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日纯
摘要:“身边的文化遗产”是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旨在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坪山属客家人聚居地的实际,以“认识客家方言”作为活动主题,通过音、字、词、语、篇,对应设计听、说、读、写、演等活动,有助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引发学生对身边客家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客家方言;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
一、活動背景
深圳市坪山区地属广东东江流域,是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属于客家语系,客家人在这里创造了悠久的客家历史文化,至今保留有较完整的全国著名客家民居:大万世居、龙田世居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剧增,普通话早已取代客家话。但作为坪山学子,有必要学习优秀的客家历史文化,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由于客家话是客家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富有生命力的语言,选择从客家话人手,有助于引发学生对客家文化的浓厚兴趣,为接下来顺利开展“大万世居家风文化之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打好基础。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客家人及客家方言历史,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演等综合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视频参与+教师课堂指导”的组织形式,通过音、字、词、语、篇等板块活动,在小组合作闯关活动中学习客家方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客家方言的独特魅力,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和传承客家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
对学生而言,客家话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就生活在客家地区,陌生是因为他们很多不会讲、很少讲客家话,更不用说对客家历史文化有了解。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交融,客家话早已不是学生当中主要的交流语言。正是这样,如果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客家话中“采风”,用充满语文味的音、字、词、语、篇设计教学,与之相对应,用听、说、读、写、演等活泼有趣的课堂组织形式开展小组闯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身边的客家优秀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四、重难点分析
虽然全班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是客家人,但真正能说客家话的学生并不多,仅能听懂常用的口头语,而且对客家话的认识也十分有限;同时,由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比较丰富,实施教学有一定的难度。确定重难点如下:
1.活动重点:通过音、字、词、语、篇等板块活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演等综合能力;2.活动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客家方言的独特。
五、活动准备
1.组织准备:全班学生6人为一小组,每组确保有一名客家学生,并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好小组活动;2.教具准备:斗笠若干顶、奖品《坪山红色文化之旅》若干本;3.课件准备:采用“学生视频参与+教师课堂指导”的课堂组织形式,预先请一位客家话讲得好的学生拍摄好讲客家方言故事的视频,并录制好客家方言听写词语,制作成多媒体课件;4.赛题准备:准备好充足的《客家方言考级赛》赛题。
六、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客家方言。所谓方言,就是一个地方的语言,坪山的方言就叫——客家话。大家会说客家话吗?(生有答说会,有说不会)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推广客家话的考级赛,以此认识客家话!(课题屏显一)。先了解一下考级赛规则。(屏显二)
客家话考级赛规则:
1.设定满分100分;2.考级要过五关,分音、字、词、语、篇;考能力:如听、说、读、写等;3.采取分级制:59分以下为客家话C级,60-89分为客家话B级,90分以上为最高级客家话A级。
(设计意图:开课即点明本课目标与任务,简明快捷;明确活动规则,为接下来的活动开展做好铺垫。)
(二)了解客家历史
师:赛前,老师先问大家,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客家人?客家话又是怎么来的?(肯定举手发言学生),我们来了解客家人和客家话的有关历史。(屏显三)
客家人本是中原人,居住在中原一带。自东晋始,受“五胡乱华”影响,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南迁。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第五次:受太平天国运动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后来就慢慢向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地迁移,形成今天客家人分布世界各地的格局。客家话就是在客家先人的中原口音与迁入地口音相互融合中形成的,因此,客家话中还保留了一些中原的古音,这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就可找到印证。
(设计意图:了解客家历史非常必要,很多学生根本不知为什么他们被称为客家人,而且,配之动画PPT,直观清晰地介绍了客家人几千年南迁的历史。)
(三)考级闯关
1.第一关:辨识客家古音(屏显四)
由老师用客家话读下列古诗文,同学们根据读音,圈画出一个至今与客家方言相近的古音字。每个3分,满分12分。
(1)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
(注:“姊”指姐姐。普通话一般用“姐”,而客家方言习惯用“姊”。)
(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注:“爷”指父亲。如今普通话中多指祖父,而客家话的“爷”是指父亲。)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注:“斜”古音读xiO而不读xi6,与客家方言相同。)
(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注:“野”古音读音是ya而不是ye,与客家方言相同。)
(设计意图: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文中居然有与客家方言相近的古音字,学生在用客家话与普通话的交叉尝试中,既获知客家方言中的中原古音,又感受到来自古代语言的新奇,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2.第二关:听写客家词语(屏显五)
听音频播放客家方言发音,写出方言对应的汉语词语。每题2分,共20分。
(1)太阳 (2)明天 (3)去年 (4)硬币 (5)大拇指(6)夏天 (7)不会 (8)玉米 (9)外婆 (10)我们
(设计意图:听写词语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考查形式,在听同学的客家方言中写出对应的汉语词语,充满一种全新的挑战气息。)
3.第三关:写出对应成语(屏显六)
根据左边客家四字短语,理解其意思,然后写出右边对应的汉语成语。每题3分,共18分。
兴歌兴绝:兴高采烈
过桥掇板:过河拆桥
岩岩蚕蚕:唠唠叨叨
屙痢屙肚:胡说八道
暗摸西索:黑不隆咚
溜里浪荡:游手好闲
(设计意图:客家话中居然与汉语成语对得上,学生肯定会瞠目,但在琢磨客家短语的意思后,如果能写出其中某个成语,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4.第四关:补完整歇后语
根据下列客家歇后语的提示,补充完整空缺部分。每题3分,共15分。
泡茶有放叶——淡水(打一附近地名)
土地伯公放屁——神气(打一词,客家人形容神态很了不起)
阎罗王开会——同鬼讲(打一短语,客家人形容说也白说)
隔年茶果——老板(叛)(打一称呼,客家人形容商人身份)
老公摇扇——凄(妻)凉(打一词,客家人形容境况不佳)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歇后语,充满谜一样的文字游戏,学生在猜猜文字的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的独特魅力,又能感受到客家人特有的智慧。)
5.第五关:编演客家故事(屏显八)
(1)视频播放一学生讲客家方言故事《卖笠麻,顶打顶》,限时要求将故事创作出来,各小组根据评分标准,评出本组最好的一篇,然后小组PK。满分35分。
附视频故事:
“卖笠麻,顶打顶”
同学们,我同大家讲个客家话故事,喊做“卖笠麻,顶打顶”。听说,以前有个卖笠麻的青年仔,他爸爸交代他“一顶就卖一块钱”。他便记住:“一頂一块。一块一顶。”有一天,有个人来买,说要买五顶。青年人说好,便先捡一顶给他,要那个人拿一块钱来。那个人说:“这样好麻烦,我一下买五顶,给你五块钱咩!”青年仔说:“不行,我爸交代,卖一顶捡一块,一顶一顶来!”闻者都笑死了。他正正经经地说:“我卖笠麻就是顶打顶的,你们笑什么!”
这个故事用以讽刺那些做事死板的人。
(2)两个小组上台PK,评出最好的一篇故事,要求不但写得完整,语言表达也要流畅,表演时还要生动;如果能用客家话表演,加3分;然后请其他小组互相点评;附评价表。
(3)请各小组分角色在组内表演,然后选出一小组在全班进行表演;师生点评。(见下表)
(4)布置学生回家后,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邻居讲一个客家故事,并创作成文字。
(设计意图:客家话故事富有趣味,听完后还得写下来,小组点评;点评完分角色表演,还派上道具、客家人常用生活用具“笠麻”,在学生的欢笑声中,语文的能力不知不觉得到训练。回家收集创作客家故事,不让课堂在笑声中结束。)
6.小组计分定级
各小组成员根据闯关的分数,计算总分,定出等级;对取得客家话A级的同学,教师将自己的著作《坪山红色文化之旅》,作为奖品颁发给学生。
(设计意图:当堂兑现奖励,因为奖品是自己老师的作品,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
(四)活动小结
全世界的客家人口约有八千万,其中国内五千五百万,国外两千五百万,但真正会讲客家话的人口在急剧减少,香港地区已将客家话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作为新一代客家人,我们不仅要会讲普通话、粤语、英语,更不能忘记客家话和客家文化,正如客家祖先古训所言: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最后,请全班同学欣赏一曲客家民谣视频《我家就在南海边》,演唱者为学校客家小歌星、曾参加中央电视台“非常6+1”节目的黄芊芊同学。全课在客家歌谣中结束。
七、活动反思
1.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本课的内容涉及客家人历史客家话的形成及音、字、词、短语、故事等,但由于组织得法、安排科学,教学起来井井有条,思路清晰;组织活动的形式也很多样,有找古音字、听写词语、写出成语、补充歇后语、编故事演故事,还有听客家歌曲等,整堂课精彩纷呈,变化多端,学生整节课乐此不疲,意趣盎然。
2.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效果十分显著;有直观的客家生活用品斗笠,也有书籍等奖品;有小组合作竞争,又有个人的出彩表现;有音频听写、视频故事,信息技术运用自如;学生在教师的调动下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展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度定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方位展现,潜在能力得到充分挖掘。
3.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兼顾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古音字,到词语、成语、歇后语、整篇故事,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有序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演等综合能力;采用“学生视频参与+教师课堂指导”的课堂组织形式,简洁高效,课堂教学比较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客家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对家乡客家文化的热爱。
4.不足有二:一是学生的相互评价较少,主要依靠教师事先准备的评分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评价思维的发展;二是在介绍客家人和客家话历史时,缺少生动的教学语言,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