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婧 许相如 宋欣泽
本文系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1910724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 本文立足新时代英语专业教改工程,以国家质量标准为基石,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当前高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析在“国标”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改实践经验:延伸课程内容,开拓国际视野;双重视角切入,中西文化对照;正视文化冲突,培养思辨能力。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中外对比;文化冲突;思辨能力
一、引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进入关键期,中西思想冲突剧烈。而英语专业学生处在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思想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化,易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文化信仰缺失等问题。传统思政课在育人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转化,重单向讲授、轻双向互动,重传统载体、轻科技手段,重政治话语、轻生活案例等局限 (阳海音、潘沁 2019)。这就需要英语专业 “课程思政”为其注入新活力,促进师生互动,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鼓励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而此过程中,教师所发挥的育人作用不可忽视。
近年来,“课程思政”的研究蓬勃发展,其丰富成果也为我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前人文献从理论价值、教学管理、课程设计、个人经验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仍有一定局限性: 一是对课程思政所涉及的不同专业未加细分,尚未凸显不同专业的个性,有关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少之又少。二是缺少实证调查研究,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课程思政”价值和措施的分析,重宏观设计、轻微观应用,重理论阐释、轻教学实践研究。尤其缺少来自一线师生的声音:没有深入了解英语专业教师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看法以及实践。鉴于此,本研究将通过半结构访谈进行质性研究,以调查英语专业课程中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及教学理念。
二、研究设计
1、接受采访者/研究对象
研究者选取了西安某高校4位英语专业的老师作为研究对象。
2、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了半结构型访谈。采访者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提前准备访谈问题/提纲,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个人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从教师角度和学生反馈角度出发的促进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发展的建议等。而实际访谈时,采访者与被访者采用自然聊天法,访谈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减轻被访者的紧张感和压力,以求最大限度保证访谈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访谈逐个进行,每人访谈时间从20分钟到60分钟不等,共计2.3个小时。征得被访者的同意后,对访谈全程进行录音,而后进行转写、整理和分析,
3、数据整理与分析
为了有效准确地提炼被访者观点,研究者将采用编码方式分析访谈材料。首先是数据的预处理。我们对访谈录音边转写、边整理。按照采访顺序对教师进行编号,如“A,B,C,D”,以方便后期管理和引用数据。第二步是初步编码。以研究目的为框架,通过逐字逐句,反复阅读访谈材料,列出被访者回答所针对的方面如“我们学生这个知识面还是比较窄的”“从国内和国外报道的双重视角切入”等等,并进行编码。第三步是进一步聚焦编码。提取初步编码后观点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将相同或相似的字句进行汇总并命名,使其形成访谈内容的某一个意义单元。最后,进行信息的轴心编码。进一步浓缩归类后的意义单元,找出或归纳出其中的主题,如“延伸课程内容,开拓国际视野”等。
三、研究思考
研究者将从访谈数据中归纳出的高校英语教师对目前教学中“课程思政”现状的具体方法和教学理念。
1、延伸课程内容,开拓国际视野
英语专业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应对英语课文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适当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全球化视野。尹晨(2018)认为教师应深度挖掘课程优势和特色,提炼其蕴含的文化细胞和价值体现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储小慧(2018)表示,教师应结合时政,把核心价值放在课堂讨论中引领、把国家战略放在专业教学中宣讲、把文化自信放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把中国精神放在第二课堂中弘扬。
在问及日常教学是否会让学生了解时政新闻等有关问题时,四位老师均表示英语专业除了注重课本内容以外,有关时政热点的课外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C教师说道:“我会主动地给学生讲述一些关于中英互译的特定新闻词汇的英译方法,如英文版十九大报告等。这些时政热词都是课程内容的必要补充。”
B教师认为,这些做法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光不拘泥于课本,并且转向国际大舞台,真正做到在教学中全面发展英语专业人才。例如,她在教授英语新闻阅读课时,要求同学每天关注时政新闻,并且给学生推荐一些新闻APP如C-Span Radio、CNN、BBC等,和国外重要报刊的网站进行日常时政内容的拓展。
延伸课程内容,开拓国际视野。这样的教学方法既符合英语专业培养 “学贯中西,融会贯通”人才的教学目标,也符合英语专业持续教学改革的时代需要。新时期英语课程教学要注重“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思想能力和学术能力”(查明健 2017),将课文解读从原本单一的语言学习拓展为全面的知識积累与人文视野,加强学生对时代的全面理解。
2、双重视角切入,中西文化对照
促进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中西双重视角切入,将外国文化对照中国现实,英文文本融入中国元素,以此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这与国家标准中要求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和提升多元文化认同感相符合,有利于帮助学生以开放的态度、批判的思想和包容的胸襟对待多元文化现象(蒋洪新 2014)。
采访中,大部分教师都表示,教学中会一定程度上将中外同一主题文章传递的理念或价值观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文秋芳教授认为,课程内容的拓展和教学可以从“共时和历时比较两个维度”展开。A教师从历时维度展开课堂教学,以时间为切入点,系统对比了中外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社会体制、环境保护等。而B和D教师在共时维度下进行课程拓展,选取中外针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从其态度词、评价系统等角度进行分析。
B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东西方不同文化的来源,了解不同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他在讲解课文《Jefferson and the Equality of Men》时,给学生分享Epic Rap Battles of History(《史诗级说唱历史大战》)节目中 “东方哲学家VS 西方哲学家”一集,以新颖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增进学生理解。
D教师以近期NBA官方处理莫雷不当言论事件为例,认为教师可以搜集中国主流媒体,如中国日报等的报道,同时搜集外方角度或电视台对于该事件的评论,如一些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态度等,整理总结放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这样的教学实践具有及时性、有效性,让学生体会到时代感,将学生、老师与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从中外双重视角切入进行英语专业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尊重包容多元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升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
3、正视文化冲突,培养思辨能力
英语专业教学内容涉及中西方文化,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文化冲突或价值观碰撞,教师应该正视文化冲突,積极应对。此外,英语专业教学既要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内核便是思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化冲突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
在有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遇见中外文化冲突或价值观碰撞的时候,您会怎么做?”,综合4位老师的观点,教师首先需坚定自身政治立场和信仰,宏观上把握好大方向,其次要正视文化冲突,不回避,鼓励学生搜集中外资料,批判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的能力。
B教师认为,面对文化冲突首先要正视文化冲突,而对比分析是引导学生正视中外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西方不同文化的来源,了解不同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而加强学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认同。
C教师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学的是英文文章。文章背后投射的其实就是西方的价值观和观点。我一直认为我们不能够全盘接受这些观点,要进行思辨、批判、筛选。合理的接受,不合理的我们要去思考,为什么它不适合中国的国情?”C教师认为,除了正视文化冲突,进行对比分析,教师还需“在差异中辩论、于对立中反思,帮助学生在语言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汲取中华文化带来的中国方案与中国声音 (董明 2019) 。”例如,精读课文Diogenes and Alexander (《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中有两处文化冲突,第一处是对于“简朴生活”中西不同哲学观的理解的冲突。第欧根尼的“简朴”是摆脱一切生产资料的 “简朴”,而儒家倡导的节俭是植根于普通大众的平凡生活中的“简朴”,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第二个冲突是第欧根尼拒绝了亚历山大的辅佐邀请,这种“出世避世”的态度也和儒家的“入世入仕”思想格格不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英语课文中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
正视文化冲突,培养思辨能力。这既符合英语专业培养 “学贯中西,融会贯通”人才的教学目标,也符合提高学生中国意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我国外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和发展的方向一致,真正实现了英语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
四、思考与建议
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倾心聆听了4 位高校英语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以及具体教学理念,这些访谈数据不仅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高校英语教师对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的看法和做法,而且深入细致地探索了被访者对“课程思政”的内心想法。新时代对高校外语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更新理念,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使其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能力专业素养。同时,真正实现英语专业 “课程思政”教改,仅仅依靠教师是无法完成的,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都需付出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储小慧.课程思政在外语课堂的应用及方法研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31.24(2018)81-82.
[2] 董明.英语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模式重构与教学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6)133-136.
[3] 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456-462.
[4] 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5] 尹晨.基础法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36(2018)83-84.
[6] 阳海音,潘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五大机制建设[J].人民论坛,2019(07)124-125.
[7] 查明建.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与人文课程的意义——以《国标》人文课程为中心[J].外国语言与文化 1.1(2017)18-26.
【作者简介】
纪 婧(1999—)女,汉族,江苏扬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
许相如(1999—)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
宋欣泽(2000—)女,汉族,湖南株洲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