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理念与路径

2020-05-13 14:22梁克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际合作共同体职业教育

梁克东

摘 要 经过多年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已逐渐形成项目化运作、协同化发展、多元化参与的实践格局。在“一带一路”建设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被赋予更加多元化的内涵使命,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因此,需要在中非战略合作框架下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合作的新模式,通过筑牢合作理念、创新实践路径、深化内涵建设、构建协同格局等深化路径,努力构建中非职业教育共同体。

关键词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6-0069-0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4年的《波恩宣言》中指出:“教育是有效发展策略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则更为关键,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作用更为强大,它可以减少贫困、促进和平、改善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1]21世纪初,中国政府加强与非洲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创设,作为论坛框架下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缘起与演进

2018年,在以“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未来3年中非合作将实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等“八大行动”,承诺要“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设立旨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的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实施“头雁计划”,为非洲培训1000名精英人才;为非洲提供5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为非洲提供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邀请2000名非洲青年來华交流”[2],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回溯历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稳固的现实基础。

(一)中非关系为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土壤

中国和非洲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是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同非洲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中国外长连续30年开年首访非洲,习近平主席先后9次踏上非洲大陆,这些都传递着中非关系的历久弥坚和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强烈信号。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中国与非、亚、欧的联系更加紧密,中非合作处于历史最佳时期,这为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走出去”、中非教育合作等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积累了丰富有效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建成了涉及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能源、交通运输、旅游、机械制造等专业,已经培养了5000多万名毕业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等文件指导下,取得了较多成果。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职业教育法》也正迎来首次“大修”,从立法和政策层面,将职业教育定性为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3]。目前,我国已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三)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培养人才是促进非洲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由于社会偏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非洲职业教育在独立之初的近半个世纪内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直到近些年才逐渐得到重视。非盟在《第二个十年教育行动计划(2006-2015)》中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赋予个人掌握自己生活和未来的重要权利”[4]。非盟2007年颁布的《非洲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振兴战略》指出,“非洲各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5]。2014年颁布的《促进青年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大陆战略》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以技能需求为导向,建立全面连贯的职业教育体系;重新定义“行业”和“职业”,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具体的培训和课程内容,在情境中实习;加强师资培训,保障教学质量;完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提高设备利用率等[6]。

当前,非洲要实现工业化还有一个根本性障碍,就是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推进中非教育合作是中非产能合作的前提,特别要加强符合非洲国情的职业教育、技术培训,为非洲的工业化发展储备人才资源[7]。回顾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初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来自埃及、几内亚等非洲国家的首批留学生来华学习。截至1963年底,中国政府先后与阿尔及利亚、几内亚等非洲国家政府签订了双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帮助其开展工程建设、农业技术等各领域的职业技术人才培训[8]。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深化,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规模和形式不断延拓。

兴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非高等院校校际交流与合作兴起,以中国在非洲援建了第一个职业教育机构——苏丹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为标志。2015年,中国对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进行了改扩建。该中心至今仍是苏丹最重要的职业培训机构之一,已为当地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9]。

深化阶段。21世纪以来,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深化发展,逐步建立合作机制,一批实质性项目相继落地。在每3年一届的论坛行动计划中,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被作为中非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机构成,纳入中非合作的整体框架设计之中。2003年《亚的斯亚贝行动计划》中提到要帮助非洲国家培训人才,接收非洲来华留学生;2005年中非教育部长论坛中提到: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培训专业人才,其中包括技术、科学和管理等专业。2006年《对非洲政策》更是提出了关于“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合作”。截至2007年,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交付使用,总占地11.4万平方米,开设了机械、电气、计算机等10余个专业。同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贝宁 CERCO 学院合作开办了中非(贝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开始培养实用技术人才。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堡峰会后,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走深走实,中非合作的转型升级以及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职业院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引进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配合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办职业教育,为所在国及中资企业培养培训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发展质效

经过多年发展,中非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运行良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质效,已逐渐形成“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政府与民间层面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及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四结合”发展特征,形成了项目化运作、协同化发展、多元化参与的实践格局。

(一)“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关于中非关系,习近平曾指出,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仅“授人以鱼”、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对非援助,更“授人以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和技术交流,帮助非方培养更多适用人才[10]。“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的经验是在中非關系长期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中指出“中国政府提供的技术援助,要使受援国的人员充分掌握这种技术”,就是强调这一原则在职业培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发布的两份《中国对非政策文件》,以及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制订的系列行动计划,都将职业技术培训实践纳入了中非合作的顶层规划中。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引用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认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一经验不仅适用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非洲。正如丹比萨莫约所说,“单纯的援助不能促进非洲的发展,反而让非洲陷入依赖援助,非洲所需要的是相互合作,共同开发非洲大陆。”[11]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国与非洲国家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在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二)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主要分为政府与民间两个层面。在政府层面,对外援助彰显大国担当,由政府统筹开展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通常具备援助性质,是我国政府通过“授人以渔”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为助力非洲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开展了早期成套援非项目、中非技术合作项目过程中的各类就地职业培训项目,20世纪80年代开始举办的“请进来”援外培训班,以及援建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援助各类教学物资等[1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共计向非洲国家援建了10余所职业教育学院与培训机构,见表1。表中最近的一个项目——中国援乌干达工业技能培训与生产中心项目,于2020年1月15日竣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纳曼威工业园区举行了移交仪式。

在民间层面,根据《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共有40多所高职院校与非洲国家间开展交流合作,其形式主要包括代表团互访、项目考察、学术交流、文艺演出等。一些国际性研讨会、学术论坛,如“一带一路”教育合作高峰论坛、职业教育国际开放论坛、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也已成为推动中非职业教育援助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中非合作开创了南南合作的典范。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国际化号召,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国内高职院校坚持把服务“南南合作”作为与非洲国家开展合作办学的最大初心。2014年至今,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接受由卢旺达政府选派的30名学历留学生,并组织来华留学生开展民俗村考察、民间技艺体验、走进金华“新农村”等系列活动,每年至少举办10期沙龙活动讲述“一带一路”故事,让留学生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打造非洲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异地摇篮”。同时,学校推动优势专业“走出去”,扎根卢旺达辐射非洲,依托穆桑泽国际学院,积极帮助提升非洲高职教育水平,选派8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学院日常运维,选派首批2名专家常驻卢旺达海外分校进行一线管理,并在当地系统开展劳动力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卢方教育培训需求,确保对接精准。在穆泽桑国际学院下设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建筑施工技术、旅游酒店管理、农产品加工与检测5大专业,帮助卢方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有力增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四)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援助主体

2015年12月,教育部批准同意开展全国首个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在赞比亚实施职业教育办学试点,开启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走进非洲进程[13]。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为在赞中资企业培养专门人才,8所合作院校已派出近70名教师,为当地培训600多名员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正式进入赞比亚,促进当地劳动力培训及就业发展,建设了3000平方米实训室、数控车床、铣床、钻床、刨床、电工操作台等实训设备;还建立了首家由职业院校申办的独立孔子课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也重视发挥与企业的协同作用,科学遴选合作伙伴,与已经或有计划在卢旺达投资的中资企业洽谈并达成不同程度合作意向。“爱司伯”公司捐赠两台直联式家庭手扶拖拉机作为教具运抵卢旺达、“非洲妈妈”公司合作创设“非洲留学生创客中心”已投入运营、上海容大教育集团捐赠价值68万元的RDTS教学平台和30个学习账号均已创建,为中卢合作办学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来源、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保障。

三、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主要瓶颈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进程深入推进,新形势、新矛盾和新挑战不断涌现,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在动力、合力、能力、活力等方面存在一些发展瓶颈。

(一)动力上:持续发展“供给难”

政府是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强劲的助推力量。近些年,政府不断加强系统谋划,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但中非职业教育合作领域,依然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供给。一是缺乏人事政策红利。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是一个需要耗费极大人力的工程,依赖职业院校大量优质教师资源的供给。但目前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均缺乏教师参与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激励政策,制约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二是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紧张,另一方面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成本较高,迫切需要多渠道拓宽经费来源,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提供经费保障。

(二)合力上:资源统筹“共享难”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稳步推进需要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智力支持,沿线不同国家需求不同,单靠一所或几所职业院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伴而行、抱团发力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就目前而言,各职业院校虽有合作意识,但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大多凭借自身的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找寻服务突破口,并没有形成院校间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自然无法有效整合职业院校力量而形成特色的服务品牌。因而,职业院校在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合作力量较为分散、服务对象区块划分、受益范围受限等问题。

(三)能力上:服务水平“提升难”

整体来看,我国职业院校服务非洲职业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一是优质教育资源输出不足。与国际对接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等標志性职业教育成果输出相对不足,且多语种课程、教材、培训包等资源开发滞后。二是师资队伍国际化素养不高。中方师资主要存在专业教学能力、外语授课能力、国际文化融合等方面问题,而外方师资则良莠不齐,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三是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尽管不少职业院校在组织上成立了专门化的管理机构,但配套管理细则、培养培训制度等不完善,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成效。

(四)活力上:多元融合“深入难”

服务活力根植于多方利益主体的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一是需求对接不够精准。由于缺乏对非洲国家本土需求的深入研究,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服务内容和区域需求不相适切。二是合作机制有待深化。职业院校虽有与企业一道“结伴而行”的意识,但大多尚未建立国际视野下与跨国企业、国际商会、区域职教组织等深入合作的校企互动机制,产教融合有待向纵深发展。此外,职业院校在助推跨文化交流方面,普遍缺乏丰富、灵活且能充分展示职教发展成果和活力的交流活动。

四、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深化路径

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在配合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前景广阔,空间巨大。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要与时俱进、行稳致远,不能只停留在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上,而是要主动把握其历史演进规律,通过筑牢合作理念、创新实践路径、深化内涵建设、构建协同格局等深化路径,努力构建中非职业教育共同体,搭建中非民心相通的桥梁,为中非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

(一)筑牢合作理念,引领方向“走得正”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是基于中非关系的合作,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重要内容。一要突出思想引领。要以习近平对非外交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历届中非合作论坛行动计划、产教融合、教育开放等为原则,引领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正确方向。二要加强顶层设计。要制订中非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相关规划,出台推进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意见,鼓励职业教育“走出去”。三要深化融合发展。坚持真实亲诚、合作共赢,做到更好地与产业输出结合,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业基础相结合,与非洲国家的需求相结合。通过中非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群与产业链之间,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融合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中非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二)创新实践路径,拓展领域“走得稳”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展,需要创新多元实践路径。一要推进深度合作。要深化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相关智库、联盟、论坛、职教研究基地等平台;积极参与非洲职业教育治理,深度参与非洲职业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制。二要探索海外办学。深化政校行企合作,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展海外办学,推动中非职业教育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重点破解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等问题。三要创新合作模式。孔子学院是对外推广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非洲,“语言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化办学是孔子学院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有效模式[14]。一方面,可继续探索将汉语言教学、文化推广与职业教育结合发展,将职业教育纳入非洲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实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可根据非洲国家需求探索量身定制合作路径,实现职业院校与孔子学院错位发展。如卢旺达明确提出,要以信息通讯产业发展促进国家实现知识型经济转变,并把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源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为此,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卢旺达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汉语+技能”优势,探索“先技能培训后学历提升”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精心设置专业和课程,科学制定技能培训和学历培养计划,为卢旺达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符合非洲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深化内涵建设,注重质量“走得好”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重点在质量,关键靠能力。一要坚持需求导向。要从中非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导向出发,按照“当地要什么、我们干什么”原则,立足专业设置与当地区域产业结构的深度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的有机衔接。二要接轨国际标准。带动中国标准真正“走出去”,输出与国际对接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行业、企业培养掌握先进标准的本土人才。三要提升师资水平。要多措并举,着力破解中方师资专业教学能力不强、双语教学水平不高、国际文化融合不适等问题,切实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四要重塑管理体系。针对非洲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建构具有调和、互动、柔性特征的中非合作专业治理体系,激发专业办学活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构建协同格局,强化保障“走得远”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球背景、中非合作政策、教育合作项目实践的各个环节以及人财物等各个方面。非洲国家发展情况、学员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构建协同格局,保障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行稳致远。一要强化政策牵引。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强化产业和教育政策牵引,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和企业与非洲国家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合作,探索校企共招、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国际合作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鼓励高职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国际区域合作和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二要健全合作机制。要建立对非职业教育援助机制、中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非洲来华留学生质量保障机制等,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和作用,与一些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使学校获得企业资金支持;还可以考虑校企结合的方式,通过“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三要凝聚多方合力。发挥青年、妇女、华人华侨等其他社团、群体的作用,注重对非洲青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帮助其拓展就业创业平台,开办高质量华人子弟培训班,为中资企业、当地政府、医院等提供职业汉语、医学汉语等方面培训。加强妇女技能培训、女企业家对口交流等,共同促进妇女地位提升与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Bonn Declaration[EB/OL].[2020-01-07].http://www.esd -world -conference -2009.org.2009.

[2]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EB/OL].[2020-01-0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03/c_1123373881.htm.

[3]教改之问5:职业教育迎来春天,自身活力如何激发[EB/OL].[2020-01-17].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376476.

[4]African Union. The Second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Africa(2006-2015):Plan of Action[R].2006.

[5]African Union. Strategy to Revitaliz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VET)in Africa[Z].Final Draft of Meeting of the Bureau of the Conference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of the African Union,2007.

[6]翟俊卿,钦夏昱.非洲职业教育的新发展──非盟《促进青年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大陆战略》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9):69-70.

[7]刘鸿武,胡洋,宁彧.推进中非产能合作的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6-24(4).

[8]张郁慧.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950-2010[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06-107.

[9]陈明昆,张晓楠,李俊丽.中国对非职业教育援助与合作的实践发展及战略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6(8):1-6.

[10]习近平时间|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EB/OL].[2020-01-23].http://www.sohu.com/a/251622976_119038.

[11][12]刘亚西,陈明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内涵、类型与特征[J].教育与职业,2019(11):29-36.

[13]赵鹏飞,曾仙乐,宋凯.“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走进非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72-75.

[14]馬丽杰.非洲地区孔子学院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35):78-80.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formed a practical pattern of project oper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multi-ag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 and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Sino-Africa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has been given more diversified connotation and mission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are also some bottlenecks in i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new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ino-Africa strategic cooperation, and build the Sino-Africa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unity by building the cooperation concept, innovating practice path, deep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pattern.

Key words  Belt and Roa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mmunity

Author  Liang Kedong, Principal of Jinhua Polytechnic, Vice Director and research associate of Zhejiang Center for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hua 321017)

猜你喜欢
国际合作共同体职业教育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grams in Software Colleges of China
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风险及应对策略
关于高校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议
探析农业类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培养农业人才的路径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