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向华,贾海军
(忻州市人民医院,山西 忻州 034000 )
分娩是每个女性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分娩过程中难以忍受的疼痛也令每一位女性谈虎色变,因此无痛分娩成为每一个孕产妇的救命稻草。为每一位孕妈妈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分娩技术,是每一个产科医师的职责。目前主要采用笑气吸入、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仪等方法[1]。效果最好的是硬膜外麻醉下的无痛分娩。本文旨在探讨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对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及母婴健康的影响。报告如下。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60 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下经阴道分娩,对照组采用自然阴道分娩。观察组年龄20~36 岁;对照组年龄20~40 岁。
纳入标准:均符合阴道试产条件。排除标准:产妇不能配合者(如精神病者、精神病发作期、严重神经官能症等);败血症、全身化脓性或者化脓性感染者,穿刺点有感染或肿瘤等不适合做椎管内穿刺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颅内压增高及严重头痛者);脊柱畸形(畸形部位在腰部者)、隐性脊柱裂、椎间盘滑脱、椎管狭窄史、椎管肿瘤、脊柱外伤手术史;严重肥胖穿刺点无法标清者;凝血功能异常及长期口服抗凝药者。
1.3.1 麻醉前准备工作
观察组产妇进入临产时麻醉医师对孕妇肌力进行评级。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内容包括分娩疼痛对产妇的影响、无痛分娩可以达到的效果、无痛分娩不等于一定可以自然分娩、无痛分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需要进行的配合以及产生的费用。产妇或家属签署无痛分娩知情同意书。
1.3.2 麻醉方法
待宫口开大3 cm,选择L2~L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3~4 cm,并在回抽确认硬膜外导管未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后,采用负荷量+持续背景计量+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泵(总量200 mL,含0.84%罗哌卡因)的给药模式。负荷量0.1%罗哌卡因注射液8 mL,每毫升含芬太尼1 μg缓慢静脉推注,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然后按此方法配药接镇痛泵,以6 mL/h泵入,根据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酌情追加,待宫口开全后关闭镇痛泵。有会阴侧切者待胎儿娩出后,硬膜外腔再次注入泵内局麻药8 mL,并行会阴侧切缝合。
1.3.3 产程观察
两组均严密观察宫缩及胎心变化,对产程中宫缩乏力者均给予缩宫素加强产力,同时签署静脉滴注缩宫素知情告知书。麻醉后患者在待产室需由专职助产士看管,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
记录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Apgar评分系统,该评分法是以新生儿出生后1 min内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皮肤颜色为依据,每项为0~2 分,满分10 分,0~3 分为重度窒息,4~7 分为轻度窒息,8~10 分为正常新生儿。
观察组产妇从宫口开大3 cm到宫口开全时间(活跃期)为1~4 h,平均2.67 h;对照组为2~6 h,平均5.67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28 0,P<0.05)。两组第二产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9 9,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程比较
观察组剖宫产3 例(10.00%),对照组剖宫产7 例(2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P>0.05)。
两组Apgar评分为8~10分,均正常。两组新生窒息率和产后出血率均为零。
分娩过程痛苦而漫长,但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正常过程”而被忽视,造成痛阈值低的产妇出现自杀或抑郁。2018年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让分娩镇痛这个“奢侈品”可以成为大家的“必需品”,但是如何为每一个孕产妇提供安全有效的服务是产科的研究热点。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是比较安全的,但不乏无痛致宫缩乏力等报道。我院在麻醉科的大力支持下,对30 例符合阴道试产的初产妇进行了硬膜外麻醉的无痛分娩,结果显示:观察组从宫口开大3 cm到宫口开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和产后出血率均为零。与顾丽芳等[2]报道结论一致。提示在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下,使用低浓度局麻药(平时剖宫产局麻药量的1/10)进行椎管内麻醉,可以有效地阻断分娩痛的传导通路,达到镇痛的目的,同时一个良好的团队加之精心的产程观察可以避免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安全有效,可以有效地缩短第一产程,同时不影响母婴安全。