业”模式在协调创业团队对于把握创业机会和获取交叉型创业资源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中的移动端为创业团队提供了一类简单廉价的资源获取渠道,可以为各地区的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资源获取机会,有助于实现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使各项资源真正惠及各地百姓。

4、利用“互联网+公益创业”创新体系,优化公益创业支撑体系

公益创业是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所以需要从不同层面构建起完善的支撑体系以促进公益创业良性发展。国家层面上,可适当强化线上政策支持和线下购买服务。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对公益创业所提供的线上公共服务提供适当的支持,而对线下的实体商品进行有计划的采购,通过合法的途径,按照政府的需要来确定服务采购项目,从而建立对于公益创业机构合理且专业的扶植机制。在社会层面上,相关组织和企业可以通过在互联网平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创业众筹方式进行资金募集、提供线下公益实习岗位和开展网络创业讲座等,为大学生创业指引路线,以减少其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综上所述,培养公益型创业创新人才是现代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互联网+”时代的公益创业创新教育已成为一个大学体现其影响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參考文献】

[1] 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邹治,陈万明.非营利组织:政府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0(3)105-107.

[3] 唐亚阳.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企业导报,2010(1)244-245.

[4] 覃翠玲.大学生创业风险以及预防对策探微[J].法制与社会,2010.05.

[5] 吴亚玲.论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6] 赵宏伟.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探索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7] 潘加军,刘焕明.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推进模式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74-177.

[8] 瞿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优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3.

[9] 雷小丽,毛永贤.影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客观原因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5.09.

【作者简介】

汪丽娟(1994—)女,汉族,安徽潜山人,合肥工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 翮(1984—)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路径优化互联网+互联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及应用研究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